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厦门大嶝老人有绝活 20分钟毛巾变帽子

[厦门新闻-闽南网]

­ 老人手巧,做顶帽子不到20分钟。

­ 欢乐祖孙情。

­ 大嶝居民蔡金枝有一双巧手:一条普普通通的毛巾,在她的手中,只用针线不用剪刀,翻翻折折、穿针引线之下,20分钟就变成了一顶又漂亮又可爱的帽子。

­ 蔡金枝今年74岁了,20多岁的时候,她自创了这门绝活,她做的帽子从儿女辈戴到孙子辈,如今已经戴在了重孙辈的头上。更难得的是,她做的帽子只送不卖,周边的很多孩子都戴过她做的帽子。

­ 反复折叠+缝缝合合 20分钟毛巾变帽子

­ 蔡金枝老人家住翔安区大嶝街道蟳窟社区,做过多少顶帽子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做帽子对她来说轻车熟路。

­ 近日,记者在她家里见证了她做帽子的全过程:她戴上一副褐色的老花镜,先给针穿上一根黄色的细线,接着拿起一条普通毛巾,按照上面的条状纹路,折出一道高2厘米左右的“隆起线”,然后将“隆起线”按S形反复折叠,最后用针线穿在一起按紧。“做一顶帽子,这样的‘隆起线’一般穿三条就可以了。”她说。

­ 穿完三条“隆起线”,依稀能看到褶花的纹路了。这时候,她把毛巾的两头对齐,小心地缝合在一起,缝到一半时,她停了下来,打开没缝合的一半向里对折,再依次缝合。这个时候的毛巾挤成一团,还看不出帽子的形状。她将毛巾从内向外一翻,灵巧的手指在毛巾里顶一顶,一顶漂亮的帽子像变戏法一样出现在眼前:帽子主体由三道毛巾折出的褶花组成,帽顶有两个竖立的“小耳朵”,帽沿就是毛巾的长边。

­ 从穿针开始到帽子完成,整个过程还不到20分钟。

­ 老人说,做这种毛巾帽,最好挑有条纹和色彩的毛巾,这样褶花的层次感就很强,“花纹太杂就不好看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她又在帽上缝了一些花草或者珍珠之类的装饰物,有驱邪祈福的寓意。

­ 帽子只送不卖,“平时也不需要用啥钱”

­ 老人的儿子谢先生小时候就戴过妈妈做的帽子,他女儿如今1岁多了,戴的还是他妈妈做的帽子。“现在很少看到有人给孩子做帽子,我觉得我妈妈的这个手艺真不错。”谢先生说。

­ 最近几天,老人家又做好了几顶帽子,因为她的重外孙女刚满月,于是她多做几顶想让外孙女挑选。

­ 老人说,她做的帽子从没想过拿去卖,一般都是有人需要而她刚好有空,她就做一下,只送不卖。“我和老伴都有养老保险,平时也不需要用啥钱,有空的时候边看电视边做,也不耽误事。”

­ 老人做的帽子既美观又实用,邻居、亲戚和朋友都很喜欢,纷纷上门找她做。“现在亲戚朋友形成了这样的习惯,谁家孩子满月,大多会上门找我妈妈做帽子,有种‘满月帽’的意思。”谢先生说。

­ 只用针线不用剪刀,帽子拆了还能洗脸

­ “我做过太多帽子了,具体多少我都记不清了,我现在给小孩做帽子,看一下小孩本人就可以了,不用尺子去量尺寸,做出的帽子肯定合适。”老人说,“帽子的这种做法是我年轻的时候自己想出来的,没有人教。以前家里的条件不好,天冷时担心孩子着凉,我就自己想办法做帽子给他们戴。”

­ 老人年轻的时候当过民兵,做过卫生员,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她长久以来都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在她做帽子的过程中,几乎不用剪刀,帽子拆下来还是完整的一条毛巾,“这样的好处是,孩子将来大了,帽子不戴了,把线一拆,毛巾照样还能洗脸。”老人说。

­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天要下雨了,老人准备出门,她找出雨具――一把用了快50年的伞。这把伞的伞骨漆面脱落了很多,露出了铁锈,伞衣也褪色了,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最大的一个破洞上贴了一层透明胶。谢先生说:“这把伞我妈妈用了四五十年,是从新加坡带回来的,我劝她换把新的,但她一直觉得可以用就一直没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