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戚家军的干粮,福清人的乡味。细说“福清光饼”的文化传承

国事家事天下事,看社会众生百相,纵然成长于市井,亦可胸怀鸿鹄志。

福建本地君带你走走停停看看,纵观福建风云,领略福建风情,品尝福建风味,倾听福建故事。

光饼,作为福清人的一种传统小吃,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到如今,吃光饼已经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需求,更是民间饮食文化的传承。关于福清“光饼”的由来,还要从明朝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说起。

戚继光抗倭

据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沿海地区,倭寇屡屡侵犯扰民。次年,戚继光率军进驻福清平倭。戚家军多为山东人,多食面食,为了奇袭敌军,士兵按老家烤饼方法烤制面食作为干粮,烤饼中间有孔,可穿上细麻绳,挂在胸前,便于行军打仗,这就是光饼的原型。

起初,士兵反映这烤饼平淡无味,常吃后容易上火、不易消化。戚家军就在制作过程中加盐以增口味,加碱以助消化,加芝麻以润肠胃、去燥火。改进版的烤饼成了戚家军喜爱的一种干粮。戚家军入闽后,攻无不克,在福清牛田镇(现龙田镇)蹑云桥大败倭寇,长驱直入直捣倭寇在牛田的老巢,把倭寇连根拔起,这就是历史上著的“牛田大捷”。

后来,烧饼的制作方法传到了民间,老百姓为了纪念戚家军的丰功功绩,便把这种烤饼称为“光饼”或“征东饼”,这就是光饼的由来。

福清光饼

在福清的城镇乡村,大街小巷,你总会看到在流动挑担的竹箩上,堆着如金字塔的烤得金黄的光饼;你也总能听到那熟悉的“光饼谣”的吆喝声:“热乎乎的光饼,刚出炉的光饼……”、“热热的光饼,不香不酥不要钱……”

光饼,作为一种少老皆宜的普通小面食,福清人常称赞它“可以从一岁吃到一百岁”。

光饼,作为一种乡情寄托,总让众多身处异国他乡的“福清哥”勾起满满的思乡之情。在海外的福清华侨们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光饼香,光饼好,光饼就是我们的麦当劳”。可见,光饼在一个土生土长的福清人心中,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情根深种的乡情。

肉夹光饼

光饼文化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演化出了各式各样的吃法。“肉搁饼”“海苔饼”“海蛎饼夹”“紫菜饼”都是福清街头巷尾都买得到的常见光饼。其中以“肉搁饼”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孩童上学放学路上最爱的零嘴之一。

在街边你会看见民间光饼摊,挑担的一头是切开的光饼,另一头是热气腾腾的已经加工好的五花肉或三层肉,以及蒜头酱,辣椒,炸豆腐等做成的配料。切开光饼,夹上各种配料后及一片五花肉,就是“肉搁饼”了,吃起来特别有嚼劲,香气腾腾。

如今在福清,光饼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已出现了品牌,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紫菜包光饼

光饼虽然只是一种普通又廉价的民间小吃,却有着传奇的故事,因此光饼也寄托着福清人对先贤的崇敬情怀。每逢清明祭祖或祖宗诞辰及忌日之时,人们就会买光饼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

在福清,女儿出嫁后第二或三天,第一次请女婿、女儿回门,要买上100只光饼作为“女婿饼”;有些乡下地区,家中诞女满月后,便会给全村每家每户赠送两个光饼,这些风俗至今还在流传。

光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它衍生出了许多民间俗语和艺术作品,渔溪的“光饼舞”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结语:光饼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福清人的“饮食文化”,更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事迹的传承,让子孙后代铭记我们华夏五千年,代代英雄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