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Joshua和我说,他对我公司里研究的那堆书感兴趣,希望我可以把它们带回家,他想学。
那堆书是什么书呢?其实是一些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各个国家的幼儿园小学练习册,有些还没有上市,上百本的资料我是拿来做科研的。
相比家里的童书、绘本来说,练习册肯定功能性更强一些,它有很多针对性的专项设计,说是“考题”也不为过了。可是我家两个孩子兴致勃勃,特别是 Joshua,一个晚上已经完成了两本K2的科学和数学题册,而且大部分是他自己做完的。
这是《新加坡数学》幼儿园K2的习题
我家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一直都蛮高,无论是各类型的书,再到对内容的理解深度,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看到”,这点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很好奇。
记得和朋友讨论起经验时,我随口谈到了孩子阅读发展阶段的核心要素,没想到朋友说特别好。所以想着就写一篇文章也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参考价值,也能够有更多的启发。
在我看来,阅读是每个孩子深根在内心的天性,孩子如果不爱阅读,一定是在学龄前阶段,我们无意识地忽视了这些核心要素,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导。
第一阶段:读懂书是什么
只要涉及到阅读相关,每次拿起书的时候,我都会跟孩子介绍书的细节。我最早跟孩子读绘本的时候,Joshua估计也才刚出生,先从简单的黑白小图卡开始,我会选择有趣、丰富的类目来给孩子读。
书籍,严格来说并没有太明显的分龄要求,很多经典的好书,其实可以读很多年。比如我喜欢买大开本的绘本书,色彩很鲜明,我就想着买了它最起码在Joshua面前晃悠,最起码得认识一下,这种摸起来质地硬硬的东西,就叫做书。
对于孩子来说,有趣、好玩是走进知识的第一步,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接触世界的窗口。
第二阶段:我可以把书当朋友
很多父母会下意识认为书就是功能性的,体现在书的目的性太强,一定需要具备某项高屋建瓴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书的选项。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走进书籍的第二阶段,一定是孩子可以把书当成朋友。
小宝宝可以去摸这本书、自己来翻页,甚至有时候淘气地把脸凑过去,闻一闻书页的味道,甚至啃一啃书边。
我家Joshua小时候读书,我都是买纸板书,因为觉得方便他随意破坏哈,但即便如此,我家还是有四五本低幼的书,已经极其破烂,这些都是孩子肆意“破坏”的结果。
我并不是说我鼓励孩子去破坏书,只是当孩子出现这些探索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更幽默、平常的心态去化解,比如我会假装自己是那本小书,受伤了让自己也很难过,或者是书里面的白胡须的老爷爷,“你看,我连胡须都被扯掉了”。Eric小时候就会眉毛垂下来,然后一边摸一边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这些对于低幼孩子来说,都是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就好像朋友之间,会拥抱、会有碰撞,但是最起码我们还是可以和好如初,我珍惜你,我也感受到你的珍惜,这些看起来是和读书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却是我们在帮助孩子,搭建和阅读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三阶段:读懂阅读的“元素”
读书啊,真的不是给孩子一本书,孩子就自然会读了。很多时候有些妈妈会很困扰,为什么亲子阅读四年了,感觉孩子对于书一点感觉都没有,字没认识几个,图片也没有太大的观察,要复述总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阅读元素并没有被盘活。哪些是书籍的阅读元素?主要是两个层面:图片和文字。
严格来说,这两个层面是梯度式发展的。孩子的阅读培养,首先起源于图片,接着才是对文字信息的好奇。
给大家看,我给我家孩子选择书的一些历史趋势,也分别代表了我家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梯度进阶。
- 第一阶段,图主文次
以图文并茂的绘本为主,Eric Carle系列的书当然是经典不衰,图片生动、活动,并且设计感很强,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都已经很受触动。
当遇到文字类很少的书的时候,很多时候我就会直接指着这本书,和孩子一起观察和讨论图片,让孩子通过我的手指指引的方式,重新聚焦核心的图片线索。
- 第二阶段,图文均衡
接着,文字的比例会慢慢上升,直到文字和图片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比如这类型的书,便很合适2~3岁的孩子,以童谣、歌曲为主,关键是孩子能够有韵律地学习和走进文字和画面的关联。很多时候,这类书我都会变成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感受的“项目课”。
举个例子,围绕这本我家孩子很喜欢的《the ants go marching》,我当时和孩子设计的活动主要有这几种:
1. 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书,用剪纸的方式把蚂蚁变出来。
2. 了解蚂蚁的各部分的名称,顺便学习一下英文。
3. 了解蚂蚁的繁殖过程,帮助孩子走进生命科学。
消化一本书,并仅仅只是读完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把文字刻入孩子的脑海中,这个时候,我们可能突然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一起被开发了。
第四阶段:能够理解并复述故事
每一本书,都会有其核心内涵,这时候,复述和总结,可以帮助孩子将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成为自己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特别重要,只有真正经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才能够达成和阅读的桥梁,走进读书的奥秘之处。
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孩子会不仅仅局限在童书、绘本里面,你会看到孩子开始对更广阔的阅读类型的书都感兴趣。我跟很多朋友说,在两个孩子3岁左右,我就已经分别给他们引入科普书籍的阅读了,大家都觉得是不是太夸张了。
坦白说,和孩子谈这些书籍特别“烧脑”,特别是低幼的孩子,分分钟一个章节,我们得讨论上3天。比如我们从《the ants go marching》里找到了关于蚂蚁的主题,那么接着我就会跟孩子看这本科普书籍,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目录侧重:
短短的六十页纸,已经可以把蚂蚁的基本习性都说清楚。对我来说,仅仅只是阅读这本书并不够的。我会引导孩子做额外的两件事情:
- “5W1H”总结法
上过我“亲子读写训练营”的朋友,应该记得我重点讲过这个策略,而在「优陪会员计划」里,我也用视频的方式,呈现了这个方法的运用。
我今天主要是简化一下实际中的运用。“5W1H”总结法,简单来说就是问:“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到”。
具体到蚂蚁这个主题,我针对低幼孩子做了一个简化版本,大家可以看看我当时的草稿。
我是很喜欢自己的设计图的,不是说有多么好看啦,就是孩子会觉得很亲切,就好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很多时候,孩子都需要被启发,才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问题想出来。
- 用笔把“蚂蚁之书”画出来
这个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有机会把自己复述的东西变成现实,感受到自己是在创造一个想象世界。世界不完美没关系的啊,关键这个世界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手里。
我很喜欢引导孩子思考三个问题,“已经知道的”、“我所好奇的”、“我刚学到的”,这是我们知识理解的三个层面,只有清楚自己每天所进步的一点一滴,孩子才能够真正、始终保持好奇心啊。
我今天分享的这四个阶段,并没有多么的难,但这里面所涉及到的方法,都是我这几年带两个孩子坚持在做的事情,对每一本书都一视同仁。
我始终认为,学龄前很多方法,并不求多,更多的是持之以恒。
好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才是一个孩子学龄前六年最刻骨铭心的影响。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策略,让自己更合适孩子。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每次大家都会问我,那你的孩子是不是乖乖地坐在凳子上读书,我说不是的。
懒人沙发、楼梯口、坐车、窗台、床上、甚至站着,只要孩子喜欢,任何地方我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阅读活动,让书成为随时可以看到、感受到、接触到的事物,也是我们把书引入家庭的最关键步骤。
好了,我把我之前跟孩子一起读过的《蚂蚁之书》,也做成了PDF版本,大家都可以下载下来,私信我“蚂蚁之书”就可以获得PDF版本,一共60页。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非常生动浅显,即便是低幼的小宝宝,跟孩子多读一下浅显读物不是坏事的,而且很多时候,对孩子接下来的学科素养,大有帮助。
让孩子多看几本书并不难,但最难的是,我们一点一滴地渗透,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那份心意,互勉啊。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或点赞~
如果想学习更多轻松育儿小知识,欢迎观看抖音【优陪亲子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