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中秋佳节将至,月饼的身影也逐渐遍迹大街小巷。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块小小馅饼成为了中秋节的官方指定用饼,千百年来牢牢俘获了中国人的芳心。
时至今日,广大吃货们对于月饼的爱,更是历久弥坚。在此,小编梳理了关于月饼的“前世今生”,让各位食客能够在品味美食之余,也能够感受到其背后的厚重历史。
从寻常小饼到官方指定用饼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江浙地区出现了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便是月饼的先祖。
汉代,张骞出西域,引入了西域的芝麻、胡桃,于是汉代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料的圆饼,称为“胡饼”。
唐朝,民间流传,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匈奴,八月十五凯旋,吐鲁番人献饼祝捷。高祖李渊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外,关于“月饼”这个称谓的出现,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相传,在长安的某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吃胡饼一边赏月,唐玄宗忽然觉得“胡饼”一词不雅,于是杨贵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词开始流行于民间。
北宋时期,月饼解锁了新的名称——宫饼、月团、小饼,宫廷吃宫饼,民间吃月团,此时的宫饼、月团已经有了现代月饼的雏形,有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留别廉守》),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小饼形似圆月。
南宋时期,“月饼”一词终于白纸黑字地出现。钱塘人吴自牧在其介绍南宋都城临安的笔记《梦梁录》中写到:“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芙蓉饼、菊花饼、月饼……”但在当时,月饼跟中秋节还搭不上关系,只是一种寻常小吃,且形状也变成了“菱花”形。
到了明代,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并且此时的月饼,已经被赋予了团圆的涵义,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了。更重要的是,月饼开始成为“中秋节官方指定用饼”,逐渐摆脱原本的街巷小吃身份。
再到清代,中秋吃月饼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习俗,月饼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样式不断推出,全国形成了京、苏、广、潮等地区特色风味系列月饼,跟我们现在吃的月饼已经很接近。
月饼七十二变
从发展脉络看,21世纪前的月饼大概可以用朴实无华来形容。从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到芝麻胡桃馅儿的胡饼,再到以酥、饴为原料的宫饼等,简直称得上“老实憨厚”。
到了明代,方才有巧匠在饼面印上嫦娥奔月等神话元素增加趣味,清朝以后形成的各地风味月饼也可统统归于传统月饼之流,再怎么腾挪折腾也还在人们所能接受的糕点范畴内。
但今时不同往日,月饼家族不断扩充成员,在馅料、酥皮、图案、形状甚至外包装上争奇斗艳,临近中秋,月饼市场便开始泥沙俱下,怪力乱神。
关于月饼的馅料,从来就是月饼大战的主战场,曾经备受嫌弃的五仁月饼在如今已退居二线,让位于臭豆腐馅儿、螺蛳粉馅儿甚至折耳根馅儿等让人抓耳挠腮的暗黑系月饼。
螺蛳粉月饼
小龙虾月饼
胡辣汤月饼
臭豆腐月饼
当然了,除了有博人眼球的暗黑系月饼,市场上也在不断推出别具特色的创新产品,例如最近多家博物馆推出了带有文物元素的月饼,不仅借着月饼大战的热烈氛围强势刷了一波存在感,推介了自家镇馆之宝,更让吃月饼这个事儿变得更有文化味道。
三星堆博物馆月饼
苏州博物馆月饼
金沙遗址博物馆月饼
故宫博物院月饼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万物皆可月饼的大背景下,尽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都尽数装进了一块小小月饼之中,但月饼风味竞赛的赛道仍在朝着让人费解的方向发展。在猎奇的口味变得司空见惯后,月饼被赋予了祈愿团圆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功能性,例如保健甚至养颜功能。如果说中药月饼只能让人眉头一皱,那么玻尿酸月饼则让人弄不清到底是用来吃还是用来外用的,还好这款月饼只是已注册相关专利,目前暂未上市。
中药月饼
在此希望各大商家不要再在月饼的商业化上面大做文章了,请还我们一块简单纯粹、不用承载除它本身之外任何东西的月饼!
国外有“月饼”吗?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很多国家共同的节日,那么,外国人到了“中秋节”也会吃月饼吗?
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受中华文明影响,每逢中秋佳节,他们会推出自制月饼或从中国进口月饼,吃月饼、赏月,开展灯笼游行,举行盛大的中秋庆祝活动。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每逢八月十五,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除了部分当地华裔会食用月饼外,更多泰国人的中秋节“官方指定食品”其实是寿桃。
日本的“中秋节”被称为“月见节”,他们的“月饼”是一种豆沙馅儿的江米团子,称“月见团子”,一种用糯米造成的白色团子。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他们的“月饼”被称为“松饼”,是用米粉做皮、豆沙枣泥为馅制成的,松饼因蒸制时有松针铺到蒸锅底部而得名。
封面新闻黎文强 综合中新网、新华网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