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从小开始演母亲一直演到老,曲云演《奇袭》被朝鲜人当成真阿玛尼

在群星汇聚的中国电影银幕上,有这样一位演员,她所塑造的影视人物有近百个之多,却无一例外的都是“母亲”这一个形象。这些不同类形的老年妇女的形象里留下了她从青春年华到满头华发的人生历程。

1928年,曲云出生于山东牟平县牙山下的一个叫长治的小山村里。从小她做饭、缝衣服、干农活,样样都能来,就象男孩子一样。童年时代正值烽火四起的抗日战争,她的少年时代也经受了解放战争硝烟炮火的洗礼。她的父亲曲宝川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他以走村串寨吹唢呐为乡亲们办红白喜事做掩护,完成了党交派的一个又一个的侦察任务。

13岁曲云担任儿童团长,白天上学,晚上跟民兵活动。曲云说:“儿童团就是站岗放哨抓汗奸,我们儿童团的都认字儿,每天配一个妇救会会员,她们看着人,我们就拿着条子到乡公所,看来人究竟有没有问题,就是盘查新人抓汗奸,儿童团就起这么个作用,另外也跟大人学打枪、埋地雷;缝被子、缝棉袄、做鞋。秋天送公粮,我拉着小车,我父亲在后面推着。

下了大雨,就在树根儿底下趴着,还怕鬼子发现。淋湿了衣服也不敢动。冬天就在外面冻着,哪有棉裤啊,就是灯笼裤,没有衬裤、打着补丁的那种破裤子。也没有棉鞋,穿的就是‘前面露蒜瓣儿后面露鸭蛋’的单鞋……。”曲云从小爱好演戏,14岁时就扮演老太太,还女扮男装,演过指导员。

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18岁的曲云,行走了100多公里路来到菜阳城,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文协文工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曲云演的多是配角,因为喜欢表演,从来不计较演什么。许多人不爱演老太太,她不管,只要有戏就行。当年马少波叫她演话剧《太平天国》里石达开的妈,整天教她,拄着棍子、颤颤威威地叫石达开……这部戏是马少波改编的,他还是导演。

之后,她就开始在舞台上演起了老大娘。披着解放战争的硝烟,她和同伴们:到阵地,进战坡,走村庄,为广大军民演出。曲云是土生土长的,从没进过大学,从没学过表演。1948年,曲云已经是胶东文协文工团二队的副指导员。1950年春天,胶东文协文工团合并到新成立的空政文工团。曲云跟随空政文工团前往沈阳、丹东、大虎山等地演出。

朝鲜战争爆发后,曲云积极报名,要求上前线。当时已经是团职指导员的曲云,刚经上级批准结婚,她又接到文工团全体开拔的紧急命令后,在婚后第三天就告别了丈夫,随着部队乘坐大闷罐货车,开赴东北的长春。不料,对于东北的严寒气候,曲云很不适应。她刚一到目的地,就突然发起高烧,继而下肢瘫痪,人事不省。经过及时抢救,曲云才转危为安。

朝鲜战场去不成了,她便留在了丹东机场,在鸭绿江边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大飞机库里,为转道而来的志愿军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在辽阳、丹东、大虎山等阵地,演出最多的是著名剧作家胡可编写的话剧《英雄的阵地》。演出虽然没有在战地进行,但是她们经常遇到一些险情———有时在演出一半的时候,天空突然出现敌机,机场马上拉起刺耳的警报,演出就不得不中断。为此,一部戏经常是从早上7点多钟一直演到夜里……

不巧的是,在演出中曲云吃惊地发现已怀有身孕,但是她并没有马上向组织说明实情,而是继续坚持一场又一场地演出,直到临近分娩才不得不被送回长春。但她把孩子生下来之后,还没有等到满月,22天就抱着婴儿迫不及待地赶往部队,继续参加演出。在那些日子里,曲云抱着孩子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母亲”———飞机的轰炸声中,她悉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一直到1952年,曲云随空政文工团由长春迁到了北京。

回到了北京的曲云,首次“触电”,她参加了上影厂《农家乐》的演出,演一个群众角色。这激起了她追求电影艺术新的梦想。1956年,曲云在八一电影厂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涯。

曲云在影坛50余年漫长的电影表演生涯中,参加了近四十部电影和四十多部电视剧的拍摄。自年轻时代就开始中老年角色的演出,而且从青年一直演到真正的老年。扮演过许许多多中国的、外国的老大娘形象艺术形象:有热情爽朗的农村大妈,有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母亲,有坚强不屈的朝鲜阿妈妮,还演过被封建礼教所残害的愚昧老妇。她的演技自然淳朴,素净淡雅,维妙维肖,以情感人。

曲云在《奇袭》(1960)、《长空雄鹰》(1975)中饰演阿妈妮,影片在朝鲜上映后,众多影迷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曾有3个天真、活泼的朝鲜族少年来信打赌,他们急切地问曲云到底是不是真的“阿妈妮”,看了孩子的来信,曲云会心地笑了。她的回信也许会让那个自信的孩子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她不是朝鲜族的“阿妈妮”。

一个名叫朴金哲的朝鲜青年,曾经专程到北京寻找过曲云。当他1965年在北京射击场与曲云不期而遇时,朴金哲激动万分,当场热泪盈眶地要认曲云做自己的妈妈,因为曲云那慈祥的“阿妈妮”形象,真的就同当年为掩护志愿军而牺牲的母亲一模一样。曲云的银幕“阿妈妮”的形象,演的那样逼真,却没有任何自身的经历,这不能不说是演员的细心观察、刻苦学习和认真体验生活的结果。

曲云在《英雄虎胆》(1958) 中她演刘大娘,《林海雪原》(1960)中她演李勇奇母亲,《突破乌江》(1961)中她演大发妈,《布谷催春》(1982)中的东升娘,《天山行》(1981)中的郑母,《药》(1981)中的华大妈,《哥俩好》(1962)中她演林大娘……英雄母亲的形象接踵而来,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

特别是在电影《苦菜花》(1965)中,她扮演冯大娘,让观众难以忘怀。这是曲云平生第一次主动争取得来的角色,是她一辈子“绿叶”中最为出彩的“红花”。当时曲云才34岁,对自己的经历她还赋诗一首:“幼少着戎装,红颜扮老娘……”。

在影片中,曲云完完全全把创作激情融入到剧中角色之中,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化作了人物性格突出表现个性的显现。在表演“儿子牺牲”一节时,她悲恨交加,没有哭哭啼啼,而是坐在织布机前,用不会说话的织布机来抒情达意,把一位革命老大娘伤子之痛和对鬼子、汉奸的切骨之恨渲染到极至。

在表演冯大娘被捕后置生死于度外,勇敢地把敌人领到游击队事先埋伏好的雷区里,看着敌人误睬地雷,被炸得鬼哭狼嚎时,冯大娘充满喜悦地大声说道:“炸得好!炸死你们这些日本汉奸狗强盗。”“苦菜花“盛开时,曲云成了观众心目中祟拜的明星,被称为“银幕第一老大娘”。之后,电影局为了鼓励曲云,派她到埃及参加那里举行的中国电影周。

是的,曲云革命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来源于真实生活,而真实的生活根基不需要去刻意的演戏,但必须要有激情的投入。曲云历年参与拍摄的还有:《五更寒》、《激战前夜》(1957),《金铃传》、《龙飞凤舞》、《长空比翼》、《县委书记》(1958)、《江山多娇》、《烈火真金》(1959),《英雄坦克手》(1962),《雷锋》、《岸边激浪》(1964),

《山村新人》、《锁龙湖》(1974),《女交通员》(1975),《飞向未来》(1980),《没有字的信》、《解放石家庄》、《天山行》(1981),《他们并不陌生》(1982),《金不换》(1983),《失去的歌声》(1984),《柳菲的遗书》(1988)等众多电影。另外,她还出演了《泉水默默流》、《天伦》等电视剧。

“幼小着戎装,红颜扮老娘,同窗皆叟妪,奋发少年狂。”这是曲云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八十年代,曲云从八一电影制片厂离休。曲云珍惜荣誉,珍惜厚爱,在她的心中,人民是永远,观众是第一。而人民和观众给予她的同样是用金钱难以换取的尊称和褒奖—红色银幕上的“第一老妈妈”。

几十年来,曲云在影视中所出演的都是老年妇女。她塑造的角色沉稳、朴实中蕴含坚毅、精明,大度中充满慈祥。尤其是内心戏,演得自然真切,看得出她在“神似”上是下了苦功的。令人敬佩的是,下部队演出谢幕时,战士们亲昵地叫她“东方妈妈”:1986年她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新加坡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

当地一家《联合晚报》称她为“中国母亲”。由于多年的艺术实践,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得到了全国乃至国外观众的认同。后来她连续出演了《刘胡兰》中的奶奶,《马本斋》中的马母、《谢瑶环》中的梅阿婆、《孔繁森》中的孔母、《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卖煎饼的老人。后来《马本斋》一剧被评为第十五届(1994年度)全国电视剧“飞天然”优秀女配角提名。(文章转自故园怀旧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