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建设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先行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上图为广州科学城。贾自豪 摄
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石
这里曾是水网纵横、蕉林遍野的广州“西伯利亚”。
35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它吹沙填土,扛起了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的探索重担。
17年前,中国独一无二的“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在这片热土诞生。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在这里融合发展,一跃成为华南地区外商投资最密集区域。
9年前,中新广州知识城在这里奠基。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它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并肩,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拥抱世界。
“由改革而生,伴开放而长,因创新而强大。”今日的广州开发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科技创新居全国第一,财税总收入全国第一!从初生到而立再走向未来,它无畏而坚定,继续勇当粤港澳大湾区富有活力的“改革闯将”。
初生:开荒劈路 韧性生长
2019广州黄埔马拉松赛上周鸣枪起跑。三年来随着每次路线的变化,跑友们从代表“过去”的黄埔港、“现在”的广州科学城和“未来”的中新广州知识城,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浓墨重彩的变化。
35年弹指一挥间,历史厚度层层叠叠。1984年初生,广州开发区还是一片蕉林滩涂,创业过程也是筚路蓝缕: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仅以两万元起家;第一批办公桌是劣质木头做的,拉去办公地点差点连保安都拒收;第一个区徽没有设计费,是自行创作手绘的……
更为艰难的是,没有任何经验告诉他们,什么才是开发区。“当时对开发区的设立,中央的文件提法非常简单,实质上只出了个题目,”据原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秉衡回忆,最早的名单里甚至没有广州,还是经过省市领导的积极争取,用广州的开放传统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历史才得以说服。
犹如一张崭新的图纸正待笔墨,广州开发区要画出自己的天地,唯有借改革东风拼搏闯荡。它以极大的勇气破除体制的藩篱,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开辟了土地向外商转让和成片开发的先河,连番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从被质疑“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引全国各地竞相模仿学习,广州开发区一炮打响并走上了快车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自诞生之日,敢闯敢拼的改革基因便深入广州开发区的骨髓,开荒劈路、韧性生长,它为下一步的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发展:实业立区 科技强区
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制体制下,开发区的崛起与一般的城区不同,在一片片开荒的土地上,远道而来的企业是共同成长的“小伙伴”。回顾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史,它心无旁骛兴实业,也力尽所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宝洁是广州开发区最早引进的跨国企业之一。根据当时规定,为了实现外汇平衡,外商投资生产的产品70%要外销。宝洁方面提出,在中国设厂就是看中中国市场,为什么要销到国外去?
为了解决问题,广州开发区不断向上争取,最后获批试点,外汇自行平衡。1988年,宝洁落户广州,生产出国内第一批海飞丝洗发水,成为风靡上下的“洋货”。多年来,宝洁在广州开发区的投资不断加码,2017年更是把代表未来的数字创新中心放在了这里。
优良的政府服务打造了口口相传的营商环境品牌,广州开发区吸引了大量重点企业,昔日的“西伯利亚”成了投资热土,更是广州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LG系、GE系、粤芯系、广汽系……巨头企业合纵连横,带动关联企业沿着产业链、创新链集聚,逐步构成广州开发区重点产业集群。如今的广州开发区已是当之无愧的“工业一哥”,全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40%,挺起了实业发展的“硬脊梁”。
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一路先行的广州开发区,也比别人更早感受到转型升级的危机感。从制造走向智造,它以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为抓手,为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注入了强劲新动能。如今的广州开发区,把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是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密度最大的制造业重镇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
生物医药行业,是广州开发区早早瞄准的新兴产业赛道,多年来的谋篇布局,终于从“种子选手”成为领跑者之一。GE生物、赛默飞、默克、龙沙、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行业巨头在这里扎堆落户,今年,它更是因成功引进GE生物科技园项目斩获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
实业立区,科技强区。广州开发区有足够底气的产业底色,加上新兴产业蔚然成林并开始“超越式生长”,它在新时代蹚出一条改革再出发之路。
开放:向海而生 全球邀约
向海而生,是广州开发区的兴起之源。当年开发区选址有三,曾考虑过现在的大学城、金融城板块,最后还是“落子”西区这块“金三角”作为起点。其中一重要原因,是黄埔新港作为深水港,便于对外交通运输。
创设之初,广州开发区只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单一功能。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对外开放,2002年,广州开发区形成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的“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全国上下独一无二,政策优势多层叠加优势,它一跃成为华南地区外商投资最密集区域。
2010年,广州开发区又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成为全国唯一的“五区合一”管理模式。而知识城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第三个项目,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对外开放新平台,向全世界最优最好的创新要素伸出邀约。2018年,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国际合作力度在全国都称得上首屈一指,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写下了生动注脚。
2014年,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实施深度融合发展,开启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优势叠加的腾飞之路。
一个层次丰富的对外开放体系,逐步在广州开发区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它深刻意识到,再深层次的招商引资,关键还在于招才引智。
提起海交会,人们耳熟能详。其实,海交会的前身留交会,就是最早由广州开发区倡议和承办的。
当“海归”们提出要成立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时,广州开发区欣然支持,拨了200万元资金作为开办费,以留创园为起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开发区内渐次铺开。如今,全区建成面积600万平方米的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孵化器集群,科技型企业超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千家。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区入选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到818人。数量位居广州市各区第一、广东省前列。成为广州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的桥梁。
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站在对外开放前沿,广州开发区胸怀世界,邀请全球人才“到黄埔去”。
融合:创新城区 宜居家园
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经济功能区起家,步入90年代自主创新城区之路,再踏入如今“产城融合”新阶段,在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眼中,这是广州开发区走过的前三个阶段。
“如今,建设‘创新城区’时机已经来临,它就像美国硅谷一样成为地区的创新引擎,带动周边区域的创新产业。”李耀尧说,这是广州开发区正在长期努力的方向。
2015年新黄埔区正式挂牌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区域,正在“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路上不断向前。
人们怀抱着对这片东部热土的真挚希望,举家纷沓而至。在2013-2018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长率29%,户籍人口增长率27%,在广州11区中一马当先。更重要的是,基于区域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国际人才、高端人才以及年轻群体,逐步成为该区主要的新增人口。目前在流入人口当中,20-34岁青年人口占比逼近50%。
建设创新城区,为人才造家园。广州开发区实施“湾区+生活”工程,围绕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而真正实现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相处融洽的转变,引得进人,也留得住人。
打通大动脉,踏上快车道。12月20日,随着广州地铁21号线全线开通,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也挺进了“五地铁”时代,一跃成为广州11区开通地铁线路排名前列的区。它进一步对接大湾区互联互通路网格局,构建山海相连、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城市微改造,再焕新活力。一个个城市社区构成的“细胞”,也与“产城融合”概念相应合。广州开发区针对旧厂房、旧物业进行“微改造”,以高质量的转型升级,唤醒这里的活力生机。
激情燃烧三十五载,广州开发区这名“改革闯将”,不断为“创”字经添加新篇章。作为先行者,唯有时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在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示范区上,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