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站
安海镇
安海镇古称安平,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钟灵毓秀,别有风情,是旅游的寻美胜地。唐宋以来,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因朱松、朱熹、朱在祖孙三代,以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都缘结安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素有“朱文郑武”之誉。在这片滨海热土上,人文渊薮,商贸繁荣,涵养了千年风韵盛景。
1.安平桥
安平桥坐落在古街尽头,是安海人最引以为傲的建筑。这座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梁式石桥长达2250米,是古代安海人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提起这段造桥史,不得不提到宋代安海镇上一位大商人黄护。《记住乡愁》第三季《安海镇——闽南侨乡 善行天下》中,就讲述了黄护建桥的故事……
相传,当年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海面有六七里宽, 往来的老百姓全靠木舟搭渡。如果赶上了台风天,海里潮水汹涌,过往船只往往难以幸免。因为做生意,黄护也经常往来两岸,看到百姓们生活不便,就生出了要建一座跨海大桥的想法。
然而,在那个时代,建一座跨海大桥谈何容易。由于当地缺乏石材,建桥用的每一块石梁都要利用大船,从海上的金门岛运来。最小的石梁有3吨, 而最大的石梁重达25吨。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黄护只能利用海水涨潮退潮的力量来运送建材。
纷繁的造桥工作耗尽了黄护的精力。还没等大桥竣工,他就离开了人世。去世前,黄护在最后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黄逸,一定要继续完成安平桥的建造。黄逸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为了造福大家,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誓要建好这座桥。
父子两代接力造桥的故事感动了安海人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经13年的不懈努力,一座跨海的巨型桥梁修建完成,从此便有了“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说法。黄氏家族也因此把善念的种子播撒在了安海这片土地上。在安平桥建成后的数百年间, 虽然历经战乱, 屡遭损坏, 但每一次, 古镇居民都效仿先人捐出家中钱财,把它修复如初。
2308条巨大的石板,严丝合缝地嵌连在一起,这些来自不同年代、色泽不一的石头,从南宋绍兴八年一路铺排过来,纵贯了800多年的岁月,在时光中写下了安海人的精神坐标……
2.石井书院
石井书院,也称“朱祠”,其前身为鳌头精舍,是泉州最早创建的授徒讲学的书院之一,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为“泉州四大书院”,影响深远。安海人的文化根脉就隐藏在石井书院中,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授课讲学……
1130年,朱熹的父亲朱松分配到了安海任镇监。建镇的时候,专门建了一块地作为学堂。
朱松是位博识勉学的官员。在公务之余,他经常到石井书院中教授百姓一些义理之学,开启了安海的“闽宗文脉”。
朱松离任20年后,他的儿子朱熹担任同安县主簿。因为两地相隔较近,朱熹常到安海寻访父亲生前老友,在石井书院里谈论经义,阐释孔孟之道。直到今天,朱熹题写的:“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的对联还挂在书院的墙上,“善行天下”的精神风骨也在安海镇世代传承……
3.安海龙山寺
安海龙山寺位于型厝村,古称“天竺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重修,现庙宇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所建,建筑面积达4250平方米,规模宏大,木雕、石雕、剪瓷等装饰精美。寺中主供通高4.2米、宽2.5米,是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寺内还保存了大量张瑞图等明清两代名人名家手书的匾额和楹联。
《记住乡愁》第三季《安海镇——闽南侨乡 善行天下》中,曾为大家讲述过育婴堂的感人故事,这座育婴堂在一代代安海人的善行中已经走过了170多年的岁月……
清道光二十四年,正准备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倪人俊在赶考路上看见路旁被遗弃的女婴,心中不忍。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个人的功名前途,把赶考所带银两都拿了出来,回到家乡成立了安海育婴堂。
由于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银两开支巨大,倪人俊只好变卖家产,用以维持育婴堂的日常支出。当时,他的夫人见到家财一点点减少,十分心疼,但倪人俊却坚持要把育婴堂办下去,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救活婴儿。
为了能筹集更多的资金,把育婴堂维持下去。倪人俊只好远渡重洋,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筹募经费,请求那里的华侨帮助家乡的孩子们。
倪人俊去了四个国家, 一次次悲壮的海外募捐,让倪人俊饱受海上狂风巨浪的艰险,长期积劳成疾的他最终倒下了,并留下了“济世利人,办好育婴堂”的遗言。
遵循着先祖留下的遗训,倪氏家族的一代代后人都把心血倾注到了育婴堂中,累计收养了女婴23000多人。1949年后,育婴堂改为公立,用以收养失去父母的孤儿和残障儿童。但倪氏后人对孩子们的关心从没中断过,每年都依旧会向育婴堂捐钱捐物……
“水上捉鸭”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在古镇中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在安平桥墩或船上横架一根涂抹油脂的硕长竹竿,末端悬挂一个内放白鸭的篾笼子。参赛者在众人的鼓劲声中,小心翼翼地赤足踏过圆滑的竹竿,谁能够走到尽头并探笼取鸭,即挑战胜利。《记住乡愁》中就讲述过“水上捉鸭”的来历……
安海镇,是郑成功的第二故乡。明朝末年,郑成功在此竖旗招兵。新兵中有不少内地村民,他们不熟水性,每次开航出海,都会有人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为了在海上抵抗荷兰人的入侵,郑成功想到了这个“赤足操练,水上捉鸭”的练兵方法。在一次次的游戏过程中,频繁落水的士兵们逐渐克服了对海洋的恐惧。在东征台湾的海战中,他们拼力厮杀,击毁了荷兰的战舰,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安海人每年都会举办“水上捉鸭”比赛,延续至今成为了古镇一绝。
在安海古镇的临海处有一座近千年历史的白塔,是在安平桥建成的同年,人们用造桥的余资修建而成的。这里既是安平桥的桥头堡,也是古时船舶出入海港的航标。在归乡的安海人心中,白塔就是家的方向。关于白塔,古镇上还有一个保留了几百年的民俗。
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安海同时有14名学子科举及第,考试结束后,他们相约着回到故里,登上了白塔,点亮了白塔四周的大红灯笼,并在此立下了安邦兴天下的大志。往后,每逢国家重大庆典,安海人便都会点亮这座白塔。
1.土笋冻
土笋冻的原料是海岸滩涂里的星虫,形圆小略扁,色泽灰白相间,晶莹透明、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味道甘冽鲜美,为冷盘佳品。蘸一点蒜蓉、醋、酱油,就可以让冰镇的土笋冻风味更为独特。同时,还可以用姜丝、辣酱、花生酱、芥末、芫荽、糖醋萝卜等佐料配食,色香味俱佳。安海土笋冻风行闽南,许多海外华人还专程来安海品尝这道风味小吃。
2.菜祭
菜祭也称菜头祭、萝卜糕等,是福建闽南一带盛行的汉族传统小吃。以米浆和白萝卜为主要原料,蒸制成糕,再经油炸,油炸过后的菜祭外酥内嫩,表皮呈金黄微焦;一口咬下,内馅洁白,质地柔软鲜美、软滑甘香,口感十分独特,令人回味无穷。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油炸菜祭,而在闽南地区的街头,即使不是过年过节,也能看到卖菜祭的小摊子。
3.安海捆蹄
安海捆蹄是福建晋江市著名的传统小吃。安海肉馅捆蹄选用带蹄的猪前脚,剥掉骨头,然后填上精猪肉,并调配糖、高粱酒、精盐、香料等佐料,再用纱布包扎,慢火蒸熟而成。
游客来到安海镇既可以入住环境舒适的酒店,也可以选择价格公道的宾馆或是民宿,距离景点较近,方便出行。
编辑 | 王昕彤 刘晨 樊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