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枪手》是17年拍的泰国影片,当时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剧情也很引人入胜。
才智超群的女高中生Lynn家境贫寒,但是望女成凤的父亲省吃俭用把她送进贵族学校。Lynn乖巧懂事,一心想要为家里省钱。她在学校结识了富二代女同学Grace和她的男友Pat。
这些富二代都不学无术又不肯努力,纷纷拜托Lynn帮忙作弊,以重金相酬。Lynn就利用自己会弹钢琴的特长,开发了一套同场作弊的方法,用手指敲击的节奏代表不同答案。又以办钢琴班的名义招募同学来教他们作弊,牟取暴利。
能与Lynn匹敌的还有一位学霸Bank,他是正义感爆棚的人。两人正在竞争免费留学新加坡的机会。Bank偶然在考试中发现有同学偷看Lynn的卷子,就举报了,结果Lynn失去了参加留学考试的资格。Pat 为了报复,派人在考试前晚暴打Bank,导致他也没能参加考试。
Pat的父母想送他和Grace赴美留学,但是这俩学渣都无法通过SAT考试,于是求助于Lynn,不但许以重金,还以资助她留学相诱。Lynn想出了一个天才的方案:由于时差关系,澳洲考场会早于泰国三小时,但是题目相同。所以派学霸去澳洲考场先考,在考试间隙通过事先藏在考场厕所里的手机将答案发回泰国,泰国的助手据此打印出条形码(不同粗细的条纹代表ABCD不同答案),贴在考试用的铅笔上,卖给付钱的富二代们。由于考场管理严格,片纸不能出场,所以学霸必须能记住所有答案。Lynn需要学霸Bank帮他,两人分别记一半答案。
Bank本来为了钱,也觉得可以一试,但是Pat无意中泄漏了买凶打人的事,Bank大怒,但最终还是同意参与作弊,却在考场上临时加价,Pat也不得不答应。
然而,Bank失手,在考场被抓。而天才的Lynn再次利用自己的钢琴天赋临场开发出新的记忆方法,背下了所有答案。
Bank被学校开除,终生不得出国留学。Lynn把自己的酬金都让给了Bank。她心里暗自爱慕着这个身世背景相类的男孩。然而Bank邀请Lynn合作从事专业作弊业务,威胁她,如不答应,就举报她是自己SAT作弊的同伙。
Lynn伤心地离开了黑化的Bank,主动自首,最终立志成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教学生们成为诚实的人。
这部电影情节紧张,悬念迭出,非常刺激,除了最终结局过于伟光正,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好看的影片。
但是这电影的意义本身不在于作弊,而是讲的贫富差距。Lynn第一次作弊是因为发现考试题跟老师给Grace的辅导题相同,说明老师是偏心那些花钱补课的学生了。后来她又发现,虽然校方承诺给她免费入学,但还是收了父亲的择校费。
身处富人圈的Lynn和Bank不断感受到阶级差距带来的冲击。有钱人就算不努力,也可以花钱买到一切,而穷人则必须加倍用功。
其实现实中,并非电影里那样,只有穷孩子才能成为学霸。考试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智力因素更重要,而人类智商高低的分布与家庭经济状况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多数穷孩子其实还是泯然众人,而富家子弟也有不少才智超群的。穷人孩子一旦有了一些超乎寻常的优势,比如美貌或者聪明之类的,就一定会受到来自富人的诱惑,最终被他们收买利用。穷人跟富人打交道,总是要吃亏的。这电影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两个穷孩子学霸为了帮忙富二代作弊而前途尽毁,而富二代们的人生依旧正常前进。Bank打算做专业枪手,然而从他的战绩来看,他只是善于做题,但并不善于作弊。Lynn才是真正的作弊天才。没有Lynn的帮助,Bank的枪手业务恐怕难以成功。而Lynn最终选择走父亲的路,成为教师,表面看似乎满足了道德需求,可生活是现实的,Lynn日后必然还是要过上父亲那样拮据的生活,那么她是否会后悔呢?等她有了孩子,是否又会拼命供娃上名校,实现阶层跨越呢?穷人的厄运总是代代循环的。
据说,这个电影是根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现实中的案件并没有电影里那么高超的手段和周密的计划,而且不是发生在泰国,而是在中国和韩国。简单说,就是某考试机构收了学生的钱去帮忙作弊。
其实这也不是头一次,美国最大的中文媒体《世界日报》报道,2013年11月9日,一名参加托福考试的女生被当场逮到在大腿内侧写有小抄,女生起初声称没有作弊,随后改口称“在中国都这样”(everyone does this in China)。唉,自己没出息还要拉了全国人民陪她丢脸。
作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内卷由来已久。而作为一个自古就有科举考试的国家,作弊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的。因为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又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维,中国人大都支持儿女去通过读书考试出人头地,导致考试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的激烈竞争。
也因此,作弊手段和技巧代代相传与时俱进。画家唐伯虎,还有鲁迅的父亲,都是毁于科场舞弊案。但这种事情还是层出不绝,作弊和反作弊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也愈演愈烈。事实上,大家并不是喜欢作弊,真正目的是应对考试。作弊,只是应对考试的方法之一,而且是下下之策。
每个中国孩子,从成为受精卵,就开始接受胎教了。而现代社会的胎教,从听音乐、讲故事到说英语,可不仅仅是为了帮胎儿修身养性,更主要是为了日后的考试生涯作准备。出生以后更有早教班、学前班,孩子们从小学入学,甚至幼儿园入学就要开始考试了。
所以,竞争这件事,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因为要应对考试,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我们小的时候有各种神童的报道,而这些神童的父母也往往会出书介绍自己培养孩子的经验,引发无数父母纷纷学习。
其实所谓神童大多是天生智商高,父母的培养只是辅助作用,有的父母培养不得法,反而帮倒忙,比如魏永康的母亲,看到儿子聪明就拼命在学业上拔苗助长,其他方面没有任何教导和锻炼,导致生活能力低下,知识结构单一。我读大学的时候,也见过一些不发达地区考到北京985高校的学霸,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文科生哦!)。因为他们除了课本,不看别的书。
中国人口众多,民众的价值观也比较单一,而资源极有限,国家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只能通过考试这种形式,选拔出最聪明的人来给以培养。
前两天听赵小明老师的课,讲到为什么现在家长发现孩子的课本比我们小时候更难了。因为现在的课本讲知识是不连贯的,缺乏逻辑和体系,是把知识打碎成不同知识点,零散着教,但考试是综合的有难度的。
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真正聪明的孩子才能自动把碎片化的知识勾连串通体系化,从而做到闻一知十。而那些缺乏逻辑天赋的普通孩子就只能通过更多的勤奋练习来掌握知识,所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最终才多一点儿可能,去跟那些聪明孩子接受同等教育。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过于专注课本,势必挤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所以近年来国家强调素质教育,读名著、体育健身也纳入了升学考试的内容,结果只是把考试内容增加了一些,其实内卷反而更加严重了。
所以,人家是希望通过考试来淘汰不够聪明的孩子,而家长是希望让不那么聪明的孩子也能通过考试、不被淘汰。于是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补习班真的是来帮你学习知识吗?当然不是,主要是为了帮你考试的。考试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庞大的产业,考试与知识和能力都未必有必然的关联,高分低能的学生其实也很多。那些成绩优异但是人品败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还有那些争强好胜却社交能力差、情商低,或者经不起挫折、无法适应社会的学霸,其实也是一种高分低能。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但是以目前的社会,也确实找不到比考试更公平和方便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了。
所以,无论是升学、留学,还是应聘、做公务员、做律师建筑师注册会计师……都要考试,考试本身虽然并不能创造实际的价值,但是养活了很多人。现在,只要有一门考试,就有相应的辅导机构存在,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的高低。那些出身贫寒,通过读书考试得以在大城市立足的,往往被调侃为“小镇作题家”。
事实上,很多大城市的学霸也是作题家,他们擅长的就是考试和作业,而对于考试之外的广阔天地,他们未必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背负了生存压力的人们多半是短视的。衡水中学文科状元刘嘉森,从北大毕业之后,选择成为一名“职业状元”。他加入一家教辅机构,专业传授他在衡水中学的学习方法和心路历程,甚至还专门出版了《衡中体英文字帖》,帮助考生在英文考试中得到高分。
衡水中学是知名的“考试机器”培养地,通过魔鬼式训练把学生“异化”成学霸。而刘嘉森的做法实际是帮助那些没机会进入衡中的人,也自修成为考试机器。刘嘉森选择这样的职业生涯,一方面说明他非常认可衡水中学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认为这个职业是最适合他、最有前途的。
当考试已经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路径依赖时,你也就干不了别的了。
广西钦州的吴善柳为考清华,复读了八年,终于实现理想,但最终还是回乡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同为广西人的唐尚珺则为考清华而复读十二年。宣威的赵庆虎也是为考清华考了四年,最终还是上了北大,但也有人怀疑他是为了拿奖学金才这样做。而贵州毕节的陈同学两次考上北大,因为学校没有兑现承诺的十万元奖金而求助媒体曝光。
这些疯狂复读的学生有的是为了对名校的狂热,有的是为了拿奖学金。他们共同特点是家境清贫,学习刻苦,为了考试可以放弃一切业余爱好、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所以,到最后,他们也就只会考试了。
他们耗费了巨大精力在考试上,考上了名校又放弃,徒然损失掉一个名额,挤占了别人的受教育机会,实际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国家考试的目的是希望能选拔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建设社会、改变世界。而那些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应对考试上的人,往往因为缺乏真正的能力而无法成为栋梁之才。
我有个朋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所有时间都铺在学习上,经常考第一。本科和研究生都读的名校,然而走上社会后却事业发展平平,后来回家相夫教子,做全职妈妈。当她怀里抱着婴儿的时候,就雄心勃勃跟我展望日后要如何如何培养孩子,让她将来上某某大学某某专业云云,丝毫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衣服不合身,肚皮都露出来了。
后来她凭着学霸的优势,每天给孩子设计各个年龄段要读的书,要学的本领,要报的班。她把孩子的每次考试卷子都收集珍藏,错题分析点评,做图表分析。除了本区的,还要分析其他各区的统考卷子,甚至于还要分析总结其他省市的考卷,每个章节考了哪些大题小题哪些知识点,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分别是怎么考的,等等,比专业考试网站还详细。她给自己设计的网络icon是“亲子教育达人”,可是她写的文章基本都是与儿童心理、青春期教育无关的,全都是考试和读书方面的经验总结。
闺蜜们聚会,说到吃喝玩乐旅游理财等等,她都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孩子考试升学,在她看来,只有如此才是称职的妈妈。我们起初都以为她是儿女心太重,后来发现,她是真的乐此不疲不可自拔。因为人永远都是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当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只具备在考试上成功的能力,那么考试就只能成为其唯一的兴趣。
真正顶尖的人才,未必就是学霸,就算是,也绝不会是单纯的做题家。
当然,没有人规定学霸就必须成名成家,否则就对不起社会资源。学霸走上社会后,做个普通教师或者全职妈妈,培养好下一代,也是功德无量。只是,某些本身才智优秀的人,如果不是前半生耗费太多精力在考试上,以致忽略了其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本来也可以取得更大成就,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所以,考试是双刃剑,能帮某些人脱颖而出,也能磨灭某些人原有的天分,局限他们的人生。
不必盲目崇尚学霸,因为学霸未必有耀眼的前途;不必太过看重考试,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却不该成为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