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像奢华酒店一样舒适的瑜伽馆,终于要开到北京去了
自 2013 年开业以来,Pure Yoga 就成了上海淮海路上的环贸中心 iapm 每天最早开门的一家店。清晨六点半开始的 Mysore 课程长达两个半小时,对于许多喜欢瑜伽的人来说,这是开始新一天的最好方式。
实际上不仅是上海,从香港、台北再到新加坡、纽约,每一家 Pure Yoga 几乎都是所在城市核心商业区的高级写字楼上开业最早的一个商户。 一周七天,Pure Yoga 每天都为全球近20家分店的7万多名会员提供修炼瑜伽的场所,以及他们练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支持。
不久后,中国的第三家 Pure Yoga,将在香港置地集团在北京的新地产项目——王府中环里开幕,占地1200平米。已经开始试营业的王府中环,真的有点中环味道,集中了很多来自香港和被香港公司代理的品牌,仅是餐饮方面,就有老乾杯、翠园、The Cheesecake Factory 以及 CAFÉ LANDMARK 等。总部仍设在香港中环的 Pure Yoga,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
像其他城市的任何一家 Pure Yoga 一样,北京的会员们也将拥有宽敞的、一尘不染的更衣室,免费的毛巾由专人递上,手机没电了还有智能充电台供存放充电。你的瑜伽教练都中英双语流利,时不时的,会有世界级的大师来为学员上课。每次训练结束后,也有足够多的淋浴间和配备吹风机、化妆棉的梳妆台供人使用。随时随地的,你都可以在装修时髦的休息区喝上一杯热茶。
始于一场大雨
Pure Yoga 来自香港,始创于2002年,它是世界上最早一家把服务和高档设施与瑜伽结合起来的品牌。若借用酒店的评级体系,Pure Yoga 可以说是“国际连锁品牌奢华五星”的级别。这种“五星级”的感觉不仅仅体现在设施上,也体现在师资力量和服务上。
Pure Yoga 创始人之一 Colin Grant 总是告诉别人, Pure Yoga 的诞生,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Colin Grant 生于尼日利亚,父亲是新西兰人,母亲是英国人。一家人在他10岁的时候搬到了香港并定居下来,Grant 曾以职业球手的身份参加网球比赛,还曾代表香港出战戴维斯杯。
2001年7月,正在加拿大度假的 Grant 本来跟曾经的网球教练,后来的好友 Bruce Rockowitz(乐裕民,香港歌星李玟的先生、利标品牌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约好了下午要去打高尔夫球,但因为大雨只好取消,一位朋友建议他们不如去上一节热瑜伽课。
对瑜伽毫无了解、宁可去跑步的 Colin,将信将疑的去上了课,当走出瑜伽教室时,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项运动。作为一个前职业网球手,Grant 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好的把控,对健身房也不陌生。他认为,健身房的一小时会让人“感觉不错”,但瑜伽馆的一小时却会让人感到“轻盈”,两者完全不同。瑜伽让人身心都有获益。
第二天,他主动取消了高尔夫,又去上了一节课。回到香港后,他迅速决定,要在香港开一家瑜伽馆。他拉上当时一起在加拿大上瑜伽课的 Bruce,还请来了当时给他们上课的老师 Patrick Creelman,再加上黄佩霞,原香港演员,后成为资深瑜伽教师,组成了 Pure Yoga 的始创团队。
像开酒店一样开瑜伽馆
在 Pure Yoga 以前,香港已经有4间瑜伽馆,面积加在一起不过200平米左右。2002年1月,Pure Yoga 第一家店在中环的 Centrium 开业,面积有600平米,有多个教室、多种课程,还为顾客提供毛巾、瑜伽垫、更衣室、淋浴室和储物柜——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这样的瑜伽馆,既没有这么大的面积,也没有这些附加服务。
可以说,从成立第一天起,Pure Yoga 就有了为顾客提供完整体验的意识。创始人不是瑜伽练习者,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他们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样的服务和体验,会让更多人接收和喜欢上瑜伽。
瑜伽虽然历史长达5000年,发源于印度,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传播的“主场地”,却是在欧洲和北美,并在那里最终发展成了一种产业。Grant 也是在加拿大第一次接触到瑜伽的,他当时所体验的,就已经是一种成形的消费品了。
而 Grant 和他的合伙人们,给这种产品又增添了许多附加值,使其能够适应城市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标准和节奏。当然,与这样的附加值相对应的是高昂的会费,但目标客户消费能力很强,愿意为之买单。
一开始,中环的金融精英们对瑜伽知之甚少, 刚开业的 Pure Yoga 一天最多有100个客人,一两个月以后,这个数字上升到了400。现在,香港每天有上万人会去 Pure 的各个分馆上课。在 Grant 看来,开设健身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第一个瑜伽中心开业后没多久,2003年12月,Pure 的第一家健身中心开业了,建业荣基中心楼上。
现在,Pure 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除了香港,在上海、新加坡、台北以及纽约都有分店。截至 2018 年 1 月,全球共有 19 间 Pure Yoga 瑜伽中心,10 间位于香港,3 间位于新加坡,以及各 2 间分别位于上海、台湾及纽约。 每家 Pure,无论是瑜伽中心还是健身中心,都选在顶尖商圈的高级写字楼或综合体中。
Pure Yoga 在中国
中国人的瑜伽启蒙,可能大都始于1985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的“蕙兰瑜伽”系列教学片。影片里,一位穿着艳丽、头戴花环的女士在诸如大海、草地等自然界背景前,教授呼吸和一些基础姿势。
但近20年来,中国的瑜伽练习者一直在增长,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Mintel的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瑜伽练习者就已达1000万。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Pure 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尤其与国内许多健身品牌相比——却堪称缓慢。2017年1月,距离环贸中心店开业4年后,上海的第二家 Pure Yoga 瑜伽中心才出现在位于南京路上的恒隆广场。根据 Pure 集团区域市场总监 Gary Wise 的说法,这对 Pure 来说是正常的速度,培养市场和社群需要时间,找到好的、最够大的开店地点也需要时间。
除了瑜伽和健身中心,Pure 旗下品牌还包括 MyPureYoga 网上瑜伽影片平台、Pure Apparel 瑜伽运动服饰和 nood food 健康饮食,他们在香港还拥有一间酒吧餐厅“Red Bar + Restaurant”。以“构建360度健康生活”为目标的 Pure 集团,其实在香港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在国内,这个体系的搭建才刚刚开始。
今年4月在上海环贸中心开业的 Pure Fitness 健身中心,让 Pure 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大步。这家健身中心占地超过3000平米,配备了世界上最好,也是最流行的健身设施和课程。最特别的莫过于全球首个270度沉浸式虚拟影院的健身单车教室,刷新人们的感官体验。nood food 健康美食吧也进驻了,提供冷榨果汁、果昔等一系列健康有机食品。
进入北京的 Pure Yoga,肯定会把上海市场获得的经验充分利用,不出意外的话,也会有与上海相似的发展轨迹——以瑜伽中心为基点,逐渐构筑全面的生活方式品牌。但北京与上海、香港不同,王府井商圈更是与上海恒隆、环贸这样高级写字楼聚集的商圈大相径庭,前者更偏向于旅游目的地,周边居民也不多。面对这样的新业态,Pure 集团将如何应对和变通,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