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面包界大佬:14岁创业,一款面包畅销60年

“麵包 不用捱 來延命

麵包生活 層次跳升
人生峰回而路轉 應該多失去常性
努力覓餘興”

——黄伟文


○2019年文化者报道题图


之前跟大家介绍过美国的工业面包Wonder Bread北京的面包老炮儿-百年义利,今儿就来聊聊香港面包界大佬-嘉顿。


藍白方格,紅色封口,包裝是紙不是膠。或烘或不,烘時等它彈跳出來,看軟軟牛油攤放溶掉,是一大樂事;或是聽怕麻煩的媽媽說服:「麵包剛買來趁新鮮,烘甚麼烘。」白綿綿軟軟一片,塗一大匙果醬或花生醬或軟芝士,那快樂到現在還是十分貪戀

——許芷婷


○ins:vanessahows


不单香港,身处广东、深圳地区的人也都知嘉顿,对嘉顿的生命面包无比熟悉,这份熟悉上至老人下至孩童,仿佛普通的就是家里的一碗饭,不一定每顿食,却不可或缺。(除了粤语地区,我们八成也都吃过嘉顿,因为至2019年KFC在中国的6000家餐厅依旧使用嘉顿的汉堡胚)~


嘉顿,作为一个94岁的老式港牌,和其制作畅销了60年的生命面包,现在看来满满都是“旧”,却妙在满载着香港人的回忆,一个回眸一缕味道都足够消化了。所以单纯以味道来评判,脱离了历史环境来看它,就纯属耍流氓了~


生命面包早期广告


下面我们分版块从嘉顿的发展说起,着重梳理生命面包这个活招牌,并试图一窥它畅销不衰的秘密。轻松点儿的可以在此看到香港百年历史浮沉,研究向的可以思索通过技术和概念实现领先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光阴岁月孕育出的情感对品牌的黏性到底有几多重~


  1. 嘉顿的百年发展以及技术引进
  2. 生命面包的60年传奇
  3. 嘉顿广告如何深入人心
  4. 嘉顿的发展之路给我们什么启示



○前排左二,张子芳


嘉顿的创始人张子芳,1912年出生于广东江门,幼时便随父亲往新加坡经商,1926年父亲去世,张子芳回香港探亲借住在表哥黄华岳的家具店中。张子芳在街上观察了几天,敏锐地察觉到西饼是当时的香港时尚。于是极力游说表哥将家具店改为面包饼干厂


因为张子芳和表哥是在中环香港动植物公园(Hong Kong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s)商议的计划,因此便以“Garden”命名公司,中文音译“嘉顿”。彼时,张子芳只有14岁(天呐,14岁……)!


○图上:零售处

图下:30年代厂房


第二年,嘉顿就于港岛德辅道中开设了第一个零售及批发部。至1931年,嘉顿零售及批发部迁至鸭寮街3间相连店铺,采用本地制造机器,日间生产饼干,夜间烘焙面包


1932年因工厂失火停工数月,1935年以一万元港币于青山道购入四百七十五平方米土地重建厂房。1938年开始为香港政府制造营养成分高且保存期较长的防空洞饼干和军用饼干,用于市民和军队所需。


○使劲儿瞅也没用,图片就是这么糊


1941年嘉顿青山道厂房被日军占用,至1945年才领回厂房,重新投入生产。因战后物资短缺,政府为食品订下公价及配给物资。嘉顿被委派成为分发中心,生产面包和饼干。当时公价为五角一磅。食品质优并依公价出售,令嘉顿大受民众欢迎。


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张子芳本人也很有魄力,为打开批发市场,会向商贩回收没卖完的面包,一举为线下打通了渠道


1949年,张子芳参加战后香港第一个贸易访英团,再次凭借敏锐的嗅觉,回港后就订购了当时最新式的自动化机器,全港首创,为海陆空三军供应面包,在1954年就已实现面包自动化生产。待到1960年,嘉顿生命面包问世,一时无二。这里先按下不讲,会在下个版块单拎出来讲透。



如今嘉顿的生产线早已拓宽至汉堡包、蛋糕、饼干、糖果等,面包生产线则是24小时运作,从食品制造到包装,均有电脑控制。


嘉顿同时亦供应面包、酥皮、急冻面团,予香港各大快餐店、餐厅、酒店及航空机舱膳食,业务范围相当广阔。并在面包市场长期占据90%以上的份额,而这份功劳很大程度都要归功于——生命面包




它用藍白格仔蠟紙包裝,除了可以短暫防潮,看起來更高貴一點,當然售價也比普通方包貴,初面市時好像是7毫子(0.7元)一條。屋企人喜歡把那包裹麵包的蠟紙留起來包東西,很多人用來包書。

——香港资深传媒人郑明仁

注:屋企人就是家里人的意思


1、应运而生,生命面包的发明背景



算起来,直到1960年生命面包问世,嘉顿的“大时代”才正式来临。这一切都得益于张子芳长子张尚羽。


张尚羽是个面包狂人,20岁时在伦敦的工艺学院研究西法烘焙面包,曾在曼彻斯特参加烘焙面包艺术大赛夺得金奖。而几代香港人吃过的生命面包,就是张尚羽从日本引入的,并开创了香港本土在面包中加入营养素的先河



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还未腾飞,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市民们都要为基本的温饱而奔波,更谈不上补充营养。嘉顿认为香港市场需要容易保存、食用方便、又有营养的面包。张尚羽瞄准了时代所趋,遂推出了加入维他命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面包,并命名为“生命面包”,寓意健康和成长



价格上,发售时7毫子(0.7元)一条,还算亲民。包装上则采用蓝白格的蜡纸包装,降低透气性、防潮,让面包维持松软口感,更易保存。那会儿大家买不起独立包装,多选择磅装、散装,街边买东西都是用报纸包或以咸水草扎着,唯独嘉顿有蜡纸包装,时尚的很


营养+亲民+时尚,产品一经推出就立马雄霸市场,成为嘉顿几十年间经久不衰的代表。至八十年代又学习日本,引入了自助贩售面包的模式,连美心和超群都向嘉顿偷师。


2、考究生命面包的制作方法



生命面包的制作方法同白面包相似,就是会加入多种营养素。将面粉、水、糖、脱脂奶粉等混合揉搓成面团,开始第一次发酵,之后将面团分割并对其塑形,进行第二次发酵之后入炉烘焙


为防制作过程中有异物,面包在出厂前都会经过金属探测器检查,然后运送到售卖点。


由于生命面包问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人们存放食物的科技比较落后,就有着方便保存的需求,所以这款面包中是含有防腐剂的



如今生命面包除了最经典的蜡纸包装,家族中还多了3种口味:绿色包装的“蜜糖鸡蛋”松软可口,但没有韧性不太适合用来做三明治;橙色包装的“麦纤维”主打高纤,加入了全麦粉;蓝色包装的“高蛋白质”,主打补充蛋白质的功效。


3、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作为政府赈灾食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历了多次天灾,人们无法维持基本的温饱,政府遂以生命面包作为政府免费提供给市民的赈灾粮食,让民众度过难过。


至今香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儘管市面有各式各樣的麵包蛋糕,「生命麪包」仍然屹立不倒,相信與貫串了很多香港人感情因素有關,我們沒有忘記,六、七十年代香港發生天災,政府賑災時會派發「生命麪包」給災民應急。


待到社会开始富裕,生命面包依然经久不衰,就和生命面包的市场定位、广告宣传有很大关系了



作为香港本土第一家食品公司利用彩色印刷制作宣传海报的公司,待影音传媒普及之后,嘉顿又紧跟电视的节奏推出了一些列正能量广告。其中又以生命面包的宣传最为突出。



1986年投放的电视广告是:“嘉顿每日带给你新生命”,1987年则是:“嘉顿面包伴着你成长”,都是营造的家庭、关爱与成长的温馨话题,和着童声歌唱,深入人心。



1994引用自林子祥的《生命之曲》中的“生命生命這好家伙,何時我也說它不錯“的广告语,伴着经典的旋律,依旧是童声翻唱和充满活力与关怀的画面,更是让生命面包街知巷闻。



待到千禧年后,随着麦兜的火热,又推出了童声说唱版的面包天天出笼,这时的歌唱节奏相比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就明快了不少,不再突出悠扬舒缓的慢节奏。



进入2010年,则加入都市化繁忙的节奏中,宣传有生命面包陪伴,有爱有力量。还打出了嘉顿面包历史情感牌,当年那些吃生命面包的早已成长为大人,还是会和宝宝一起吃生命面包。



如今嘉顿经常会出一些新媒体活动,吸引用户的参与,依旧主打历史和情感向。在ins上搜索#life bread#和#生命麵包#的标签,能看到用户对其琳琅满目的表白。嘉顿在香港的号召力仍不容小觑。


或许如今看这些广告,会觉得太老派,但在当时因为嘉顿将生命面包和健康、好食、成长联系在一起,配着各式童声,给人营造一种幸福温馨的氛围,恰好契合了当时香港人的心理所需,犹如箭精准射中了靶子。




除了生面面包,嘉顿推出的方包广告系列也走的大致相同的温馨路线,这里不再赘述。倒是我们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近年嘉顿的一些其他产品线的广告做的越来越放得开,有种隐隐的幽默和无厘头


最好是直接YouTube搜索视频,声画结合着看,稍有点儿贱兮兮的,却一下子能让人记住。抛开了传统套路的宣传,或许出奇制胜也不错。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李培德教授说,60年代的香港工业起飞,养活了不少家庭,生活亦因此有改善:”嘉顿同香港战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嘉顿近百年的轨迹来看,我们会发现传奇可借鉴,但并不好复制。


1、历史契机挣得名声,技术引进抢占先机



嘉顿在发展过程中曾多次抓住机遇,无论是我们前面讲到的1937年制作防空洞饼干和军用饼干,亦或是1949年的”雙十bao dong“,都为其树立了”义“的形象


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产阶级兴起,人们开始追求品质与品牌概念,嘉顿又掌握了人们生活追求的转变,首创生命面包,每一步都走进人们的心坎儿。


此外,嘉顿能迅速占据90%的市场,是因为其最早一批引入技术生产线,并很早实现自动化生产,除了24小时运作的面包生产线,还有东南亚第一条全电脑控制的自动化汉堡包生产线。这些技术的引进,让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无论订单量多少,嘉顿都能按时送到。


2、生产线细分多样,拓宽销售渠道


○嘉顿切皮方包产品广告


登陆嘉顿官网会发现他们的产品线丰富多样,从饼干、面包、蛋糕、糖果应有尽有。而每个品类也都进行了场景化细分。还是以面包为例,有针对家庭的生命面包、三明治切皮方包,还有口感多样的忌廉面包,和针对孩子的手指餐包;还有面向餐厅的汉堡包和热狗包。


在此基础上,嘉顿还主动联系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公共机构进行合作,直接把产品批发给他们。所以在家里、学校,日常去的茶餐厅,都满是嘉顿的身影,不断的印象叠加,让香港人民对嘉顿的品牌认知度非常高


3、代代积累的感情,长久钟情


○香港老人回忆嘉顿餐厅


对于老一辈的香港人来说,生命面包问世之初是他们不太能吃得起的念想。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面包是唾手可得之物,嘉顿餐厅也消费的起了,加上历史感情因素和补偿心理而长久钟情


除了面包产品,位于深水埗的嘉顿中心几十年来也是大家的地标建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嘉顿中心可算区内最高建筑,加上钟楼易认,是很多人的约见地点:“後生時約一大班朋友去BBQ就在嘉頓集合,人人都識嘛。等等下,佢個廠到時到候就有麵包出爐,香氣直頭攻出來,在對面石硤尾邨過馬路行來都聞到啊!”



我們還是會懷緬「生命麵包」那種質樸的味道……陣陣熟悉的麵包香,吃下去,正正就是回憶的味道。大家熟悉的生命麵包千變萬化,沾上蛋醬煎香成為西多士、燒烤時放上棉花糖、夾入餐肉、芝士等成為三文治。”



余文乐饰演的张志明曾说:“我从小就喜欢吃便利店的肉酱面,它是真的有点咸,肉也不多,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喜欢吃,可喜欢就是喜欢,喜欢她就觉得她好,她什么都好。”


对于嘉顿面包,很多香港人的感情亦是如此,其实真的谈不上味道多么好吃,甚至在研究所来看就是普通的工业面包,但仍然架不住物美价廉,和几十年的光阴中淬炼出的那份熟悉和温暖。


嘉顿的成功已不太好复制,因为那个容易出风云的艰难时代已成为过去,而营养和健康的理念也在不断迭新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价格因素和线下渠道的铺设都变得没那么容易。你看,市场就是这样,太顶级的好味道不一定能辐射到太多人群,反而普通的平价面包,却能借着历史契机抚慰几十年人心~~


文 | Mogu

图 | 网络文献


主要参考资料:

嘉顿官网-http://www.garden.com.hk/cht/home

嘉頓Official Instagram-@garden.hongkong

YouTube-Garden嘉頓廣告 1981-1990

明报-街知巷聞﹕嘉頓見!深水埗時光坐標

灼見名家-生命麪包的回憶

江门市图书馆人物库栏目-张子芳

有味财经:93年间3起3落,麦当劳、肯德基为何双双被这家面包商征服?


———————————————————————

我们是一个好奇心辽阔专注于探索面包科学的组织,在技术前沿试验不止,也穿梭于面包历史的长河不停回溯,我们乐意与你分享和探索一切面包的可能。更多一手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烘焙技术研究所(ID:CIB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