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真让人少女心炸裂,居然有粉色的海豚

名字里带“中华”的动植物并不少,但其中只有少数,能成为经常上新闻的明星物种——这多半是因为它们已经濒危了。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华白海豚,就是其中之一。

听名字大家应该觉得它一定是通体洁白的,要不然干嘛叫白海豚呢,但人家白得可没想象中简单。

这个小家伙不叫粉海豚,而是中华白海豚。图片来自:welt.de

明明叫白海豚,怎么是粉的?

中华白海豚的成名,大概要追溯到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特区政府决定,把这种出没于香港西部海域的海豚,作为回归祖国庆祝活动的吉祥物。从此,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我国沿海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清新脱俗的鲸类物种。

1997年香港回归时,WWF发行的中华白海豚主题邮票。图片来源:wwfstamp.com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白色的野生动物常被视为祥瑞,白色的海豚当然也不例外。比起体色发灰的昔日“长江女神”——淡水豚类的白鱀豚(请允悲),中华白海豚不仅是正牌的海豚科成员,而且确实可以长得浑身乳白,因此十分讨喜。

图片来自:opcf.org.hk

但如果出海考察时你能看到中华白海豚,会发现它不一定就是白色的,身上好像“脏兮兮”的,难道是生病了吗?

事实上,中华白海豚小时候的身体是灰黑色的,头部、背部、体侧和鳍肢上还散布着许多深色斑点。随着成长,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变浅,成年后先是转为粉红,再褪为乳白,斑点也消失不见。

中华白海豚成体、亚成体和婴儿时期的体色变化。图片来源:sailorsforthesea.org

新加坡水下世界中的中华白海豚,可以清晰看出它身上还残留的灰色。

也就是说,那些长满“老年斑”、满脸沧桑的反而是年轻海豚,一身“少女粉”的是海豚小姐姐和海豚小哥哥,而那些看似“傻白甜”的则海豚大叔、海豚大婶。

图片来自:arkive.cog

相比最常见、最典型的那种海豚——瓶鼻海豚(又称宽吻海豚),中华白海豚体型略显瘦小,体长不超过2.6米,体重不超过250公斤。它们的嘴巴也比瓶鼻海豚狭长,整个吻部长度可达体长的7%~8%左右,口中排列着120~140枚细小的牙齿。由于背部有驼峰状的隆起,它们在国外还有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印太驼背海豚。

图片来自:monaconatureencyclopedia.com

不“合群”又调皮的性格

不同于人们的通常印象,大部分海豚的活动范围都不限于远海大洋,而是经常来到近海觅食。而在海豚家族中,中华白海豚又是典型的近海种类。它们最喜欢水深5~20米的浅海、海湾、潟湖与河口水域,一般不会离岸太远,经常出现在近岸沙洲和泥滩,甚至有时游入内河。

香港海域,两头年轻的中华白海豚跳跃嬉戏。图片来源:oceanrecov.org

图片来自:sbs.com.au

中华白海豚在国内的游迹,北到长江口和黄海,向南到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一直到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海域,都有它们的族群。

不过近年有研究认为,分布在中国沿海和西太平洋、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的中华白海豚,可能是三个不同的物种。

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中华白海豚的主食是鱼,不过它们不像纪录片里的瓶鼻海豚、真海豚或太平洋斑纹海豚那样,会组成壮观的“捕鱼大队”集体作战。中华白海豚的群体很小,一般不超过10头,有时只有2~3头甚至单独行动,偶尔才临时组成三四十头的大群。

图片来自:monaconatureencyclopedia.com

不合群的原因,主要是近海鱼群比较分散,而且浅水里海豚太多也施展不开。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由于降雨多,河口流量大,近海海水浑浊,鱼类较少,中华白海豚只好四散觅食。冬春枯水期时鱼群密集,这时它们才会集结起来大捞一笔。渔汛时节频繁出动的拖网渔船,也给它们提供了不少蹭饭机会。

图片来自:500px.com 摄影:Zoltan Szabo

不去远洋、少结大群,并非意味着中华白海豚是一种“安静”的动物。事实上它们和其他海豚一样精力充沛,性情活泼好动,酷爱嬉戏玩耍。在我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比较集中的海域——厦门湾、珠江口和雷州湾等,时常可以观察到它们跃出海面,互相追逐,乃至做出转体空翻等高难度动作。

转发“水中大熊猫” 为它祈福

2012年3月,一头中华白海豚沿河游入佛山市,引起千人围观。这头白海豚被送往保护区,可惜不久后便因肝硬化死亡。图片来源:china.org.cn

作为唯一享受“一级保护”待遇的本土海洋鲸类物种,目前中华白海豚在中国沿海约有4000~5000头左右,被分割成5个相互隔离的较大种群:广西北部湾海域、海南雷州湾海域、广东珠江口-香港海域、福建厦门海域,以及台湾西海岸。其中数量最多的珠江口-香港种群约有2000多头,但近年正以每年下降2.5%的速率减少,前景并不乐观。

图片来自:全景网

原因很简单,中华白海豚栖息的这几片海域,都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地区。尽管人们早已不像古代一样吃海豚肉,但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它们生存。江河入海口排放的污染物,被鱼类吸收后,又富集到捕食它们的白海豚体内;被解剖的中华白海豚尸体,普遍有很高的重金属、氯化合物(DDT等)含量。

图片来自:marinemammalscience.org

沿海大城市寸土寸金,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搞填海工程,不断挤压着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来往频繁的航船和渔船,给水下带来了大量噪声,还有不少白海豚被船只螺旋桨打伤、或是被渔网刮伤,乃至因此身亡。一些幸存的白海豚,开始学会远离人类,一些地区越来越难观测到它们的踪迹。

目前广东、福建已有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但与陆地上的保护区相比,海洋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执法管理的难度也更大。所幸随着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介入,以及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被誉为“海中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还是有望在祖国的海边继续生存繁衍下去的。

转发白海豚粉海豚的人有没有好运我们不知道,

但是多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华白海豚,

希望它能交到好运。

撰文 | 子凡

微信编辑 | 小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