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那些神秘的斜杠青年,靠什么赚钱生活?

“斜杠青年”这个词已经流行很久了,但你是否真的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他们偶尔很神秘,因为他们能同时拥有很多不同的身份,但他们其实也很普通,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同学和朋友。

为什么斜杠青年越来越多?

斜杠青年靠什么赚钱生活?

他们如何走到这一步?

这一期的周末话题,我们邀请到了四位“斜杠青年”,有90后的新新人,也有70后的资深青年,一起来看看,斜杠青年的职场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出生于芬兰的Mona Weber,拥有一只手都数不过来的斜杠身份。她在24岁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精品时装买手店COCO。3年后转手卖了公司,搬去了瑞士。随后在瑞士,开始了自己开挂一样的斜杠人生。

目前她经营着一个女装设计品牌——BALSECA WEBER,一家提供私人生活服务的公司GTD Services,一家为时装品牌提供活动支持的公司DaMoDa,以及一家时尚和家居设计公司Coco Design。

并同时担任着www.interio.ch和www.pfister.ch的买手工作,她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是与上述工作看起来完全搭不上边的美食书的撰写和出版。

Mona Weber的母亲是一位专业的家居买手,所以她从小接受着家庭的熏陶。在成立了BALSECA WEBER之后,她继续时装设计师的深造学习,并逐渐把兴趣转移到家居设计当中。

一个家居买手的工作,需要四处旅行,寻找新的灵感和产品,后来她发现,在一些高级餐厅里面,有非常多有趣时髦的家居单品,桌布、餐具、酒杯等等,有些在餐厅里吃饭的客人会觉得“嗯,这个盘子看起来不错,哪里能买到?”然后他们就开始去网上搜索购买的方式。

所以现在,当她需要新的家居设计灵感的时候,她也会经常去挖掘一些新的餐厅、咖啡店、酒吧,去看看他们都在用什么。这也让她走上了美食爱好者的道路,发现了自己在新的领域的兴趣。

Mona刚刚完成的这本美食书名字叫《hungry in shanghai》,在此前已经有巴厘岛和新加坡版本,Mona负责的上海版本是此系列的第三本。

这本美食指南不同于米其林指南或者路易威登city guide,它更像是Mona本人的一个私人推荐。

上海有太多的餐厅,而且有很多藏得很深,有些在隐秘的二楼,或者地下室,太多隐藏的精品酒吧不为人知。我们现在出去用餐,食物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其实更加重要。这本书推荐的都是能够提供更完整体验的,环境好,服务好,食物好,好吃更好拍的餐厅。

hungry in shanghai精选了40家餐厅,不多不少。另外特别的是,每家餐厅都给了独家的特权,有些是赠送免费饮料,有些则是整单打折的权益。轻松小巧,不算是权威的美食榜单,是可以按图索骥的工具书。一年的有效期,如果全部用完,保守估计可以省下3000多元。

一直以来,Mona都想要“做很多事情”,所以现在基本上算是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维持多种职业身份,人是会感觉到很分裂的,这大概是最难熬的地方。好在时装设计的背景让她能很快地转换到家居设计中,因为在时装行业,流行的趋势是变化的非常快的,在时装行业的训练让她知道怎么阅读这些趋势。在家居设计中,这种趋势和主题的变化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她通常能比同事更快地捕捉到这些信息。

被问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拥有斜杠身份,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的时候,Mona说“我们目前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动。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少会有人只拥有一份工作。

其实现在有非常多的平台,可以让有需要的人雇佣各种各样的人来帮你完成某一件工作。在写作hungry in shanghai这本书的时候,Mona就在peopleperhour.com上雇佣了擅长IT的人来帮她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她的助理也是在上面雇佣的,甚至都不需要跟他们见面。这种方式在Mona Weber看来会成为未来的常态。

也许你对Flo这个名字很熟悉了,没错,她就是我们御用的插画师之一,白天是上海高档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晚上就化身古灵精怪的插画师。

下面这些曾经在ELLE上出现的插画都出自Flo的手笔。

从上大学的时候,通过身边的人介绍开始Flo就会陆续接到报纸杂志的插画工作,从小热爱画画的她非常珍惜这些插画的工作机会,但却一直没有勇气把它当一份全职的工作去做。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上海插画的需求量还很少,所以很怕会无法维持温饱,保险的方式还是需要找一份“正经”工作,第二个原因则是怕如果变成了全职的工作便不会再那么喜欢画画了。

这是她给自己画的头像↑还原度200%

经历过平面设计师、首饰设计师、插画师、一直到如今的市场推广经理,她对于现在的生活整体还挺满意,收入上作为市场推广经理的收入还是占比大,副业是爱好为主,没有计作维系生活的收入。

但是总有一个遗憾,就是如果当初没有入这一行,而是去做了别的什么会不会更加的有意义。所以来自Flo的真心建议:“大家一定要趁着自己年轻时没有太多压力和包袱的时候去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为有失败和再尝试的成本会低很多。我觉得插画师给了我很多乐趣,给现在的生活增加了几笔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如果没有,就选择擅长的。

一次见到王溥仁,是在一场全球瞩目的高科技大会上,作为(正经的)企业公关的身份出现。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另外有一个同样活跃的身份,就是瑜伽导师。

大概在一年多前,王溥仁和一位前香港体操队的朋友Alvin在聊,说到在香港教体操和瑜伽成本很高,如果没有自己的教学空间,每课都要租用外面的场地,费用很昂贵。要在市内教学,场租就必定占了收入起码四份之一以上。当分享各自的开支后,他们就很自然找到结论:低成本创业是最好方案。

王溥仁和Alvin分属好友,也有想过大家的课堂,技术上和能力上都发现能互补不足。Alvin主力教空翻、吊环、鞍马,而王溥仁就主要为中至高阶学员提供瑜伽师私教,主攻手倒立、深度后弯、高难度串连动作。他们就决定把双方的学生拉在一起,互相推广,希望大家都能够刚柔并重。

平时私人时间本来已经不多,要不是热爱瑜伽的话,王溥仁会宁愿留在家打游戏机。合作伙伴Alvin自小练习体操,练习和教学根本已经成为他生活一部分。两个人都是以小本经营,维持基本开支和生活没有问题,也一早已知这条路不会用来赚大钱,但总算是自己最热爱做的事。

对于他来说,维持多种职业身份,最困难的是不能三分钟热度。创业容易守业难,正职忙碌起来也就自然会没时间打理副业,久而久之就会视之为负累。勿忘初心非常重要。选择发展多重职业身份都是因为发现了自己除了原本工作之外还有别的爱好,喜欢得足以成为一份职业。

当然另一个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要承认当我们脱离了正职的工作范畴,有很多事情我们其实都不懂,是需要别人帮助的,所以寻找可靠而合拍的合作伙伴也绝对重要。

现在王溥仁每周会抽出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来教瑜伽,虽然收入占比只是正职的小部分,但一切都是在自己掌握之中,能够承担得起风险,有自己的教学空间,因为小本经营而没有太大财政压力,已经算非常难得,他很愿意维持现状。

在职场打滚,日子久了,心理很容易变质,所以每一次换工作都要尽量从工作里找到个人意义。在工作里找到干劲,就会自然散发出魅力,也会带来正面的人脉。这是他给职场新鲜人的建议

蔡一瓢是一个很不一样的90后,当同龄人都在关注off-white T恤、supreme球鞋的时候,他却整整一个月把自己丢在山野竹林里过日子,体验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对待生命的视角。

3年前,他陆陆续续从瑜伽开始,慢慢试图探索自然、宇宙与内在的连接。从局限自我意识的Ego到回归整体生态的Eco,从唯物主义的通识教育慢慢走进古老东方哲思大门。人们艳羡的斜杠青年的身份,他看得很淡,多种职业看似分离的身份,好比钻石具有很多切面,在不同面向的背后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个整体。

作为一名芳疗师,精油是他的工具

回溯历史,太阳底下依旧无新事。对于斜杠青年,无疑只是是现代人的时髦叫法。无需把他们说的三头六臂,更无需为了多几个标签成为所谓的斜杠而硬凹造型。顺从内心,找到你想要和给你力量的方向走下去。身份本来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什么一定和必须,无须违背意愿,逼自己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所有的选择都只是在我们自己手上,就好像没有一颗行星或者一个星座代表某种特定的命运。

每个人的整体内在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保持好奇,探索并抱着开放的心态,并不确定自己要的结果,只是享受其中的过程。

大概是吸引力法则的作用,蔡一瓢现在从事的本职工作几乎跟他的副业完美贴合。他现在负责为音昱旗下位于上海的都市健康支持中心——音昱听堂提供市场营销和推广的工作。

这家位于建国路上的社区学习空间,包含了健康餐厅、瑜伽教室、冥想教室,甚至还有自己的菜园子。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学习都市中的修行法,以期抵达“自由自在,活在当下”的境界。

那么把兴趣变成工作,到底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这是他的回答:“我们的一生可能会从事若干份工作,如果细想一下,兴趣爱好似乎也随着年龄,环境,心境而处于变化的状态。在变化的工作与兴趣背后,正是我们自己。古人云‘自知者,明。’ 从觉察开始,了解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无关大小的理想。乔布斯的理想是‘改变世界’;盖茨的理想是‘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他们的成功与幸福,似乎与兴趣和工作这样的界定并无太多纠葛。而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或许不就是为理想而奋斗吗?”

对于许多职场人而言:空虚、迷茫、焦虑也许正是所有人认真工作面孔之下的真实心态。而在这些状态背后,可能与并没有真正的“找到自己”有关。人们总爱关切未来世界,新技术,新产业,新机会。但在不断变化的未来与不确定之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呢?人们总是喜欢追逐更多的财富、更光鲜诱人的外在。但这些真的能让你在收获职场上的持续满足感吗?

顺应自己的天性,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情。内向还是外向,感性还是理性,是喜欢和事物打交道,还是喜欢和人沟通。这些直接决定你的事业偏好与选择,硬要做违反自己天性的事,往往会消耗能量疲惫不堪,让自己痛苦而丝毫没有成就感。找到自己,收获的是满足与自由,也会让你在职场中找到专属你的最佳位置。

希望他们四位的斜杠人生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职场不易,且行且珍惜。

采访/编辑:沈墨非

设计:M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