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健力宝是广东制造业的骄傲。图为企业厂区一角。三水档案局图片信息管理中心供图
20世纪90年代,纺织服装是广东制造的主打产业。图为罗定纺织服装工业城生产车间。
通过外贸走向世界,是广东制造兴盛的最大动力。图为广交会上家电产品展位供需两旺。
2017年8月28日,第三届珠洽会在佛山举办,库卡七轴机器人现场展示倒啤酒。美的集团于该年1月完成对德国企业库卡机器人的要约收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除署名外)
千年前,海上丝路满载手工丝绸的货船在广东启航。19世纪,中国首家近代民族资本工厂继昌隆缫丝厂在南海开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落户。今天,广东为数不多的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线上,已满是整齐划一的粤产机械臂,一件件功能新奇的智能服饰通过展会引领潮流。
一方产自广东的小小丝绸,经历千年岁月更迭后,见证最近40年来手艺、价值和地位的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敢为人先的广东制造业从纺织传承、从纺织起步,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在产业链国际分工中不断上行,形成完备工业体系。据省经信委统计,广东2017年工业增加值3.59万亿元,是1978年的240倍。
这“百倍巨变”源自——
40年来,大办乡镇企业,鼓励外商投资,推动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广东制造的主体充满活力。
40年来,率先改革物价、流通体制,放开投资经营权,广东制造的市场统一有序。
40年来,坚持制造业立省,坚持转型升级,广东工业体系基本完备。
2018年,广东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在这里萌芽。
●南方日报记者 苏力 实习生 陈加宁
1978—1990年:腾飞起步
“远看是洋货,近看是广货”
改革开放初期,与吃饭、穿衣相关的民生产业蕴藏巨大商机,也是制造业快速发展最好的起点。广东抢先发展以纺织、食品和小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
在起步阶段,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非常快,年均增长达到15.1%,并顺利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轻型、外向”的产业体系。
在东莞太平手袋厂落户后,以港资为重要动力的“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拉开序幕。顺德大进制衣厂、珠海香洲毛纺厂等企业不甘只做改革开放的试验品,一度成为广东纺织工业发展的旗帜。“远看是洋货,近看是广货”,广东制造让国人以低廉的价格穿上了新潮时髦的西服、牛仔服、健美裤和蝙蝠衫……
拉开铝环,蜜橙的香味和滋滋作响的气泡一同从易拉罐内冒出,大口一喝,那酸甜的味道和沁凉的触感成为一代人最深刻的回忆。1984年,广东三水县酒厂厂长李经纬创新性地用易拉罐包装饮料,推出了一款叫“健力宝”的运动饮料。此后的10多年里,它都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随后,嘉士利、喜之郎、金龙鱼、乐百氏、珠江啤酒、金威啤酒等一批食品企业不断崛起,成就了“珠水粤粮”的美谈。甚至众多国人第一次享用的方便面、夹心饼干、易拉罐饮料,均产自广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粤家电”也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广货潮流,沿着京广线走进全国各个家庭。上世纪80年代的“明珠牌”“冠雄牌”塑料电风扇与如今的美的、格力一样,伴随一代人度过了炎炎夏日。后来的万家乐热水器、格兰仕微波炉、科龙空调、创维彩电等广货随着广东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相继涌现,都在不断满足着改革开放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1991—1997年:高速发展
“只要有货源,就不愁没销路”
1992年,广东开始向追赶“亚洲四小龙”而努力。纵然地域相近、经济结构相似,与后者在1960年前后即开始经济起飞相比,广东起步时间晚了整整20年。广东利用后发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制造业。
“只要有货源,就不愁没销路。”早期在电子元器件市场摸爬滚打的陈海升如是说。1995年,他在华强北的赛格市场租下一方柜台,生意和想象中一样好,“大家都是排着队来买货的”。两年后,陈海升便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深圳市美隆电子有限公司。如今美隆电子已是一家自主创新的贴片电阻和贴片电容企业,产品远销海外。
同时,全国第一家专门销售电子元器件的交易市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生意日益火爆。在其带领下,电子专业市场这一当时新兴商业业态在附近地区遍地开花,华强北“晋升”为国人熟知的“中国电子第一街”。
华强北“一夜成名”背后,是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深圳、惠州和东莞等市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尤为突出,打通了一条“广东电子资讯产业走廊”。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在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台湾企业大规模迁入起了重要作用。台商进驻过程中,把台湾在外向型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网络和人脉网络整体移植到珠三角地区。
集群式大规模转移相互配套的相关产业群,后来成为珠三角后发地区,包括粤东、粤西、粤北追赶式发展的重要经验。而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广东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
同一时期,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品牌也开始萌芽。1989年,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国产化数字程控交换机ZX500,该公司也于1993年重组为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1990年,为香港公司代理销售用户交换机(PBX)的华为开始自主研发PBX技术,并于两年后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1995年,打造了“小霸王学习机”的段永平离开中山小霸王,在东莞长安成立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为后来我国手机领域的领军企业OPPO、vivo诞生奠定了基础。
1992年,广东GDP为2447.54亿元,折合为444亿美元,与“亚洲四小龙”相比,广东经济总量低于新加坡的520亿美元,不到中国香港1056亿美元的二分之一,更只有韩国、中国台湾的八分之一和五分之一。6年后的1998年,广东GDP达到103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850亿美元,实现对“亚洲四小龙”的首次超越。
1998—2007年:调整优化
“适度重型化”发展大港口大工业
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撑广东制造业发展多年的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轻工业已“力不从心”。21世纪伊始,广东开始实施“适度重型化”,以石油化工、能源、汽车、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快速发展。
2000年11月,英国BP公司进驻珠海,并于2003年1月投产,设计年产能35万吨。2015年3月,三期装置投产,设计年产能力一举增加到125万吨。珠海BP成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基地之一。在BP示范下,50多家上下游企业落户珠海;同时,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都与珠海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
随后,惠州大亚湾引进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这个投资43亿美元的大项目于2006年2月10日投产。“大港口、大工业”的园区式、临港型布局成了广东重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这一时期,汽车工业发展也是广东制造业的一大亮点。新旧世纪交接之时,日系汽车三大巨头本田、日产、丰田相继落户广州,拉动汽车产业集群“扎堆”华南。这一现象既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新动力,也使中国汽车工业格局再次改写。同时,充电电池生产商深圳比亚迪公司于2003年首入汽车产业,不仅开始民族自主品牌燃油汽车的生产,还致力于研发与推广新能源汽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石化、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上接基础产业,下连配套产业,广东装备制造工业也开始崛起,形成在集装箱、数控系统、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特种船舶、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创新优势,出现了以中集集团、广州无线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14.57亿元,增长24.5%,装备制造业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为37.0%,拉动全省工业产值增长9.2个百分点。
2008年至今:转型升级
已形成七大超千亿产业群
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倒逼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产业转型。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推动“腾笼换鸟”。“广东造”汽车、飞机、船舶、轨道机车、核电设备、风电装备陆续亮相,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腾笼换鸟”给广东腾出了空间,腾出了更适合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对全国来说都很有启迪。
转型升级,成为近10年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产业高端化凸显,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学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以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迅猛发展,2017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3.2%、28.8%。
同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9906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4.2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7年达8986亿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8.2%。单位GDP能耗2013—2017年累计下降19.5%,能耗水平居全国第二低位。
如今,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3万亿元、电气机械产业产值超1万亿元,并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超千亿元新兴产业集群。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建成产业强省、经济强省。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瞄准高端高新,加快发展。
——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将应运而生,广东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广东还要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凭借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从落后农业省份发展成为全国工业大省。2018年,广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广东制造业将成为我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支撑。
■数读
1.2017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3.59万亿元,是1978年的240倍,年均增长15.1%;占全国比重达12.8%,比1978年提高8.1个百分点,在1991年、1996年先后超越山东、江苏居全国第一。
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万亿元,是2000年的10.4倍,年均增长14.8%,比全国同期增速高2.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25.6%提高到33.4%。
3.截至2018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4.72万家,超越江苏位居全国第一。
4.2017年软件业收入9681.2亿元,是2001年的56.3倍,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
5.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3万家,是2002年的19倍,居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50.2%、69.0%。
6.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4.83万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10.7%;占GDP比重从39.1%提高到5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7.5%。
7.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00年的17.8%提高到2017年的47.1%;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大型骨干企业从2012年155家增至2017年260家;超1000亿元企业从11家增至25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从4家增至11家。
(数据来源:省经信委、省统计局)
大事记
1978年
◎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正式成立,开启广东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轻工产品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进程。
1982年
◎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首现广东,广东制造业也为全国培养了首批产业工人。
1992年
◎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南方谈话”,广东制造业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轻工产品制造业发展日趋平稳,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如今的广东制造业支柱产业在当年萌芽、成长。
1998年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广东工业加快“适度重型化”。在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以石油化工、装备、能源原材料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1999年
◎深圳首届“高交会”举办,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成为广东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
2008年
◎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推动“腾笼换鸟”,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2015年
◎广东启动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提升广东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打造国内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7年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3万亿元、电气机械产业产值超1万亿元,并形成七大超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国第一,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大数据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
◎广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产业新支柱,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