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姚圣东是一名高级技师,他始终工作在操作一线,21年和机器为伴,累并快乐着,他要为中国制造加油。
在位于海宁的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精密加工车间,6台数控设备一齐开动,正在赶湖南、广州、日本等地客户下单的10多款产品部件。只要机器一响,作为机加事业部加工主管的姚圣东,就在车间来回走动,保证每台设备正常运转。
在数控车铣复合机前,车工在校准一支轴承座的跳动,这活可有难度。姚圣东迈上工作台,熟练扳动4只卡爪,准确定好了位,当场用百分表一测,误差0.01毫米。
“它现在就一丝,也就是0.01毫米,大约是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姚圣东颇为自豪地说:“加工可以用电脑来编程,用电脑来控制它,可零件的校准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手工校准。”
200斤的轴承座,校好只花了两分多钟,跳下工作台,他脑门沁出了汗。按照客户要求,这款产品误差值只要0.02毫米以内就行,可姚圣东将精确度提高了一倍。练就这项绝活,他花了七八年的功夫。
姚圣东笑着说:“也许是某种热爱,我们家族的人基本上都是干这个的。这个零件别人做不了,而我通过努力能把它做好了,我就很有成就感。”
2000年,未满20周岁的姚圣东从技校毕业后进了天通吉成,当上了一名普通车工,每天置身机器轰鸣的车间,陪伴他的是冰冷的车床和零部件,可他乐此不疲,不断钻研。
2013年,公司设备更新,买回第一台数控车床,他就自学起数控技术,后来有幸被选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回来后,他又去海宁技师学院“回炉”,他白天“充电”,晚上在车间加班,熟练掌握每台设备的应用。
“现在车间的一大半机器都是进口的,人家不会的话我去指导他们怎样做。”姚圣东告诉发布君:“这几年我都在恶补,我的装架方式、加工模式、加工思路全部都要改变。我也是从学徒开始干,干到现在这个程度。”
提起姚圣东的钻劲,和他共事了10多年的机加事业部部长姜宇竖起大拇指:“他对新技术方面学得很快,并且学了之后能运用到实践中,他也愿意接受新技术的挑战!”
机器飞转的车间里,他们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一款款精密部件,发往世界各地,疫情期间,还赶制出6台口罩机,支援抗疫一线。
“客户要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姚圣东带发布君一一看了他们最先进的设备德国进口“德玛吉”、日本大卫龙门加工中心,像是一个解说员:“小的毛坯变成成品一般只需一两个小时,大一点的需要两三天,再大一点的需要几个星期,我们做过一个最大的是一辆30吨的吊车,需要两个吊车把它吊着,几十吨的东西,员工干活都要搬个梯子爬上去。”
回到电脑前,姚圣东又给工段年轻的人手把手教绘制压机轴壳的3D图:“把这个应用模块你要改到建模模块建模,再拉伸,选择基准平面,画个草图,这一块模块就出来了……”
2003年起,姚圣东开始带徒弟,已经带出了30多名技术骨干。敢啃硬骨头的他,成功破解了生产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延长了大麻花钻在数控机床使用寿命,对镗深孔刀具工艺进行改进,研发的磨制螺纹刀用砂轮机,申请通过国家发明专利,他本人还获得了省、市技术操作能手、青年岗位能手、浙江“金蓝领”高技能人才、海宁市第六批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国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每过几年省里都有各种技能比武,我们也能展现自己的技术,国家也对我们有补贴,包括子女教学、购房补助。”姚圣东乐呵呵地说:“这样干活就越来越有劲了,需要学的东西太多,说一句远大的理想就是想为中国制造加油。”
(原标题《赶制出6台口罩机,支援抗疫一线,海宁这位80后,牛!》,编辑王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