近日,中国奥委会授予鞍山市”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表彰鞍山市在奥运会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奥委会表示,鞍山市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上涌现出多位奥运冠军。希望鞍山继续发扬中国体育的光荣传统,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高为国争光能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钢铁之都鞍山的城市精神完美契合;扎实的基层训练、深厚的全民健身沃土、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也让鞍山现代体育之路充满生机与活力。荣膺“奥运冠军之城”称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鞍山体育人决心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夯实基础、苦练精兵、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向建成体育强市新征程进发!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让好苗子长成参天大树。鞍山基层体育人根据每个运动项目和每位运动员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了运动员的潜力和能量,使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屡获佳绩。
看到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上交出的漂亮成绩单,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认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今后鞍山将继续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建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长效合作机制,按照国家《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研究完善体教融合政策措施,搭建协调高效的体教融合运作平台。支持学校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发挥其在人才输送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使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形式更为多样,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为普通中小学生和体校学生提供同等参赛机会,不断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渠道。
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全面深化竞技体育改革,积极支持县(市)区办好业余体校,并做好市体校与各级训练网络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扩大业余训练人数。加强体育科研与项目的结合,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教练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体育组织中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认真做好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筹备工作,全市业训总规模继续保持在3000人以上。
打造专业体育培训基地
上世纪60年代,是鞍山乒乓球事业萌芽时期,乒乓球运动成为全市人民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全民挥拍成就乒乓之城。最近30年间,鞍山为省队、国家队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乒乓球人才,已走出马龙、李晓霞、郭跃、常晨晨、王越古等十多名乒乓球国手和百余名优秀乒乓球人才。多元化、立体式的少年儿童乒乓培训体系,为选拔、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夯实基础方能结出硕果,记者从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获悉,我市将依托国家乒乓球培训中心,定期邀请鞍山籍国手来鞍教学,着力打造集培训、教学、训练、住宿、康养为一体的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综合性乒乓球培训基地。与新加坡王越古乒乓球学院、日本尼崎市中小学校合作,进行广泛互动交流,创建世界一流的乒乓球专业培训基地,培养乒乓球顶尖人才,打造“国球名城”。
做活做精品牌赛事
以“鞍山标准”举办的“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梨花山地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和活动收获社会各界无数赞誉,提升了鞍山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奥运冠军之城”是鞍山城市的新名片,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我市将抓住新机遇,全力打造城市户外运动季。根据鞍山城市资源环境和气候特点,培育“千山马拉松”“登千山·全民健身大会”“钢都徒步露营大会”“中国全地形越野车锦标赛”“南果梨文化采摘骑行节”等体育户外运动名牌旅游活动。开展徒步、马拉松、登山、骑行、自驾、拓展、露营、攀岩、戏雪等户外休闲运动,培育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无人机等低空运动项目,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培育稳定的群众参与群体和体育项目文化,激发大众参与赛事活动的热情,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体育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赛事对住宿、餐饮、交通、通信、娱乐、广告、建筑等行业的拉动作用。同时,我市会继续打造全国名牌高端赛事。谋划“鞍山标准”承办和筹备重大体育赛事体系,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点。以举办鞍山“万人千台”乒乓球全国邀请赛、鞍山“农村万人”篮球全国邀请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比赛、青少年U系列赛事、全国羽毛球邀请赛、全国武术大赛等传统优势体育运动项目为重点,围绕职业赛事构筑赛事消费圈,完善赛事产业链条,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赛事产业服务体系。
构筑“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这一模式不仅能聚集人气活力,还能拉动消费,促进鞍山经济发展。我市会继续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上攻坚破题,总结经验,创新理念,发挥相关产业的优势,在互补互促中共进,不断提升产业对体育发展的支撑能力。
记者从市文旅广电局获悉,我市将以城市东部国家5A级千山名胜风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以城市西部奥体中心为平台,积极承办国家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发展赛事经济;以城市南部各类健身中心和体育俱乐部为依托,发展体育培训业,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和群众体育活动,挖掘和培养更多体育后备人才,增加我市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在国家和省专业队储备量;以城市北部大型体育综合体为依托,打造集体育文化推广、体育健身、比赛竞技、休闲娱乐、体育商贸业于一体的健身商贸服务圈,发挥其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利用海城西柳服装集聚区的优势,发展体育服装制造业;利用台安县辽河文化旅游资源,筹办露营、徒步、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充分发挥岫岩自然资源和玉文化优势,适时举办滑翔伞、攀岩、山地自行车等新兴体育赛事,形成全域联动体育发展态势。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徒步、马拉松、登山、骑行、攀岩、户外营地等体育旅游活动,突出“冰雪+温泉+民宿”特色,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争创国家、省级示范基地。
从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鞍山已经走出了姜英、宋妮娜、郭跃、李晓霞、马龙、刘洋、李雯雯、徐梦桃等11位奥运冠军,共夺得16枚奥运金牌。鞍山也是中国地市级城市中获得奥运金牌数最多的城市,并成为继哈尔滨、北京等城市之后为数不多的既有夏季奥运冠军又有冬季奥运冠军的“双奥”冠军之城。未来,鞍山将把“奥运冠军之城”名片擦得更亮,积极培育“鞍山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大发展,为实现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全媒体记者 吴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