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高雄!台湾第一座红砖欧式别墅,与厦门“同宗同源”!
今天,高雄市长韩国瑜等一行将抵达厦门参访,再续厦门与高雄的情缘。
两岸一脉相承
高雄与厦门两市更是渊源颇深
你知道吗↓↓
高雄首幢红砖洋楼
就有厦门基因
在高雄港北岸鼓山的南端小山丘尖上
有座清代的打狗英国领事馆
是台湾的第一座红砖欧式别墅
▲位于高雄的打狗英国领事馆外观。
而台湾海峡的另一边
厦门鼓浪屿
类似风格的红砖别墅洋楼比比皆是
▲鼓浪屿
十多年前,当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厦门文史专家龚洁首次到打狗英国领事馆时,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
经过多次探访
终于证实他的猜想
台湾首座红砖欧式别墅
与厦门的欧式别墅“同宗同源”
材料和工匠来自厦门
打狗英国领事馆始建于1865年,“打狗”即高雄旧称。
龚洁说,闽南先民渡过海峡的黑水洋,在高雄甫登岸,就问当地百姓:“这里叫什么名字?”回答:“打狗(马拉卡道族语)。”遂以“打狗”称之。
▲通往打狗英国领事馆的路
领事馆的建立,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英国人史温候,1857年任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的翻译。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逼开放台湾的淡水、鸡笼(基隆)、安平、打狗四港。后来,史温候被派往打狗,在任领事馆领事期间,建造了全台湾第一座别墅洋楼。
▲龚洁正在查阅资料。
龚洁说,史温候要建领事馆时,因有在厦门生活的经历,他便请人在厦门买了建筑材料,请来厦门的工匠,建了一座类似的红砖欧式别墅。
别墅系英国维多利亚风格,也有人说它是文艺复兴风格,与鼓浪屿1844年建成的第一幢英国领事馆颇为相似。其建筑材料为红砖、红瓦、红地砖、花岗石、三合土、木材等。三合土也是厦门的“配方”,由乌糖汁、糯米浆、石灰、牡蛎壳灰、沙子合成,十分坚固。
建筑风格浓浓闽南味
打狗英国领事馆依地形面南而建,其东、南、西三面为高30米的陡峭悬崖,北面接连鼓山,形成北低南高、一面背山、三面环海的独特态势。当年,它的主要职责是侨民登记、贸易统计、舰船动向、收集情报、交涉纠纷、海关税务等。
龚洁说
若仔细考究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建筑工艺
更可以看出它与厦门关系匪浅
它的拱脚用红砖砌成双层齿状,廊下压条用粗荒花岗石,压条下也用红砖镂空花砌,与厦门的砖砌工艺完全相同;墙体均以红砖清水砌成,壁炉烟囱也用红砖,这也与厦门完全相同;屋顶为四坡布瓦顶,桁架、望板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工艺,看起来十分亲切。
▲闽南风的红色地砖
再看外墙,从下而上为台基、边石、栏杆石、圆拱、红布瓦顶等,全部为闽南传统建筑工艺。回廊地板铺大方红砖或六角龟形红砖,走在其上宛如走在鼓浪屿或海沧、同安的红砖民宿里。
几代更迭现为历史遗迹
百年沧桑,打狗英国领事馆也历经了几代更迭。
1925年,日本向英国购买打狗领事馆,1931年重修后,改为“海洋观察所”。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它又被改为“气象局测候所”。
1977年,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建筑遭强台风严重破坏,屋顶被刮走,只剩下一层和地下监狱。
1986年,又经重修,被改为“高雄史迹文物馆”,陈列打狗近代史文献,还特别开辟“史温候办公室”,恢复当年的原貌。
如今,打狗领事馆为台湾二级古迹,定名为“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别墅装饰依旧是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红白主色调,钛白色百叶门窗、四方或六角红色地砖、红砖墙柱,形成鲜明的红白两色。
在龚洁看来,打狗英国领事馆百年的前世今生,犹如一部近代史,让人既凭吊了那段漫长已逝去的岁月,又依稀看到高雄港明天的繁华。
厦门与高雄的交流史
也可以追溯到许久以前↓↓
从高雄开发时期开始
厦门就与高雄往来密切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说,1947年3月下旬,他曾作为兼职记者去高雄采访,那时就见证了厦门和高雄之间的交通往来。自此,他对高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解高雄的发展史,他收集了大量史料。
▲在洪卜仁的工作室,他正在整理厦门与高雄往来的史料,厚厚的一沓文献记载了两地交流与联结的故事。
开发:
厦门居民三次大规模迁台
“1947年,我从厦门坐船前往高雄。傍晚坐上船,隔天上午就到了。”洪卜仁说,那时候的高雄与现在大不相同,高雄从一片荒芜发展成繁华的国际港口城市,这样华丽的转变,与厦门渡台先民披荆斩棘的创业历程分不开。
洪卜仁通过常年的研究发现,300多年前,厦门三大家族前往高雄发展,包括莲坂的叶氏以及同安的两个陈氏家族,其中以叶氏家族为首,在高雄开创出了一番事业。现在,有不少台湾叶氏后代回来寻根谒祖。
洪卜仁说
厦门居民大规模、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经历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明末郑芝龙据台期间,因为福建沿海大旱,他召集数万饥民垦殖台湾高雄一带;
第二次则是郑经父子经营台湾期间,据史料记载,当时福建沿海投奔郑成功、迁台人数达20多万人,郑成功在高雄一带设立万年县,是最主要的垦殖地;
第三次则是在清朝的康熙至道光年间,明清时期同安有68个姓氏移居台湾,从中可找到清代同安(厦门)各姓氏移居高雄的开基祖。
1945年之后,厦门人才也不断支援台湾的开发与建设。洪卜仁说:“那个时候高雄就来厦门招聘老师了,有不少厦门人支持高雄教育事业。”现在,高雄有不少实业家祖籍都在厦门,也有许多人才是从厦门高等学府或者专科学校毕业后到高雄发展的。“厦门人开发建设了厦门港口城市,也参与开发建设高雄港口城市,厦门与高雄是两个姐妹城市。”洪卜仁说道。
亲缘:
高雄沿袭闽南诸多风俗
厦门与高雄的亲缘不可分割
在高雄的莲池潭北畔
有座“半屏山”
据台湾民间传说
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由此可想象厦门与高雄关系十分密切
洪卜仁说,台湾姓氏源流研究会理事长林瑶琪多次到厦门实地调查,并邀请厦门大学对姓氏源流比较有研究的教授到台湾访问,两地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不少高雄人在厦门找到根。每年清明节,一批批高雄同胞前来厦门寻根谒祖,参与修族谱、建宗祠……
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
是高雄众多供奉吴真人寺庙的祖庙
台湾保生大帝的信徒们
每年都会组团来厦门慈济宫拜谒祖庭
并捐资参与慈济宫的扩建等
洪卜仁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台胞吴德功先祖是同安埭头村人,明代时迁移台湾凤山(今高雄凤山县),为了实现先祖寻根认祖的遗愿,吴德功先后五次跨海来同安寻找祖坟,并撰写一篇文章发表于台湾报刊,在台胞中引起反响。
洪卜仁还提到,厦门先人渡海开垦高雄时,也带去了祖籍地的风俗习惯。近些年来,厦门的民俗专家学者数次访问高雄,发现高雄的建筑风格、民间节日、人际交往等各种乡土民情都沿袭闽南一带的风俗。“大家在高雄就好像在厦门一样亲切。”洪卜仁笑着说。
▲洪卜仁查阅资料,解读厦门与高雄渊源。
谈起厦门与高雄城市交流的历史,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说,
这里面有不少故事值得来说。
厦门与高雄通航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朝末期,郑成功庞大的商船队就频频往来厦门与高雄之间;1685年,清政府钦定厦门港为大陆通航台湾的唯一合法口岸,就有载重量1500吨的商船穿梭在厦门至高雄的航道上;光绪六年(1880年)厦门有三家商行在高雄设立分行,经营洋布、茶叶等各类商品。相关资料表明,仅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厦门与高雄之间的航班就达到141班次,载客3049人,运货1.2万吨……
回忆起当年厦门与高雄试点直航
洪卜仁印象深刻
1997年3月2日,在巴拿马注册的货船“联丰号”直接从厦门驶抵高雄港。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艘两岸直接通航的货轮。厦门与高雄之间率先开展海上试点直航,促进了两市相关产业发展,业者们都看好厦门市与高雄市的航空港。他说:“厦门与高雄,历史上就是天生地设的一对姐妹港,半个世纪以来,厦门港与高雄港的货物吞吐量不断增加,分别成了两岸重要的国际商港。”
▲厦门与高雄渊源深厚,两岸航运早有记载。
洪卜仁向表示,试点直航打破了两岸40多年互不通航的坚冰。“当时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远航运输总公司、厦门轮渡总公司、厦门远航运输公司等多家船务公司先后向高雄港务局提出申请;台湾方面立荣、高隆、万海、南泰,还有新加坡ROL、美国APL等船务公司也向厦门、福州港务局提出申请,参与定点直航,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如今,对于厦门市与高雄市之间的城市交流,洪卜仁表示,两岸民众充满期待。“以前大家都在期待厦门和高雄能进行交流,今年就有这样的契机,我相信厦门市与高雄市的交流将带动产业的高层次合作,也乐观两座城市能有合适的机会展开‘双城论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