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夏天,一条微博火速窜红。“阿兹海默症的柚子”网友配图吐槽“耳机坏了!”不过,真正的亮点却是耳机的背景——一条床单。诸多网友狂转“我家也有”。中间一个花式、四角四个花式被戏称为“四菜一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民光”牌的这种床单,网友亲切称之为“国民床单”。随后,国民风更带出了国民三件套(床单、枕巾和毛毯)。
“民光牌”被单,最炫国民风,上海民光被单厂,侬还记得伐?
“床前明月光,床品买民光”,这是“民光”定格在很多老上海人心中的印象。“四菜一汤”床单,时光仿佛瞬间倒流。熟悉、经典、温馨……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这种感觉就是家的味道。
1935-1955 “国民床单”的创建
“民光”最早使用时间要追溯到1935年。上海从来不缺机遇,不论对人还是对于品牌,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上世纪三十年代。1935年,杭州人项立民踌躇满志,决心要在上海闯出一番天地。
项立民小传
项立民,又名项起,出生于1907年1月,浙江杭州人。1920年,从浙江杭州县立贫儿院高小毕业,进入三友实业社。他从练习生做起,通过勤奋一步步升任为工程师、织部副主任。1927年之后在安禄棉织厂、杭州临丰染织厂、华纯织造厂任厂长。
项立民凭借对织物设计、漂染工艺的丰富经验,独资2000元创办了民光织物社。1935年6月6日,岳州路兴祥里一个简陋小厂热热闹闹开工了。初期,仅有1台人力毛巾木织机和1台人力被单木织机,雇工8人。这,就是后来上海民光被单厂的前身。
民光织物社生产毛巾和被单,毛巾用“人人牌”商标,真正用“民光”商标的则是被单。首条被单取货号2465。24,表示第一条被单是民国二十四年生产(1935年);6,表示六尺被单;5,表示五彩印花被单。
“民”字取自项立民的“民”,“光”隐喻事业发扬光大。圆圈内,一个火炬熊熊燃烧——今天看来,“民光”商标设计十分简单。但当年,项立民显然对这份事业寄托着振兴民族资本的憧憬与抱负,熊熊火光象征着民族之光、明星之光。
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单行业在中国属新兴产业,各类民族资本创办的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出。但大部分规模小,技术、工艺和设备都很落后,织物印花也都简单粗糙。尽管如此,当时“民光”被单月产450条左右,还是拥有一定市场。
1936年,项立民在兰州路兰桂坊租了2幢石库门房子,添置10余台人力被单木织机和毛巾织机以及简单漂印设备,雇了20余名工人。
1937年“八一三”事变,民光织物社遭到破坏,被迫停产。
1938年,移址延平路叶家宅恢复生产。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夹缝中,次年,项利民同朋友合伙又开办了中一印染厂和华一织造厂。
1941年,民光织物社移址通北路“百老汇”,三厂融为一体。1945年,改为民光织物社制造厂,被单商标也统一使用“民光”,项利民任经理。由于项立民对织物设计和漂染技术有一定专长,尽管设备落后,却开发不少品种。其中2465民光牌被单是最早的龙头产品,以后又采用色纱直接进入经、摇工序,生产格子和条子被单,线条流畅,赢得了市场。
抗战胜利后,内地及南洋要货迫切,毛巾被毯销路复见好转,项立民将厂址再次迁移至通北路801号土地6亩4分重砌炉灶。
这时的“民光”已在上海小有名气。永安、先施、新新和大新四大商业公司竞相经销,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香港等地也有广阔市场,甚至远销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
1949年建国前夕,民光已有80台人力和电力毛巾被单织机,职工200余人,按当时币值企业已盈利40多万元。
1950年,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开业(现为华侨商店)。“民光”牌2465方格印花被单挂在大门进口的正上方,十分显眼。“民光”无疑是当时上海的潮品。
50年代前期重点淘汰人力织机。1951年,企业改为上海民光织物社股份有限公司。
1956-1989 “国民床单”的发展
解放后,“民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民光,民光,为民争光;民光,民光,为国争光”。一句广告语耳熟能详“人间温馨在民光”。曾几何时,这句广告语在淮海路上的10只大型广告灯箱上赚足了眼球。
1956年公私合营改名为上海民光被单厂。已全部实现电力织机生产。有被单织机44台,毛巾织机33台。职工人数增至600余名。
1958年,依靠自身力量,开展技术革新,设计、制造、安装升降式染纱机、被单显色机、轨道筛网印花机、链条式烘纱机、棉纱淋漂设备等,改变漂染车间“缸缸棒棒”的落后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为国内首创筛网拔染和浅防印花新工艺,使民光被单档次显著提高,一举成为市场上最热销的被单之一。
60年代初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陈维稷和上海市副市长张承宗到民光厂主持技术革新现场会,对该厂技术革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1966年10月更名为上海被单七厂。60年代后期,转变为生产被单的专业厂,被单织机发展到100台。
1973~1974年,相继安装成功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轨道台动式印花机和织物丝光机,使民光牌被单形成细腻滑爽、挺括光亮、坚牢美观、色泽典雅、图案新颖、立体感强的独特风格。
1978年,复名为上海民光被单厂。
1979年,纺织工业部第一次评选优质产品,民光新老被单双双入选。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上海市或纺织工业局优良产品、首次摘取全国名牌桂冠……凭借不断推出的新品,“民光”大丰收。
1980年,民光牌被单产量达到111.2018万条,实现利润238.72万元,成为毛巾被单行业创利大户。
1981年,图案LOGO有了微妙变化,火炬光芒冲破了圆圈,民族品牌走出去的决心与信心彰显无疑,同时,“民光”两字寓意民光事业稳固、基础坚实。
1981年,被单十三厂与工程机械厂装配车间地块先后划归民光厂,厂区面积从7600平方米剧增至19503平方米。
1983年1月,民光牌长绒棉被单脱颖而出,再夺全国名牌。
1986年,开始进行老厂改造和技术引进。
1989年,新建3层漂染印花大楼(一期工程)竣工,占地2099平方米,由BUSER-5V平网印花机和ASTORS长环蒸化机等14台专用设备组成的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整理生产线正式使用。被单后整理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生产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在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该厂打破中式被单传统的“四菜一汤”(四角小花,中间大花)花型格局,采用散花、边角花等多种花型布局,随市场变化而不断出新,并根据城乡不同消费层次,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1990-至今 “国民床单”的辉煌
物资匮乏的年代,民光被单有时“一单难求”。新品出来时,人们就会在门外等2、3个小时,一开门直奔柜台。
90年代,民光床单厂门口有很多卡车在排队。即便如此,很多卡车还是拿不到货。一次作为上海名牌到郑州展销,在展销会馆郑州中苏友好大厦外,很多黄牛专门贩卖“民光”的布票。
1992年末,有职工1345人;占地面积15013平方米,建筑面积1938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29万元,净值1394万元;被单产量228万条;年总产值5057万元,实现利税1215万元。
1992—1995年,“民光”被单连续四年被国内贸易部评为最畅销产品“金桥奖”。
1996年又被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推荐为床上用品系列第一品牌。从1995年首届评选上海名牌产品,民光牌床上用品已获得十多个连冠。自1997以来,企业连续被评为上海著名商标企业。
1998年,被单产量达到450万条左右,配套产品产量达到50万套左右。那个年代,“民光”可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根本不做广告。
然而,有过独占潮头的辉煌,也有市场冲击下的无奈……“民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与很多老品牌相同的瓶颈。
1998年,企业通过优质资产置换方式进入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批股份制上市公司。以纺织品品牌经营和国际贸易为核心业务,由针织、家纺、服饰、国际贸易四大事业部构成核心业务发展。
2000年,商标中毛笔书写的“民光”二字遒劲有利,增加了汉语拼音商标。
2003年2月,新增“克拉斯”和“贝斯婷”两个副标。企业拥有床单、毯子、毛浴巾多个专业化生产基地,采用全球采购,产品遍及国内5000多个现代百货、专卖店、超市连销网点,国际贸易遍及全球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根据战略重组要求,更名为上海龙头家纺有限公司,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以大众化市场为主,配合以中高档产品,发展延伸配套市场形成品种齐全的床品系列,辅之巾类、毯类、布艺等产品。吸收原分散运作的“民光”、“凤凰”、“钟牌414”与“皇后”四个老字号品牌,实行一体化运作,完成了组织、资产、人员的集约和整合。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未来成为覆盖家纺各领域的配套品牌”!”民光”在人们的眼中不仅仅代表品质和记忆,更有品牌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