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东非遗再添18张国家级“名片”

珠玑古巷南门楼。受访者供图

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发布,公布了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广东省共有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上述名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粤绣(珠绣)、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针灸(岭南陈氏针法)、春节(行花街)、民间社火(高要春社)、庙会(茶园游会)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目前,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65项。

延续岭南文脉“基因”

珠三角一带不少街道都以“珠玑”命名,广州有珠玑路、南海有珠玑冈、新会有珠玑里……以及成语“字字珠玑”,其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文化源头,那就是起源于韶关南雄的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唐开元四年(716年)梅关古道开通后,地处南粤古驿道枢纽的南雄珠玑巷,成为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联系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文化纽带。

宋元之际,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珠玑巷,进而南迁珠江三角洲。珠玑移民与本地居民融合形成广府民系。据不完全统计,珠江三角洲及海外的“珠玑后裔”就有7000多万人。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虽然来自民间,经过岭南士人的广泛传播,至今已成为几乎所有广府地区族谱追溯祖先来源的惯例。”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刚说。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认为,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加强了岭南先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则体现出岭南文化浓厚的国际气息。

云浮新兴是六祖惠能出生和圆寂的地方,也是《六祖坛经》辑录之地。六祖传说还广泛流传到日本、韩国、北美的众多禅寺,对日本禅宗的诞生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粤西湛江,年例祭祀之风千年传承不衰。民间称为“神戏”的湛江木偶戏,更是年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无论唱词使用的是官话、粤语、客家话还是闽南话,唱出的总是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告诉记者,早在6年前,广东启动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发现,粤西白戏已经没有正规剧团了:“但它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还保留在湛江木偶戏里,能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充分体现出湛江木偶戏对保留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的贡献。”

以客家方言表演的竹板歌在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广为流传。此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行花街、高要春社、茶园游会等广府民俗,同样承载着中原文明的“遗传信息”。

肇庆高要现存4000多座社稷坛,已存续四五百年的高要春社,至今仍是西江中下游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盛事。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数十万宾客云集高要各镇村,抢炮、龙狮、粤剧、八音、庙会出巡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古诗中“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盛景,就再次浮现在游人眼前。

跨界激发传承活力

来自广东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同样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中收获颇丰,莫家拳、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等3个项目榜上有名。

在中国武术大家庭里,南派武术一直占据“半壁江山”。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确认的129个拳种中,广东省就占了23个。南拳也在众多竞技武术赛事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然而,过去十多年来,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广东武术类只有蔡李佛拳一项入选。这难以反映广东武术大省、武术强省的地位。”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李朝旭表示,这次入选在数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发达的商业贸易孕育了大批武师武馆,也赋予南派武术鲜明的地域特色。佛山咏春拳就以“短桥窄马”特别适用于窄小场地的贴身搏击,处处体现出深邃、机智、实用的岭南精神。

“对粤港澳大湾区民众来说,南派武术有着血浓于水的亲和力。”李朝旭说。过去,岭南移民过埠谋生都要学会一技傍身。咏春拳馆现已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拳也在海内外坐拥过百万“粉丝”。

岭南素有“狮武不分家”的传统。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瑶族布袋狮舞两个项目也在本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前者以洪门拳为基础,体现尊师重孝的文化精神,后者则有“连州瑶族历史的活化石”的美誉。

随着时代的转变,如何让传统舞蹈存续活力?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虹认为,让传统舞蹈走进校园,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是非遗普及与传承最高效的途径。

“岭南陈氏针法”中医药进校园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今年植树节,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中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下,岭南陈氏针法传承人及其团队走进校园,播撒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种子。

作为岭南针灸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岭南陈氏针法的“飞针法”奠定了我国无痛针灸技术的里程碑。如今,融入现代医疗服务正成为岭南陈氏针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岭南陈氏针法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介绍,为适应都市人的健康需求,岭南陈氏针法针对睡眠障碍、颈椎病等5个常见病症制订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推广方案,并在全国14家医院推广应用,年门诊量达30多万人次。

多方合作、跨界融合的非遗传承工作站,成为岭南陈氏针法绝艺传承的新平台。通过与当地卫健局和中医院合作,在梅州、乳源、广西等地设立的3家非遗工作站,让越来越多基层医务人员加入“飞针”传人的行列。

赋能社会产业发展

除岭南陈氏针法外,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也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又一颗岭南中医药“明星”。新冠疫情发生后,新会陈皮因名列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新会陈皮被誉为广东“三宝”之首,自宋代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广货”之一。华侨出洋之前,手里总会提着一罐新会陈皮,渐渐地,寄托着乡愁的陈皮也随之在异国飘香。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制作新会陈皮的“独门秘笈”在民间百年世代相传。从采摘、开皮、反皮、晒制,到陈化,每一道工序都反映了传统中医药“药食同源”的智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向笔者透露,新会陈皮制作技艺过去被归为传统技艺,去年改以传统医药类别申报,更突显新会陈皮在南药中的“江湖地位”,也为项目的成功入选增添了不少分量。

新会陈皮也是南药里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中药品种。截至2019年底,新会陈皮行业年总产值达85亿元,带动农民直接收益超10亿元。即使在疫情期间,其行业逆势增长势头不减。

“新会陈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忠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新会陈皮的有效成分也不断得到更充分的发掘,陈皮产业链也随着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而向康养、旅游等领域不断延伸。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市场是让非遗永葆生机的土壤。许多岭南非遗也从未远离它的消费人群。潮州菜烹饪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在民间的烟火气里活色生香。

“两项传统技艺不但受众面广,经济效益巨大,而且还深刻体现着中医药养生文化,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对推动‘广东粮、珠江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共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联合党委书记张俊修说。

据张俊修介绍,过去一年来,仅潮汕牛肉丸的销量就增长了50多倍。他建议,潮州菜、沙河粉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发展孵化基地的方式大力扶持,“尤其是对更多食品细分类产业加以扶持,例如,潮汕牛肉丸、潮州菜调味料等,实现工业化生产创新,使之发展成为更宏大的产业”。

流光溢彩的珠绣,广泛应用在潮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珠绣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介绍,这些年来,通过与新工艺、新材料相结合,珠绣包、珠绣披肩、珠绣首饰、珠绣画等新品不断推出,为潮州婚纱礼服产业增光添彩。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当代非遗传承人走出国门,得到国际业界的首肯。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曾随着潮人足迹在全球开枝散叶,当代的能工巧匠也在国际古建筑修复舞台上大显身手。

粤海清庙是潮人在新加坡最早兴建的庙宇。经过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纪传英历时三年带队修复,190年前古庙辉煌的故貌重光。该项目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

“传统建筑虽然与现代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但它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教化功能,对潮汕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刘成基说。

去年我省制定了《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与“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从这次入选情况来看,广东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改革创新和精准管理方面,正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说,“这些项目大多是粤港澳大湾区共有共享的文化形态,入选后将更有利于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与粤港澳非遗保护的交流协作”。

宋俊华期待,名录的公布能推动相关项目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医药发展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使非遗文化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资源,也为我国非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可复制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通讯员 冀前 实习生 徐小倩

广东18张国家级

非遗“新名片”

新列入项目

1.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

2.竹板歌

项目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3.莫家拳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

4.潮州菜烹饪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5.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6.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

扩展项目

7.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

8.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9.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10.木偶戏(湛江木偶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

11.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

12.咏春拳(佛山咏春拳)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13.粤绣(珠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14.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5.针灸(岭南陈氏针法)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

16.春节(行花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17.民间社火(高要春社)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18.庙会(茶园游会)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