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吃下午茶这事儿,环境bigger很重要

一杯香茶,精致甜点,三五好友,在悠闲的下午时光静坐闲聊,生活如斯美好!除了好吃,如果能在朋友圈 po出好看的照片那就更棒了,这时候,你就要先选一个精致带感的用餐环境。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近期最火的是哪几家下午茶餐厅!

带你走进《花样年华》片场

华心糖水铺

设计公司: Nong Studio

主创设计师:汪昶行、朱勤跃

地址:上海市老佛爷百货8楼

面积:200㎡

从小追TVB的人都知道,香港人的日常离不开糖水。为了能尝到正宗的港式糖水,很多人都会特地去香港打卡老字号华心糖水铺。这回,它终于来上海了。除了口味,该店的设计也走港风路线,带你走进《花样年华》的片场。

印象中,王家卫的电影洋溢着闷热潮湿的气氛,地面拼花、光线昏暗、色彩浓郁......作为一家糖水铺,华心的门面同样燥热,内里却清凉。空间外立面采用深棕色木饰面勾勒窗框,以金属铆钉装饰细节突出复古感。

入口处欲扬先抑,墨绿的墙面,小碎拼的地面,鎏金的红色招牌,透着50年代的香港繁闹感。空间里的设计时常跟电影相呼应,比如用了黑、白、绿、红色拼花的地砖,灵感来自于《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相会时的场景设计。

门口的正中央是收银台。火焰般的木饰面彰显质感,经过抚摸后还能日久弥新。正上方的发光灯管,颇有港式老餐馆的韵味。

过渡区域以深色木饰面包裹,一进入大堂区域,豁然开朗。主色调采用薄荷绿,吊顶以铝制格栅制造出自然天光的意境,让老牌的空间更时尚年轻。

地面则是马赛克拼花大理石地面。“香港老店铺里用的是马赛克砖,为了让空间更有质感,我把瓷砖改成大理石。”设计师汪昶行解释道。

窗户用的是老牌百叶窗形式。客人望出窗外,瞬间从香港的50年代回到现代百货,如梦似幻。

这家糖水铺可不只有颜值,背后的细节也相当考究。桌子中间用了多条小立柱作支撑,传递着轻薄的结构感。椅子的薄荷绿配色和不锈钢材质都源自老香港配方,而表层的丝绒则是独特的上海元素,堪称风格碰撞的典范。

柱子上的铆钉也是别有匠心,工业风曾是50年代香港的独特标签,既老派又摩登。

海外第一家喜茶店又酷又禅

喜茶

新加坡克拉码头白日梦店

设计公司: MOC DESIGN OFFICE

主创设计师:梁宁森,吴岫微

地址:新加坡克拉码头河畔路

面积:250㎡

克拉码头曾经是新加坡最繁华的码头,如今是新加坡标志性的商业街区,几乎是每位游客必打卡的休闲胜地。

在一片神秘而昏暗的情调酒吧之间,一家洁白、明亮的店铺犹如灯塔,在夜晚尤为醒目。那便是喜茶在海外的第一家DP店——克拉码头白日梦店。

虽然分店越开越多,但喜茶仍然是人满为患, “一茶难求”。为什么这样受欢迎?除了茶中滋味,想必也与喜茶一贯的空间设计理念有关——“酷、灵感、设计、禅意”,满足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全部追求。

在最初的勘察阶段,MOC DESIGN发现店铺中有两根圆柱是历史遗留的结构,无法做改动,于是便萌生了以它为中心,做对称空间的想法。受到福康宁山上的灯塔所启发,设计师们在店内分组设置了20根细灯柱,排列在原有柱体的两侧。这种阵列式的造型科技感十足,强化了“酷”的感受。

每一组灯柱都会缓慢地明暗交替,从暗到亮再到暗,用时大约15秒,以此重现灯塔的闪烁周期。缓慢的明暗转化节奏极具仪式感,艺术化的造型也会引发顾客的思考,这便是“禅”的具象表现。灯柱除了照明、装饰外,还与桌子连接,满足了功能性需求。

与周边的酒吧不同,喜茶更像是一个朋友们休闲社交的地方。所以设计师希望喜茶从空间视觉上就与周边的店铺有很大的差异。清爽、明亮,加上店内开放式的格局,会让每一位顾客感到舒适。

空间的配色极为简洁,除了吊顶的木色外,其余几乎全部是白色的。这也就意味着灯光的效果格外重要——有了精彩的光影变幻,空间才能更有层次感,也能带给顾客更好的饮用体验。

除了灯柱外,隐藏在天花的灯带通过漫反射为空间提供柔和、均匀的亮度,而座位区的重点照明则是通过射灯的点光源完成,这样的设计带来了更具针对性的采光功能。

空间用到的材质非常简练,木质吊顶呈格子状搭建,像经纬线一般,给单调的白色增添了更多肌理感。

入口所在的整面墙都由玻璃组成,人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店内的灯柱在缓慢地明暗交替。结合室外自然光线的变化,空间由早至晚呈现着各不相同的迷人表情。

上一秒是观众,下一秒是主角

客从何处来餐厅

设计公司:水相设计

设计师:李智祥、葛祝纬、林其纬、戴佐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文心三路海岸城西区187号

面积:390㎡

水相设计喜欢把这个空间称作“食境剧场”,因为这家客从何处来甜品店将用餐过程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表演——主厨摆盘,服务生上菜,打扮入时的用餐者入座用餐,皆是环环相扣的戏剧章节,仿佛店内所有的人物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说它是“剧场”,一点也不为过。店铺是长方形的,一楼以主厨吧台为中心,向外环绕出回字走廊,形成多面的“剧场舞台”。二楼阶梯及临窗的透明空中回廊,像极了走秀的T台,将舞台范围扩展到立体层面……无论你处在空间的哪个位置,都可以欣赏与被欣赏。

设计师用玻璃、冲孔网、尼龙线等材质,建构出半透明的空间隔断,其中尼龙线排布出的帷幕最具张力。其实设计团队还尝试过很多不同的材质,如鱼线、透明PVC管等,最终确定用尼龙线在空间里制造疏密有致的“线帘墙”。

线帘墙不仅突破人们对墙体重量的印象,还可以随着角度的改变,制造浓淡不同的朦胧感。水相设计使用“帘”来象征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真实与虚拟,清晰与朦胧,总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这些轻盈的材质,空间里也不乏有重量感或反差感很强的材料,比如厚重的榆木板、混凝土地板、不锈钢等等。设计师试图在轻与重的对比之间,营造出可持续的动态美学。

朦胧的空间中,漂浮在中央的“红盒子”是最醒目的“亮点”。有别于其他半透明介质,这个极富存在感的VIP室嵌于人们视觉的轴心,像古典歌剧院神秘的二楼包厢,身在其中,既有俯视观察的快感,又溢满了被欣赏的优越感。

整个茶饮空间里除了灰与白,就几乎只剩下红——这个内心戏最足的色彩。它有一半来自歌剧院的古典气质,又有一半出自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

老榆木的沉、尼龙线的透、红色的艳、水泥的雅,框景画面的静与廊道人影婆娑的动……种种对比创造冲突,也成就了平衡。

不足100㎡的“三用空间”

cafe la loop 86 & gallery

咖啡厅、画廊、办公

设计事务所:JAM

设计师:Jun Murata

地址:上海市陆家嘴滨江金融城船厂1862

面积:96平方米

和之前两家颇具盛名的网红店不同,cafe la loop 86 & gallery是家崭新的咖啡店,甚至新到也许你还没听说过它。但对于它的所在地——Shipyard 1862,这个上海极具标志性的网红商业区,你一定不会陌生。

上海船厂曾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2011年,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亲自主持这座155岁高龄老船厂的改建项目,经过6年的设计与工程建造,“Shipyard 1862”变成了一个混合用途空间,包括剧院、商店、中庭和多功能厅,将时代变迁的记忆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Café La Loop 86就位于这片船厂之中,由日本建筑事务所JAM的 Jun Murata 设计,虽然建筑的审美是无国界的,但同样作为“日系出品”, JAM的创始人Murata解释道:“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尊重隈研吾的初衷,向他使用的材料和灯光致敬。”

Shipyard 1862的内部空间设计极具工业感,大量运用了水泥和红砖。为了将同样的“质感”延续到咖啡店内,Jun Murata也以水泥为基调——地面采用裸露的水泥材质,墙面铺贴同明度的灰色瓷砖。地面粗粝、墙面细腻,虽然色彩一致,不同的质地却可以明确划分层次感。

虽然店铺面积不大,仅有96㎡,却承载了三种不同的功能。不仅是咖啡馆,它还可以用作画廊和会议空间。除了办公室和储藏室,其余的空间设计为开放或半开放式。中心位置被半开放式的画廊占据,剩下的区域由一张大会议桌主宰,角落里则是一个L形的吧台。在没有活动需要的时候,画廊空间和会议桌都可以用作咖啡厅的待客区。

整个空间的墙面没有任何装饰,为展示画作提供了素雅的基底,也让会议桌区域的液晶屏幕成为视觉焦点。

店面入口所在的墙体是整面的落地玻璃窗,与商业街内部衔接。为了保护客人的隐私 ,玻璃处理成了渐变的效果——底部是白色的,上方则保持通透。

无吊顶的顶棚上,暴露的管道被涂刷成了白色,与吧台遥相呼应。

为了中和过于“冷淡”的空间氛围,设计师用木材和黄铜装饰为空间带来一些暖感——其中Hans Wegner设计的Wishbone椅子围绕着手工制作的木质桌子;三盏蘑菇造型的台灯点亮了长桌;

吧台上方悬挂着一排管状的黄铜吊灯,整齐的纵向线条为空间带来了更丰富的层次感。

除了这些装饰性的照明,空间里的其他光源也很别致。墙体和吧台下方都暗藏了条形灯带,自下而上的间接照明使墙体结构更加生动。它们和店铺顶部的射灯一起,赋予了空间柔和不刺眼的视觉感受。

除了可以吨吨吨喝奶茶,吃上几口美味的千层蛋糕,光是奔着精彩的空间设计,这些餐厅就值得你走一趟。

图片提供 | Nong Studio、

MOC DESIGN OFFICE、

水相设计、JAM设计事务所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喜茶)、

李国民(客从何处来)、汪昶行(华心)

撰文 | cai、Cassie

编辑 | Iris、Cassie

封面设计 | Linke

安邸AD

微信ID:ADChina2011

回复:家的可能性

加入安邸家

ADClub线上交流群

进入店铺进行选购吧

安邸家ADClub服务号

一同探索家的可能性

............................................................................................................................................................

国际权威家

居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