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明朝人郑和所带领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停留在马来半岛,加深了明王朝与南洋各国的联系。从那时起,许多华人男子移民到东南亚后和当地的马来族或其他民族的妇女通婚。马来语中把生下的男性后代就称为"峇峇"(Baba),女性后代则称"娘惹"(Nyonya)。有人称他们为"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
峇峇娘惹的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国化"。他们把马来人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在当地出生的混血儿大部分已不会说汉语,他们讲的是一种综合中国福建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式语言。
这种有着600年历史的、以南洋华人女性文化为主的华人文化,就是娘惹文化。如今,只有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娘惹文化的痕迹。
绝对有味道的故事:马来娘惹菜
娘惹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与南洋香料的巧妙结合,也是绝对的母权体制,传女不传男。它融会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由十种以上香料搭配和融合,使得娘惹菜具有多汁且味浓的特点。
独具异域风情的:娘惹服饰
娘惹服饰最能展示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多为轻纱,非常典型的热带风情,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了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尽显精致与秀美。
娘惹服装的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及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五彩纷呈。而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通常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等。
最原始的娘惹装的上衣是长衣(BajuPanjang),长至脚踝,对襟、长袖款式,版型宽松。
20世纪早期,长衣被卡峇雅(Kebaya)取代。卡峇雅的长度仅至腰部,边缘有花边装饰,大多是用薄到透明的棉制成,做工精致,衬着婉约的纱笼,既不失端庄,又平添妩媚。
娘惹服饰的下装,都称为纱笼(Sarong)。纱笼的形状类似于筒裙,较为宽松,穿起来方便舒适。在挑选纱笼时是根据上衣绣花的颜色,而不是上衣的颜色。
有种浪漫与富有--娘惹祖屋
娘惹祖屋是被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深受闽南文化影响。华人住宅奢侈至极,建筑布局按照中国的合院设计,前有大堂、餐厅,后有小院和小金库,结合西方洋楼设计二层为居住区。从娘惹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很多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其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有些家私拥有丰富的珍珠母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屋里的陶瓷则是这些海峡华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广东省,要求定制而进口的。客厅两边的墙上有很多的图画,都是刺绣的,家具之类上边不是会有金色跟银色的花边儿吗,这些都不是漆,都是金箔跟银箔贴上去的。就连楼梯上的雕花都用金子贴的。
娘惹身上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又受南洋水土滋养,别具风情。南洋华人以生活各个细微之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文化融南洋水土,并落地生根,同时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何其幸运和幸福,能够与这世界上诸多的美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