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加坡“繁荣的起点”二百周年。所谓“繁荣的起点”,就是指在二百多年前,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以强硬的态度进入新加坡,打破了新加坡长期封闭的局面。由此为契机,新加坡进入繁荣时期。
所以为了纪念这件大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次发行了20元面值的钞票。当时这批钞票的正面是以新加坡第一任总统伊沙克的雕像作为图案,背面则是印有在这200年间,对新加坡的社会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八个人物。其中有一位位中国华侨,陈嘉庚。
众所周知,能在钞票上印画像的人,一般都是在这个国家举足轻重的人物。像我们中国的纸币上印的是伟人毛主席。
那陈嘉庚为什么会被印在新加坡的钞票上呢?他对这个国家有什么的贡献?这就要从陈嘉庚独特的人生经历说起了。
▲新加坡货币
远赴异乡为异客,诚信为本,富可敌国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提起集美社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是提起厦门大家就熟悉了,集美社就是今天的厦门市。
陈嘉庚出生在一个华侨世家,受家族影响,他从小就对做生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91年,他第一次踏上新加坡这片土地,当时年仅17岁的他,便开始帮助在新加坡开米店的父亲打理米店。
在父子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米店的生意蒸蒸日上。由于父子二人从不缺斤少两,还时常救济穷人,深受周围人的欢迎。很快,陈家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米商。
▲青年陈嘉庚
但是好景不长,正赶上金融危机,他的父亲虽然力挽狂澜,但也摆脱不了大厦将倾。他在欠下巨额债务之后撒手人寰,独留年仅二十几岁的陈嘉庚。
当时新加坡的法律规定是人死债消,不需要活人继承债务。这与我们中国的父债子偿不同,这就说明,陈嘉庚可以拒绝偿还父亲所欠债务。这样,身处异乡的他就不会生活落魄。
但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当时身无分文的他却坚定地选择替父还债。当时的他掷地有声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取信于世界,绝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必定言出必行。”
后来,他靠借来的7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黄梨罐头厂。从这以后,就步入了创办实业的道路。由于他以诚信立业,所以,即便缺少启动资金,还是有人愿意信任他。
▲陈嘉庚雕像
很快,他的生意就红红火火的发展了起来,不但还上了父亲所欠下的高额债务,还为自己积攒下了一笔资产。这一刻,他心中的石头才真正落地了。
在此之后,他的企业越做越大。在公司的鼎盛时期,业务甚至遍及四十多个国家,他的总资产达到1200万元(加币),折合黄金约100万两。
那时的陈嘉庚,说一句富可敌国都不为过。大家心里可能都在想,这样一个富豪,一定很重视生活质量,过着小资般的生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嘉庚的生活极其简朴。他每天给自己制定的生活费标准,只有五角钱,身边的人都给他取了个绰号,称他为“葛朗台”。
▲陈嘉庚公司广告
他不光自己生活节俭,还以身作则,感染身边的人。陈家成员都很简朴,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只有几千元。
大家可能认为陈嘉庚与葛朗台一样,是个守财奴。但是,他与葛朗台对待金钱的只进不出不同,他的节俭只对自己。
他的钱都花在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祖国,一个是新加坡。
心系祖国,倾尽财富办教育
拥有万贯家财的陈嘉庚,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国家。由于他生于国难之时,见惯了国人的痛苦与耻辱,在自己有能力后,他便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点什么。
▲陈嘉庚
辛亥革命后,中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陈嘉庚得知自己的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1912年的秋天他就怀着对中华民国的无限希望,和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此次回乡,也是他“立志一生所获财物,概办教育,为公众服务”的开始。他先后创建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学校。
后来又发现当时我国现有的大学极少,且多为外国人筹办,开设的专业单一,无非是神学,国学,文学,医学等科目,而农工商等关系到社会发展,与民生相息息相关的专业却少之又少。所以,陈嘉庚有心想创办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生物实验室(老照片)
1919年6月24日,他刚回到集美,就开始了勘测地形等工作,为创办厦门大学而奔走。
当时,他呼吁海内外同胞踊跃捐款,共同成就这一番事业,他一个人就捐款了400万,相当于当时他所存的全部资产。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厦门大学终于建成。建成后,他仍然没闲着,四处拜访,为学校聘请名师,如鲁迅、林语堂、朱谦之等。到了30年代,厦门大学已是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
1929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到来,陈嘉庚所经营的企业也未能幸免,亏损严重。但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并没有抵消他对待教育的决心,他仍然坚持支付厦门大学和集美两所学校的经费。
后来,由于资金链断裂,他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不惜把自己在新加坡的几套房子押给银行。最后由于无力偿还贷款,这三处房子也没有保住,无奈易主。
▲陈嘉庚现场查看建筑情况
即便在他的企业都濒临倒闭的困境之中,他也坚持向学校拨经费。再后来,形势更加严峻,他甚至把自己厂子卖掉,用以支付学校的经费。
1936年时,陈嘉庚为了全力维持集美学校,便将厦门大学无条件捐献给国家,1937年7月,厦门大学正式由私立转为国立。
即便厦门大学转为国立后,陈嘉庚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它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定居,还主持了厦门大学的扩建工程。
当年厦门大学的扩建规模宏大,由于陈嘉庚的督导有方,校舍建筑工程进展顺利,五年的时间就建成校舍31栋,还有运动场,海滨游泳场等大型建筑。
陈嘉庚先生不光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对祖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战斗也大力支持。
▲陈嘉庚与学生在一起
积极募捐,支援祖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我党发出了团结抗战的伟大号召,陈嘉庚先生积极响应了这一号召,他团结了很多爱国华侨,组建了一支爱国力量,支持抗战。
1932年初,他捐赠一笔巨款支援淞沪抗战。当时他对抗战有两个担心:一是怕我国的武器不行,打不过日本。二是怕内部不团结,全国不能一致。好在后来在我党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陈嘉庚先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不甘做亡国奴的思想,对于抗战表示着必胜的信心和愿望。他积极从事抗日爱国的宣传,动员爱国华侨募捐运动,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七七事变后,陈嘉庚先生还组织了新加坡华侨筹赈会,他在筹赈会上当选为主席,并且带头每月认捐2000元,先交上一年。
▲陈嘉庚在筹赈会上讲话
陈嘉庚曾慷慨激昂的说道:“悲观失望,见义不为,有钱不出,有力不出,祖国大不忠。”
在他的号召推动下,当时的爱国华侨,从普通工人到一般职员,从小商贩到资产阶级,个个都是同仇敌忾,人人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支持祖国抗战。
饮水思源,不忘为新加坡兴办教育,抵御外敌
陈嘉庚先生虽然极力奉献于祖国,却也不曾忘记发家之地新加坡。
陈嘉庚先后在新加坡筹建了南洋华侨中学等多所学校,后来陈嘉庚先生致力于办学的名声,越来越响,很多学校主动找到他,请求他的援助。
当时陈嘉庚援助办学只有一个条件:受助学校必须开设中文课程。此举不仅促进了新加坡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南洋华侨学校
陈嘉庚先生不仅支持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在危难来临时,他也没有袖手旁观。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和新加坡,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新加坡形势十分严峻,新加坡总督商请求陈嘉庚领导华侨援助。
陈嘉庚没有因为自己不是新加坡人就拒绝援助,他立即召开华侨大会,团结各界华侨,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战动员总会,并亲自担任该会主席,积极动员华侨参加新加坡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在很短的时间内,陈嘉庚就领导起了一只三千人的队伍,协同当地人民一起对敌作战。
当时,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在新加坡人民的反法西斯战斗中前仆后继,打击侵略者,日本人对陈嘉庚早已恨之入骨。
▲陈嘉庚
后来,由于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对日投降,不发给人民群众武器,导致新加坡沦陷。
在新加坡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对陈嘉庚进行了通缉。在日本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下,陈嘉庚无处藏身,只能再次背井离乡,在当地华侨的掩护下,他历尽艰辛辗转逃到国外,才得以安全脱险。
1945年8月,全世界人民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陈嘉庚才安全回到新加坡。毛主席曾如此评价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毛主席与陈嘉庚
受邀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奔走,直至病逝
1949年6月,应毛主席邀请,陈嘉庚回国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和开国大典,由此他也落叶归根,回归祖国。此后,他还先后担任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全国侨联主席等职。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因病逝世。从建国到他逝世的12年间,他真诚拥护我党和毛主席的领导,迫切要求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积极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强烈希望台湾省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甚至他在临终之前,仍然念念不忘台湾的回归。
▲周总理等为陈嘉庚灵柩执绋
在他逝世后,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隆重悼念陈嘉庚先生。在追悼会上,周总理亲自为他执绋。全国许多各地的归国华侨及南洋华侨,都为他举行追悼大会。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为广大爱国华侨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将自己几十年的经营事业,全部献给了国家和侨居国的人民。他的大公无私,忠厚耿直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