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甘肃宋金墓葬中的砖雕孝道人物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有关孝子故事的文字记叙和视觉表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仅以《孝子传》文献为例,自西汉刘向开始,历代均有撰述或增补。值得注意的是,孝子人物的图像资料鲜见于隋唐时期的墓葬。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孝子图又作为丧葬艺术的题材重新兴盛起来。总体来说,墓葬中成组孝行图的出现大致始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1078~1085年),至金代中期最为流行,元代继续发展。宋金墓葬中的孝子图资料主要发现于河南、山西和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据统计,甘肃境内已清理发掘的陇西县宋墓,兰州中山林金墓,榆中金墓,临夏金墓,永登连城、会宁、清水县的白沙电峡、贾川董湾等宋金墓葬中均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它们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当时人们崇尚孝道的实物资料。1983年在甘肃陇西县城113厂建楼时发现的墓葬遗迹,在经过发掘清理后确定为一座宋墓,墓中有部分模印砖所示内容就是“二十四孝”的代表,其中有十二件现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在就让我们一睹其真容。

01老莱娱亲(老莱班衣)

馆藏号:765 长31、宽30、厚5厘米、重量6.383千克

砖近方形,有边框,框内模印老莱娱亲图,画面二人相视而坐,左侧高坐一长者,面朝右方,右手扶膝,左手指向右侧男子,右侧男子坐于地上,右腿蜷起,左手置于膝上,左腿前伸,二人似在对话。

馆藏号:1143 长30、宽20、厚3.5厘米、重量3.033千克

此砖上方模印“老莱班衣”四字,画面共三人,老莱子年迈的父母坐于亭下椅子上,看向前方似在游戏的老莱子,老莱子左手持葫芦型物品跪于父母前方。

记载老莱子之孝的文献较多,如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南朝师觉授的《孝子传》、元朝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朝涂时相的《养蒙图说》、清朝茅泮林的《古孝子传》、清朝舒成龙的《荆门州志》等。

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

02真兄弟 (田祯哭树)

馆藏号:1041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2.993千克


馆藏号:1042 长28、宽20、厚3.5厘米、重量2.946千克

此二砖内容相同:砖上方模印有“田祯哭樹”四字,画面共有二人,一株枝枯叶稀的紫荆树,树左侧一人,身体前倾;树右侧一人,右手置于腹前,二人相视而站,似在对话。

据载吴均撰《续齐谐记》较详,“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

03郭巨埋子

馆藏号:766 长31、宽30、厚5厘米、重量5.463千克

砖有边框,框内模印郭巨埋儿图,画面三人,左侧男子面朝右边,着圆领窄袖衣,右手拄方头锹站立,左手似欲擦拭眼泪,右侧女子高发髻,着宽袖衣,怀抱婴儿。

馆藏号:1045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3.393千克


馆藏号:1046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3.295千克

此二砖内容相同,模印郭巨埋儿图,于画面上方原模印有四字,但现在可辨识的仅有二字“□巨□子”,画面有三人,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左侧郭巨右手拄方头锹站立,左手屈肘举起,右侧其妻左手抱一小儿,右手举起,似在擦拭眼泪,郭巨与其妻之间地上有一“十”字形雕刻,表示掘出的黄金。郭巨埋儿是最为常见也是争议较大的孝道题材。

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

04孟宗哭竹(孟宗哭笋)

馆藏号:768 长31、宽30、厚5厘米、重量6.140千克

砖有边框,模印孟宗哭竹图,左侧竹子枝繁叶茂,地上似有破土而出的两颗竹笋,右侧孟宗跪地面左,头包巾,右手似掩面哭泣,左臂微曲肘,手置于腿上。

馆藏号:1047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2.962千克


馆藏号:1048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2.873千克

此二砖内容相同,模印孟宗哭竹图,于画面上方模印有“孟宗哭笋”四字,孟宗跪地,左手掩面哭泣,右侧竹林中有破土而出的竹笋和枝叶繁盛的竹子。

孟宗,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字恭武,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有诸多记载孟宗的典籍,而真正使孟宗的名字深入百姓之家的,是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其文:“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05蔡顺拾椹

馆藏号:1049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3.017千克


馆藏号:1050 长29、宽20、厚3.5厘米、重量3.118千克

此二砖内容相同,模印蔡顺拾桑椹图,于画面上方原模印有四字,现在可辨识的有二字“蔡顺□□”,左侧下方一男子跪地,膝前有一篮,双手置于胸前,右侧站一男子,身材魁梧,腰束带,右手指向左侧男子。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此外《太平御览》引佚名《孝子传》、敦煌文书《孝子传》对其均有记载。从现有资料看,传统典籍中有关蔡顺孝行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中期刘珍等撰《东观汉记》中“拾椹供亲”故事。清人辑本《东观汉记》卷十五载曰:蔡君仲,汝南人。王莽乱,人相食。君仲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君仲云:“黑与母,赤自食。”贼义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

孔子在《论语》中确立了“孝”为本的思想,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十四孝”概念的产生,可以早到五代末或宋初,敦煌遗书《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二十四孝”称谓。就《二十四孝》一书而言,在历史的流传中就出现了多个版本,不同版本所包含的二十四个与孝相关的故事也有一些不同,据资料统计,在元代之前的各种版本中出现的二十四孝人物数量也不相同,多的就有三十五人,但最终元代郭居敬所整理的《二十四孝》流传最广,最具有影响力。

《二十四孝》介绍了古代不同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孝子故事,有文有诗亦附图,既登大雅之堂,又作为通识读物在社会、民众之间流传,至明清两代已“用训童蒙”,几臻家喻户晓,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而且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其国民"孝"行教育的教材。

“二十四孝”在一个时期的流行以及深入民心,可以说是适应当时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甘肃宋金墓葬中的孝道人物图表现形式主要为砖雕,这是该时期墓葬最显著的特点。而在当今社会人们不会将二十四孝的内容口耳相传、以训童蒙了。当然,对于传统孝文化中所宣扬的以残害人性、盲信盲从等为特征的“愚孝”,我们必须批判并加以剔除。

然而,孝敬父母、尊敬长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具有恒久的价值,在当代仍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值得我们弘扬。

(文/任芳)

(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