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江阴高新区:“小块头”迸发“大能量”

江阴高新区

论面积,只有53平方公里,为江苏省44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均面积的1/3,属于当之无愧的“弹丸之地”。

论区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县级市国家高新区之一,城市能级小、空间制约都是无法避忌的现实问题。

论资历,2011年6月才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比起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的获批时间整整晚了23年。

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块头”高新区,却带着一张“精彩纷呈”的成绩单向我们走来——资料显示,2022年,江阴高新区规上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台阶,到位外资占江阴全市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6%,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8%;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批国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

县级市走出的国家高新区

江阴高新区

要说县级市国家高新区,全国只有3个,江阴当属其一。

1990 年 6 月,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做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江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江阴市经济开发区的决定。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1年6月,江阴经济开发区首个规划编制完成;1992年9月,江阴开发区正式启动,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阴华新钢缆有限公司进驻;1993 年开发区总体规划出台,其规划面积为 53 平方公里,同时,江阴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江阴兴澄钢铁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值得注意的是,三年多后,“兴澄股份”作为江阴第一只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江阴板块”由此滥觞

2003 年至2005年,是江阴经济开发区管辖范围“飞速扩张”的三年,随着沿江乡镇工业园的纳入和“江阴经开区靖江园区”“临港新城”的陆续新建,一时间,江阴经济开发区的管辖面积达到 301 平方公里。

然而,在土地面积急速扩张的同时,江阴开发区人并没有迷失,相反,他们保持了绝对清醒的头脑,他们认识到,苏南工业化从星罗棋布的乡镇企业时期,到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工业园时期,再到产业聚集发展的产业园时期,尽管形式不同,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从事加工工业的“工场”,实际上只是充当了“打工仔”的角色,如果不及时改变认知、确立定位,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思路最终是没有出路的。

2006 年,伴随着“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和“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独立运行,江阴开发区的面积再次发生变化,辖区面积缩减至最初的53 平方公里。

面对发展空间的限制以及开发时间早、开发强度大等瓶颈制约,江阴开发区人响亮地喊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产业转型——

他们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确立起“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的总体目标,主导理念和发展路径由“工业立区”转向“产业与科技两条腿走路”,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核心,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提升、科技发展和城市功能三个平台,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引领和“腾笼换凤”四大计划,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新传感器、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付出终有回报,“十一五”末期,江阴开发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转型升级,并成为江阴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2010 年8月,江阴经济开发区华丽转身,更名为“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由“经开区”向“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大幕正式拉开了。

2011年8月18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江阴高新区再次“鲤鱼跃龙门”,奏响了跻身“国家级”的乐章。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共同为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幕,江阴高新区也正式成为全国县级市第二家国家高新区。

跻身“国家级”

随后,2014年,江阴高新区入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阵营”,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从1992年到2022年,整整30年,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长江边渔村到开启“江阴板块”的市级经开区,再到肩负科技创新重任的国家高新区以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阴高新区历经风雨,终究破茧成蝶,华美蜕变。

“1+3+1”产业下的 攀“高”逐“新”

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

走进江阴高新区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现代化厂房修缮一新,内部道路宽阔平整,无尘车间里整齐地排列着一部部智能机器……这里,聚集了触宇光电、佩尔新材料、谷田新材料等近20家高新技术企业。

谁能想到,在2019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当时,由于行业不景气,大部分厂房空置着,只能出租给一批小企业或手工作坊从事木材加工、废旧金属处理等。

“330亩地,一年税收只有1000万元。”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这样回忆。

摒弃落后产能,清退“散乱污”企业,引进高端制造企业,江阴高新区的执政者开始谋划,他们知道,“腾退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才是江阴高新区加速企业质变的正确思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在历经8个月的打磨后,2017年,一个凸显“高”“新”特质的“1+3+1”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逐步成型。所谓“1+3+1”产业体系,就是在高新区构筑以特钢及金属制品为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性产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其目标是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新产业集聚区。

“1+3+1”产业现代产业集群

“客观地说,‘1+3+1’产业体系,是借助‘外脑’的智力资源,请专业研究咨询机构量身定制的。”江阴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产业攀“高”逐“新”,江阴开创新局。五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份“1+3+1”现代产业体系时,会惊奇地发现,她既孕育和扎根于高新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又拓宽与延伸着高新区梯度有序的产业发展之路。同时,经过多年培育,“1+3+1”现代产业体系早已成为江阴高新区的新优势、新特色,一大批实力雄厚、创新领先、享誉国内外的龙头企业开始涌现……

在特钢及金属制品方面,江阴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把特钢新材料及制品当作“一区一战略”产业重点培育的国家高新区,2016年,高新区在得知位于上海的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有搬迁总部的意愿后,积极对接,顺利让其落户江阴。如今,高新区已集聚了四百余家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企业,形成“特钢材料—高端制品—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在中信泰富的辐射带动下,集群营收已超千亿元,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兴澄特钢、法尔胜这些企业更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称号。

中信泰富特钢

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方面,长电科技收购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排名第四的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进而在中国、韩国和新加坡拥有两大研发中心和六大集成电路成品生产基地,成为位居大陆第一、全球第三的集成电路封测厂商;总投资12亿美元的盛合晶微半导体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谷田铝塑膜新材料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此外,江阴高新区还获批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化基地。

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韩国葑全WOLV(沃侕福)电动物流车项目已于去年正式投产,前晨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今年年初刚刚对自主研发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进行了无人驾驶测试,计划今年下半年量产。同时,江阴高新区还成功引进了联动天翼、长庚科技等新能源企业,为高新区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要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前晨汽车


以5%撬动25%,靠的就是创新

摊开江阴市地图,987.5平方公里的土地跃然于纸上,在这片山奇水秀的土地上,有一处“景色”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平方公里的土地,只占全市总面积5%的体量,但对江阴市的经济总量却贡献了25%的份额!可以说,她是江阴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强劲增长极!

以5%撬动25%,靠的是什么?唯有创新二字!江阴高新区高速发展的秘诀被一语道破!

晨光中的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

作为江阴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在新兴产业孵化工作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挂牌、2013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全国首批创业链条建设示范单位,他们不仅聚焦本土,培育出象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这样的中国民营五百强;更将科技创新的前端触角贴近科创资源丰沛的地区,实施异地孵化,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江阴高新区(深圳)科创孵化器都是借地孵化的有效探索。

“作为为数不多的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我们的发展始终受到行政区划、城市能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只能大胆创新,另辟蹊径,‘山不就我,我去就山’。”面对困境,江阴高新区人总是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豁达与勇气。

首先,江阴高新区一直秉承“全球研发、一线城市孵化、江阴高新区产业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在创新平台载体的建设上,他们更是“出手阔绰”。

按照“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培育体系,高新区现已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链条,先后建立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新型研发机构5 家,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均达100%。

其次,在创新主体的培育上,江阴高新区同样当仁不让!通过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成长梯队,截至2021年,高新区已累计拥有新三板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73家,高新技术企业149家;累计获评省级独角兽2家,潜在独角兽6家,瞪羚企业20家;累计入库无锡雏鹰企业104家、瞪羚企业73家,准独角兽11家。

“为了壮大园区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持续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我们还创办了‘中国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江阴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补充道,“赛事的集聚效应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已成为优化双创环境、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塑造产业升级新优势、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品牌项目。”

中国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伴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壮大、创新载体的不断扩容,我们欣喜地看到,江阴高新区的双创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正在日趋显现,如今的江阴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和潮流。

构筑平凡人的幸福生活

晨曦中的蟠龙山公园

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普希金曾说过,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在江阴高新区人看来,扬在嘴角的微笑,发自内心的甜蜜就是幸福。

“家门口建了大公园,休闲健身动起来。”走进位于江阴高新区城东街道的蟠龙山公园,物品,我们看到,这个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新区首个大型惠民森林公园每天都“客似云来”,附近居民来此观龙泉飞瀑、展运动之美,享受城市天然氧吧的无私馈赠。

今年1月,占地800余亩的蟠龙山公园一期正式开园,真正实现江阴高新区大型公园零的突破。与此同时,近年来,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秉持“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岸于民”的理念,不断加大长江岸线和滨水空间保护修复力度,江阴高新区所实施的“310”综合整治及提升工程开始显现成效。园区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等指标持续攀升,昔日“水泥森林”正变成生态花园。

美丽的江阴高新区

“从来没想过高新区可以这么美!”“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我们能不高兴吗?”漫步江阴高新区,听到的是不绝于耳的赞扬,感受到的是老百姓发自心底的幸福……

当然,环境的提升只是构筑平凡人幸福生活的一小部分,民生实事的持续加码才更能体现一个高新区的高度和温度。为了让广大新江阴人学在高新、爱在高新、生活在高新、康养在高新,江阴高新区在加快构建普惠、均衡、优质的民生事业发展体系上不懈努力。

将26个村整合为12个社区,“五横四纵”路网骨架现已快速成型,大型商业、高端居住、国际教育日渐完善,高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市、全省前列。2021年,高新区集中竣工22个民生项目,涉及公园、学校、医院、老小区改造,总投资21.7亿元。

清楚记得开学第一天,漫步在幽静的御龙路,满眼的绿色、沁人心脾的花香让人愉悦。走过敬亭寺后,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映入眼帘,走进学校大门,眼泪突然在眼眶打转,一种久违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两年前,李素云怀揣着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理想教育的追寻,成为苏州外国语学校江阴校区小学部的一名数学老师,如今的她,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江阴”人,在江阴这座美丽的城市,开启了自己所热爱的教师生涯。

苏州外国语学校江阴校区

“金童社区举行的‘一本书’全民阅读活动太有意义了,我们从没想过一个农家书屋不仅有那么多图书,还开设有‘国学讲义’‘颜韵讲堂’‘青工讲学’三门系列课程,真是双休遛娃的好去处。”35岁的全职妈妈刘芸说。

“从农村到城市、从村民到市民,希望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前来兴业创业的奋斗者,都能感受到江阴高新区发展的温度,携手开辟‘国内一流创新型国际化园区’的美好未来。”江阴市副市长,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文瑜如是说。

大江东去风潮涌,蟠龙山下铸辉煌。谁能想到,当年这个规划面积只有53平方公里的“小块头”会在30年后迸发出如此大的能量!站在建区30周年新的起点上,顾文瑜表示,江阴高新区要以项目为基、创新为魂、民生为本,以“争先进位、勇争一流”的精气神,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走在现代化建设最前列,以三十而立的最美姿态启航“十年再造一个高新区”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