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是什么独门武器,让它们占据了世界80%的市场,有集装箱作业的码头,就有它们

近日,《中国交通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原总裁管彤贤,他从“振华传奇”的角度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航运发展史。今天,小交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此文~

“可乐要冰的吗?”问《中国交通报》记者这句话的,不是餐厅服务生,而是管彤贤三结合工作室的同济大学研究生。

喝冰可乐,吃冰淇淋,早晨7点之前就到工作室办公,周六也不例外……85岁的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原总裁管彤贤充满“热情”。7月14日8点半,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21层的管彤贤工作室时,他已经工作了1个多小时。

同一间办公室里,10多位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师生,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忙碌着——小到创新踏步式单脚扶梯设计,大到研制世界首创2500吨座底式打桩船……这里是管彤贤退而不休的“创新基地”。

见到记者,管彤贤热情地打着招呼,非常慈祥,笑起来额头上、浓眉间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

天人合一、独门武器,市场之道、诚信之基,诗词之美、知识之舟……短短3个多小时,管彤贤力求从多个维度解读“振华传奇”,还分享了面对磨难的人生智慧。

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原总裁管彤贤↑

振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人生不言老!1992年,59岁的管彤贤即将从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的岗位上退休,毅然决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在交通部的支持下,从零开始创办振华港机公司,用10年左右光景,让振华成为世界港机业公认的“领头羊”。

如今,振华港机走进了100多个国家的市场,占据了世界港机市场份额的80%,实现了创业时的誓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码头,都应有上海振华重工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

回顾自豪的往事,管彤贤用“天人合一”4个字来解读——任何成功成就必然是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一个是“天”一个是 “人”

“‘天’,是讲大环境大气候,是人力不能左右的社会力量,不是迷信。”管彤贤解释。振华的“天”有4个方面:改革开放外贸大发展集装箱运输改变世界小平同志南巡

振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外贸大发展提供的市场,就没有振华的乘势崛起。我国真正外贸大发展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同时,小平南巡讲话也为我创造了一个继续工作的大气候。那时,我已经59岁了,但没有人再挑剔从业者年龄大小了。振华1992年年初成立,我一气干了18年。”管彤贤说,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指示:发展就是硬道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为振华前进的指路明灯。

“世界外贸格局发生了大变化,这也是我们后来才意识到的。”管彤贤说,“柏林墙倒塌”,世界原本分裂的两个市场合成一个统一的市场,成立了WTO(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外贸大发展为振华提供了巨大的集装箱机械市场。

“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可以装1万件衬衫,从中国运到美洲,最便宜时每件运费只要0.2美元。南美的水果运到上海来,再转运到西藏、新疆,让一生从未见过热带水果的同胞一饱口福,这是冷藏箱的功劳。现在,走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个装卸工人也看不到,照常运转,当惊世界殊!”管彤贤说。

集装箱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改变着世界的运输面貌。他归纳了集装箱的十大优点:一是比传统件杂货装卸效率高30至50倍;二是全天候24小时作业,不怕风雨;三是标准化的标尺;四是可派生出“冷藏箱”;五是不需要仓库;六是可多次重复使用;七是实现“门到门”运输;八是防盗;九是防止货损货差;十是可以实现自动化。

集装箱大发展,船舶大型化,码头原有的设备不能用了,就出现了超巴拿马型起重机。“上海振华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由于它能短周期准时交货,赢得港口用户信任,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逼得我们扩建再扩建,促使我们高举创新大旗,最多的时候一年生产300台集装箱岸桥(日本三菱重工一年只生产10台,其他各家也差不多)、600台场桥。”回忆起来,管彤贤的脸上洋溢着兴奋、自豪之情。

近三十项独门武器“与强争锋”

管彤贤一直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直到今天,工作室也是与十多人共享,接受记者采访的办公室是“借别人的”。

创业之初,振华公司的办公室非常狭小,资料柜钉在墙上,不占地。没有车间就向兄弟单位借,没钱买新设备就买二手货,1996年以前,振华没有买过一台新机床;买不起小汽车,就用借来的小汽车接送宾客……

创业艰难,振华拿什么与雄据世界市场的制造业巨头竞争?

“有了市场,市场会帮助你招揽人才;市场会帮助你得到资金;市场会帮助你获得技术;市场会帮助你进行改革……”在管彤贤眼里,市场就是企业的天。

振华选择哪个市场打响第一炮?管彤贤说:“先敲哪扇门先找难的进!”

当时,在国内,买进口港机产品是“天经地义”,要占领国内市场都不容易,管彤贤却毅然决定,直接去敲第一世界港口的大门!然而在新加坡,振华投标五次、五次不中,困境中,管彤贤并没有气馁。“搞企业,不会一帆风顺,要有勇气‘自强不息’。”

终于,1992年,振华在加拿大温哥华港成功试水,紧接着目标瞄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机械市场——美国。国际市场有个“公平”原则,只要你“好”,就有人要,产品就是活广告,之后客户纷至沓来。

同样,欧洲市场,振华首先征服起重机的故乡德国。在德国汉堡、不莱梅的码头上,屹立着ZPMC的产品。“德国记者问我:德国有强大的机械制造业,为什么要买中囯振华的产品?我说:问题提得好,但是我们是卖方,这个你要问买方德国的码头公司。”管彤贤的回答礼貌又幽默。

管彤贤说,振华有近30项“独门武器”:世界首创侧装式整机运输船;2800人的强大设计研发队伍;既重软实力又重硬实力(例如重型码头重型车间、大型浮吊等),经常“离经叛道”;至于与职工分享公司蓬勃发展的成果,不断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不在话下……

“管理艺术”探新路革旧疾

振华员工最多时有4.5万人,怎么管理?“我在国企工作过,深知铁饭碗、大锅饭、铁交椅是囯企的固有弊端。成立振华就是要走新路,革除这些旧毛病。” 管彤贤说。

科技创新奖,英语优秀津贴,20年长期无息贷款解决购房、买车、治病问题,蓝领家属宿舍,蓝领沐浴房洗衣房……这些大大小小的激励措施,都是管彤贤“管理艺术”的一部分。

管理之道,来自对人的了解也来自从不知到知的探索。管彤贤举了一个小例子,当年为了丰富蓝领工人的精神生活,公司引进了电影放映,与市区电影院同步播放新片,每场电影只要一元钱。

“结果没人看,后来改为一分钱也不收,还是没人看。蓝领白天工作累了,晚上希望好好休息;有余力的工人,宁愿去加班多挣钱,也不愿去看电影,这是他们的‘需要’。”此外,公司对白领(研发管理人员)实行聘用制,数万蓝领实行承包制。这在当年的囯企内亦是创新。

人生沉浮 知识为舟

“福祸相依,人受些折磨不一定是坏事!我的经历犹如一个掉入水中的葫芦,几次按下去,又浮起来。不是我有什么特异功能。最合理的解释是我有知识,有进取心,有壮志,很希望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主要还是因为我尚有可作贡献的知识。”

管彤贤195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到交通部任技术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公职,送北大荒“劳动教养”,之后农村十年、工厂十年饱经磨难,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名誉。如今,回想人生沉浮,他最感慨于知识对人生的引领和塑造。

2009年年底从上海振华重工公司总裁的位子上退下来后,管彤贤选择了传道授业,到同济大学开了一门课“现代机械工程师理论基础”。他兢兢业业,经常花20个小时准备一堂课,还要带学生们去十几个工厂参观,当了两个学期的大学教授。

如今,管彤贤虽85岁高龄,退而不休,重操工程师旧业,组建了振华的产学研三结合工作室。在炎炎夏日,与即将走向社会的几位同济大学研究生一起喝着冰可乐,一起研讨攻关振华新产品中的难题,享受创新的乐趣。他说:“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材生,不少是从农村出来的,能吃苦、肯学习,能钻研,思路活泼,经过工作室一年半的锻炼培养,前途无限。”

正在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创海上风电2500吨座底式打桩船的模型,在电脑屏幕上旋转着,荧屏的光照亮学生们青春朝气的脸庞,也照亮管彤贤充满自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