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昆山之路④|归零再出发,昆山为何发力“科创之城”

【编者按】

作为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昆山,许多人惊艳于其发展之飞速及财富总量之巨,而昆山真正的秘密和价值,在于其身后所展现的中国改革的理念、路径与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初始,开放看广东珠三角模式,改革花开两朵:浙江温州模式和江苏苏南模式。而同处苏南、几乎同一时期崛起的昆山之路则堪称与苏南模式交相争艳。

昆山之路绝非当地930平方公里狭小县域不可复制的独门秘籍,而具有当代中国改革深厚的共性意义:以大开放破冰,以持续改革深化开放,以无畏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一个个发展的关隘做改革开放的探路者、领跑者。

昆山予以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无论站在了多高的山峰,自信但不自满,苟日新更日日新,进而从昆山之路再出发,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示范的新昆山之路。

昆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三峡间激荡前行的中国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昆山之路映射的就是行进中的中国之路。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历时两月调研,采写了“新昆山之路”系列报道,以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中国之路贡献昆山经验。本组系列报道共5篇,以下为“科创篇”。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

高大的烟囱矗立着,周边一大片厂房逶迤相拥,远远望去,便知眼前景物是工业时代的遗存。

这是一座运营了十六年的燃煤发电厂,但用不了多久将摇身一变,成为昆山第一座科创综合体:体育休闲公园,总部科研大楼,办公、商业、居住,足不出“园”,所有的工作、社交功能,都能在此得到满足。

燃煤发电厂的新生是以制造业而著称的昆山,正在推行的老旧工业区向科创园区转型的“开山”之作。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座城市正在谋求转型升级的象征和缩影。

40多年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紧挨上海、苏州辖下面积仅930平方公里的昆山,迅速成长为极具活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虽然只是县级市行政级别,但其常住人口达270多万,而其创造的财富则“富”可敌省,年度GDP和财政收入超过了多个省会城市乃至西部省份。

辉煌的背后,却是昆山的资源承载、人口规模均遇到了空前的“瓶颈”,安全生产、环保容量、公共服务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以建设用地指标为例,其2035年远景规划,用地总规模需要从433平方公里减少到406平方公里。换句话说,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将力求发展中做“减量”,而其空间效益则必须继续“增值”。

夹缝重生。今天的昆山,正悄悄发起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革命——自我扬弃,凤凰涅槃,借助人才和科创的巨大力量,为城市下一轮的勃兴注入蓬勃的新动能。

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优等生”,过往的发展史中,昆山曾一次次在强烈的危机意识驱动下,提前谋划、前瞻布局、勇于行动,进而在区域竞争中不断“逆袭”、逐渐超越、最终致胜。那么这一次,这座永远疾步奔跑的城市,仍能赢在未来、赢在“领先半步”吗?

对标深圳,争创“科创之城”

2018年11月3日,昆山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大会上传来消息: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中科院阎锡蕴院士团队,均获得昆山首批“头雁人才”称号,两个团队分别获得1亿元的资助。这也是目前可查的地方政府对人才项目最大手笔的奖励。

在此次大会上,昆山还有若干家高科技标杆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也获得了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昆山官方表示,今后,每年还将拿出不少于30亿元投入到人才科创领域。如此大手笔的动作,不仅释放出昆山以最大诚意吸纳各类创新资源集聚的强烈信号,也向外界宣誓了昆山继续当好县域经济领头羊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要拿出当年自费建设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会上,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掷地有声地说,要将昆山全力打造成为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主体充分活跃、创新动力全面迸发的“科创之城”,让人才科创成为昆山发展最具标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品牌。

数千年以降,昆山不断更新着自己的名片。历史上,它是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的家乡,圆周率测算研究者祖冲之曾在这里做过县令,它还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改革开放40年间,昆山的命运更是跌宕起伏——最初,它是鱼米之乡,但专注于农业的它沦为了苏州地区经济最落后的“小六子”;后来,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办了自费开发区,自此成功“逆袭”步步领先,2005年一跃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至今领跑14年。

现在,它要告别过去,誓言“归零再出发”,用“科创”为自己命名、赋能。

“我们要主动把昆山放在更高的坐标系,同更强的对手去竞争、去比拼、去较量。”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多次在会议上告诫各级干部,要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视野,昆山要有“危机感”、“紧迫感”。

昆山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学习。

接任市委书记半年后,杜小刚曾先后两度率领庞大的昆山党政代表团前往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考察学习。两次现场考察的行程安排都很密集,且都在深圳当地闭门召开了“头脑风暴”研讨会。两次研讨会都整整持续了5个多小时,从上午9点一直开到下午2点多,中间没有午餐、也没有休息。“对标学习深圳”是两次考察的共同主题词。

某种意义上,昆山与深圳息息相通:都身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都是新兴移民城市,都曾吸纳过大量的外来资本和产业,都在短时期内跃升为其所在行政层面最耀眼的明星城市。

但两者不同的是,深圳在过去十多年,经过持续“腾笼换鸟”、动能转换,已经呈现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展露出勃勃生机。而昆山目前仍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和“阵痛期”。对标深圳,昆山能像自己的榜样那样从“制造之城”加速转型为“科创之城”吗?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视野开阔、志向高远的昆山就确立过“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我国台湾地区”的目标。时任昆山市规划局局长许振敏向澎湃新闻回忆,2009年昆山市规划局还专门组织过课题组,围绕“昆山与深圳”、“昆山与新加坡”的发展阶段性规律等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当时的研究结论是:昆山的发展整整比深圳滞后了10年。

他们在比较了“1998年的深圳”与“2008年的昆山”后,发现两者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两者的经济总量(1500亿元)基本持平;产业结构特征相近;经济增长模式甚至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构成比例也颇为类同。经过测算,昆山认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昆山(“2020年的昆山”)应该有能力在经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发展水平等方面,赶上当时的深圳(“2008年的深圳”)。

如今,回望“十年前的预测”可以发现,昆山与深圳的差距并没有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以地区生产总值这一重要指标为例,2008年深圳GDP为7806亿元,而2018年昆山GDP为3800多亿元。

两者的差距为何在拉大?反思之下,原因种种。但最关键的是,既往十年间深圳在发展模式上进行了“更新换代”、“引擎升级”,而昆山更多的仍延续着之前的路径、动力和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标学习深圳,由当下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进经济增长,转而激活科创驱动力,昆山应该是“找对了”榜样。

前瞻布局,“十年磨一剑”投资未来

今年6月10日,上交所科创板“开闸”前,位于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一家药企——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这也意味着,泽璟生物制药有望成为昆山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但好戏在后头,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内药企批量上市的“序幕”正徐徐开启。

“目前园区88家生物医药企业,有14种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未来几年保守估计,我们园区还会有四到五家头部企业逐步达到科创板的上市标准。”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负责人荀标告诉澎湃新闻,经过十年的精心培育,从零起步的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即将步入产出和收获期,并迎来成果的“井喷”。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一旦有药企研发的创新药上市,将会给企业带来长达数十年稳定持续的高利润。但这一行业也同时存在“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业内往往用“10年、10亿美金”来形容新药研发的风险成本。意思是说,一款新药从研发、临床到最终获批上市,往往要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探索,前后要耗费10亿美金的研发费用。其间,一旦失败,一切归零。

然而,早在2008年,昆山就瞄准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主导支柱产业来培育,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小核酸产业基地。“当时,人们对小核酸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一个县级市发展小核酸产业,更被视作‘天方夜谭’。”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

如今,昆山的小核酸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研究平台,积聚了国内该领域大部分知名企业和研发团队,“做核酸,到昆山”已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小小的一个产业园,已经为未来奠定了数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昆山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来培育小核酸和生物医药产业,正是昆山从产业链向创新链进军的写照。

“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其背后是昆山地方政府的前瞻、远见、担当和定力。”荀标对澎湃新闻说,这十年间,昆山先后经历了5任市委书记,但每任市领导上任后并没有“翻烧饼”,而是始终不渝地支持相关企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园,“每年都要往里面砸巨资,但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产出,就这样坚持了十年!”

一方面,精心培养未来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坚决腾退落后低效产能。早在多年前,昆山地方政府就在谋划“腾笼换鸟”、“老树开花”、“插柳成荫”三篇大文章,意在淘汰“散乱污”企业,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昆山更是加大了“去旧引新”的力度。2018年昆山整治“散乱污”企业数量是2017年的5.5倍,原本计划于今年年底再关停淘汰“三高一低”企业270家,结果今年第一季度就已提前完成。而按照计划,最近三年(2018—2020)昆山每年将腾退出土地5000亩,累计腾出的1.5万亩发展空间,则用来招引科创型企业。

“支撑昆山高速增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等比较优势已大为减弱,传统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昆山市委市政府认为,昆山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

为此,昆山提出了人才科创“631”计划。

“6”是指统筹60%的资源要素,通过普适性的政策支持,鼓励现有企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设一批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挖掘和催生一批“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以“无心插柳”的境界,大力培育人才科创“森林”。

“3”是指按照30%的资源要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政府引导,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链接国内外人才科创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增创高层次人才科创资源优势,以“有心栽树”的理念,全力构筑人才科创“高原”。

“1”是指集中10%的资源要素,通过政府主导,瞄准自主可控,抢占未来制高点,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在顶尖人才引进、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在破解关键瓶颈、掌握核心技术上持续用劲,以“精心琢玉”的追求,奋力攀登人才科创“高峰”。

向好的苗头已初步显现,从一些数据指标上能清晰看出昆山的“科创”动能非常强劲。目前,昆山拥有1211家高科技企业,占苏州全市的23%、江苏全省的6.6%。昆山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突破60件,是江苏全省平均值(26.45件)的两倍,这一指标甚至超过了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省会城市南京。

放眼全球,集聚世界创新资源

6月中上旬,昆山杜克大学第二轮本科师资全球招聘结束。29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专业领域的教职人员从全球近15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组成了第二批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项目的教学队伍。

两个月后,昆山杜克大学迎来第二批本科生,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325名新生进入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

师生来源的国际化、1:11的师生比、小班化研究型授课方式,也能看出昆山杜克大学的合办方——昆山市政府的“雄心”。它不仅意在为地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且希望能够以此为载体集聚国际一流人才和科创资源。昆山市副市长李晖称,昆山杜克大学将为昆山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昆山杜克大学的设立,正是昆山以全球视野引聚人才科创资源的一个缩影。昆山对人才的重视,与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引进上海“星期天工程师”尝到甜头有关。此后,更是在吸纳精英人才助力昆山经济社会发展上一路高歌猛进。

引进一位顶尖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兴办一家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案例在昆山屡屡上演。比如,在我国OLED显示柔性屏智能产品领域,昆山一家名为“维信诺”的公司就是行业内公认的老大。它的市场规模占据中国第一、全球前三,出货量居大陆产能的45%,拥有4800多项专利,也是OLED国际标准的制定企业。

“维信诺”之所以能在全世界“领跑”,核心就在于它其背后的核心技术和团队。数年前,清华大学教授邱勇携带其OLED技术及团队与昆山达成合作,在昆山设立了这家公司。

实际上,自2009年起,昆山每年都要组团去清华大学开展“昆山周”系列活动,包括举办“昆山杯”清华大学创业大赛,迄今有300位清华大学的校友在昆山创新创业。除此之外,目前有近30位院士的项目在昆山落地创业,拥有120名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昆山的人才指数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连续五年位列县级市第一。

特别是近两年,中科可控、澜起科技等关键核心项目落户昆山,将加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补上“缺芯”等难题;昆山超算中心主体有望年内投入运行;“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启动建设;中科院阎锡蕴院士团队的铁蛋白纳米酶药物载体项目,将衍生出一系列全球首创、昆山原创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创新药物,提升昆山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如今,借助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资本后盾,昆山揽才的视野,也早已从本土放眼至海外。比如,几乎被整个世界都忽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拥有不少顶级科学机构,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顶尖人才,但囿于本国国内经济和产业,有一些深锁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和产业化。昆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多次组团前往与这些“顶尖脑袋”谈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国际转移。

今年6月中上旬,昆山地方政府考察团远赴白俄罗斯、俄罗斯。考察团先后开展了5场活动,重点就是参访当地的理工和技术类大学、国家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实验室和工业园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各类人才。”

昆山与这些国外大院大所的合作正不断拓宽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并在对接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据介绍,仅昆山工研院一个平台,通过引入俄罗斯、乌克兰等创新资源,就对接企业超300家,200余项科技成果植入昆山企业。

昆山与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

昆山计划到2020年,新增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峰人才及团队20个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30名以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团队10个以上。

“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理解城市、人才、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多次在讲话中表示,之前,依靠产业来吸纳人才、兴旺城市。但现在的逻辑是:唯有一流城市,方能吸引一流人才,承载一流产业。

杜小刚说,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必须要从“城市”和“人才”切入。不仅让城市生态宜居、生活便利,更要充满活力、充满温情,这样才能吸引到高素质、高技能、高精尖人才。这些高端人才汇聚昆山,就会催生新兴产业,从而引领昆山高质量发展。

“领先半步”、赢在未来,昆山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