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的一处气候宜人的热带岛屿。这个城市国家占地710平方公里,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混血人等四大族群,共约500万人民居住。圣淘沙岛上的鱼尾狮雕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提起新加坡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
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享有“亚洲四小龙”之称,引领亚洲经济腾飞。如今,新加坡又以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的身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世界级的基础建设、遍及全岛的完整运输系统、朝气蓬勃的商业环境、充满活力的居住空间,以及深受新加坡四大族群影响的富饶文化,共同造就了这个魅力狮城。
那么,为什么把新加坡叫做“狮城”?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狮城”的奥秘。
有关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当时,新加坡所在位置已有土著居住。对此,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有所记载,并将其描述为“蒲罗中”(Pulau Ujong),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
到了公元1298-99年,首批移民落户于此,并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淡马锡(Temasek),取爪哇语中“水镇”之意。淡马锡归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1365年的《爪哇史颂》中有可追溯的最早对该名的记载。
公元14世纪,一位王子的意外造访给这座城市赋予了新的名字。
相传,巨港(即室利佛逝首都)王子山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外出狩猎在海上遭遇风暴,船随着风浪漂至一座无人小岛。在岛上,王子发现一只从未见过的猛兽,它头黑胸白、身体红色、行动敏捷。王子将其视为吉兆,决定在此地建造城邦,并命名为“Singapura”,取梵文中“simha”(狮子)和“pura”(城)二字。
缺少史料记载,传说真假难辨,但古老的狮城却就此留名。由于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海上航线的天然交汇点,新加坡很快崛起成为繁荣的海上贸易中心。中国平底帆船、阿拉伯三角帆、葡萄牙战舰和布吉纵帆船等都途径此地。
之后的数百年里,狮城多次易主,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野蛮生长。最终在签署《1965年新加坡独立协议》后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民主独立的主权国家。
狮城的故事还在继续,如今的新加坡正在以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展开新的篇章。如您有兴趣,欢迎到新加坡走走看看,亲身体验这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