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马云都佩服的“亚洲生菜大王”,凭啥拿下洋快餐70%订单?

他来自高知家庭,毕业后顺利进入外企,收入丰厚,他却决定卖房借钱,创业种菜。

如今,在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等西式快餐店,每10个汉堡,就有7个中的生菜来自我们今天主人公的种植基地。

他不仅拿下在华西方餐饮70%的生菜供应,还拿下韩国50%、新加坡90%的生菜供应市场,他种植的生菜为什么这么牛?

一起跟随CCTV-17《遍地英雄》走近“用智慧头脑做智慧农业”的马铁民,看亚洲第一“生菜大王”是如何炼成的。

马铁民,男,44岁,山东省莱西市人。现任青岛凯丰创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他坚信智慧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出路,他要用科技的力量解放农民,让他们致富。

马铁民的企业有三大业务,商超和生鲜平台供应是其中一块。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停工,马铁民的蔬菜基地和加工厂却从未间断生产,持续向中国多个大城市和生鲜平台供应新鲜蔬菜,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目前供应量已超过400万斤。

另外的两块是餐饮供应链和蔬菜出口。疫情影响,供应链停摆,出口下滑。“生菜大王”种菜生涯再次遭遇坎坷。

疫情对马铁民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马铁民却能微笑面对。种菜的20年里,他几乎一直跟“艰难”这个词为伴。

马铁民说:“创业维艰,选择创业你一定要有准备,你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否能面对这些东西。”

1

转行种菜给他当头一棒

“高标准”为他带来橄榄枝


马铁民的父母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农业渐渐有了兴趣和认识。

1985年,马铁民10岁那年,父亲被派到美国参加一个联合国农业项目,他经常给家里寄去照片,父亲的所见所闻,也让年幼的马铁民看到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上的差距。

“像父亲一样为中国农业做些贡献”那时便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马铁民大学选择了植保专业。

毕业之后,马铁民进入了一家新加坡的独资农业外企,专门收购中国农产品,再出口到国外,那时的马铁民,见识到了外国企业对农产品的苛刻要求。

外企的老板工业出身,对待产品一丝不苟,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中国农产品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

这样的高标准收购当时在国内非常困难,马铁民向老板提出折中的建议,也被骂了回来。

“我连你们都改变不了,怎么改变中国农业?”

马铁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外企慢慢站稳脚跟,从司机到总经理助理,再到营销部,他总是能在别人喊“困难”的时候,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002年,马铁民的公司面临转型,办公地点准备迁出山东,已经是老板得力干将的他,如果跟随企业,升职加薪进入高层都不是问题。但思来想去,改变中国农业的声音一直在马铁民脑海中挥之不去,而且不是由外企改变,而是由我们自己来改变。

他卖掉了家里为他准备的婚房,又跟亲戚朋友借钱凑了40万元创业基金。

研究农业的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又有外企工作的先进经验,二十多岁的马铁民信心满满。

他看准了高标准农产品的商机,他想用农业示范的方式,自己赚钱,也能带动农民致富。

马铁民种下的美国结球生菜、西兰花、白萝卜等七八种蔬菜,等来了丰收,也等来了“非典”。

2003年非典爆发,全国的农产品大量滞销,马铁民每天起早贪黑往批发市场跑,销售却依然不见起色。

眼瞅着300亩地里的蔬菜到了收获期,却毫无办法,员工们都十分沮丧。

马铁民不甘心,继续硬着头皮联系客户,在青岛肯德基工作的前同事答应收下他80亩结球生菜。

虽然这一单只让他收回了1/4成本,第一次创业就做了赔本买卖,但肯德基给标准化农产品抛来的橄榄枝,让马铁民坚定了发展的方向。

“只能啃下这个硬骨头,我们才能活着。”

马铁民用标准化的方法种蔬菜,种出的结球生菜,不仅出成率高出别人6%~8%,每一颗生菜的重量、形状、颜色,叶片厚度,切开后内部的间隙,规格都远远高于其他供应商的生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2

自助者天助

靠诚信3年建成12个种植基地

有了稳定客户,马铁民开始考虑如何能全年365天不间断供应结球生菜。

在建成了首个种植基地后,他选择走出山东,在福建率先开辟了第二个基地,冬季生菜的供应问题顺利解决。临近夏天,第三块基地也即将投入生产。

河北内蒙交界的三海洼村是他们新的种植基地,之前马铁民通过电话了解了土地情况,没有亲自考察,等到种下生菜苗后,才发现打不出地下水。

离基地不到2公里的地方就有湖,但连打9口井,却不见一点地下水,600多亩生菜苗如果浇不上水,温度升高,三天就会干死。

当时马铁民不仅面临着生菜缺水,还有合同的履约问题——600亩生菜的合约已经签订。

“我觉得信用是最重要的,比赚钱更重要。”

无论如何,马铁民也要保证第一批菜苗成活,他和员工连夜动员村民,用最原始的扁担挑水浇地,一个扁担两个桶,终于用水舀子给菜苗喝上了水。

但根本性的灌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600亩地的菜苗嗷嗷待哺,马铁民只能想办法把2公里外的湖水引过来,缺少足够的资金,他跑去向父母求助。

父亲再一次给了马铁民无条件的资金和精神支持。

经过了半个月的奋战,三海洼村600亩生菜的水源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所有人的心里这才踏实下来。

在大家的努力下,三海洼村顺利完成夏季生菜供应的订单,600亩地总产量突破300吨,马铁民的企业再次得到客户的信赖,成为了肯德基在华的长期合作伙伴。

马铁民相信“自助者天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保持着乐观和勇气,“困难没有解决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就是全力以赴。”

仅用3年时间,马铁民在全国建成12个种植基地,布局了总面积达2万余亩的生菜周年供应体系,成为多家国际餐饮行业在中国最大的生菜供应商。

他的生菜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占据着韩国50%,新加坡90%的生菜进口市场。

2006年马铁民融资引进技术,在莱西建起中央厨房,进军蔬菜鲜切加工领域,完成中国首个蔬菜全产业链服务。他的标准化种植模式也带动了全国10万多农户从事标准化生产,脱贫致富。

2008年奥运会,他的蔬菜基地成为奥运会专供基地。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马铁民光荣地站上了国庆观礼台。

“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这些称号,是对马铁民标准化种菜的肯定。

3

拥抱互联网

敲开智慧农业的大门


这时马铁民的企业已经取得了成功,有了自己的蔬果品牌,但他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2013年,马铁民去美国硅谷学习,参观中看到了美国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理念,他恍然大悟。

“硅谷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和移动端、终端考虑问题,这就是移动工具。”

马铁民迫不及待想用新思维去做些事情,但却一时无从下手。

阿里巴巴副总裁涂子沛的造访给了他灵感。涂子沛敦促马铁民尽快上网上线,放到移动端移动起来。

“他说一刻都不要停,这些都是价值,数据会被永久保留。”

马铁民决定从智慧温室入手,向着智慧农业前进。

智慧温室的想法始于创业之初,但它门槛很高,造价不菲,需要专业的团队,却是生产茄果类蔬菜安全的一个根本性解决办法。

2017年,马铁民在青岛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单体面积最大的压延玻璃智慧温室,占地111亩,总投资1.7亿元。

温室引进了国际前沿信息技术,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种出的番茄产品产量是普通大棚的4~5倍,年均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

马铁民把产业放在农民家门口,农民在种植基地上班,每个月都能有3~4千元收入。寒暑假,不少家长也会带着孩子来到基地参观,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的样子。

目前,马铁民携手中国建材在已全国建成12个玻璃智慧温室,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升级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他计划5年做100个智慧温室,做到全球第一。10年做1000个,进入世界500强。

“如果能做到,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强国了。”

2017年,马铁民走进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成为了农业领域走进湖畔大学的第一人。

2年前硅谷之行的互联网思维冲击,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顺应时代,未来的农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的本质是分享和链接,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马铁民不再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动,而是把它变成平台分享给更多人。

2018年开始,马铁民借助阿里云的力量,参与进“农业大脑”农业人工智能工程当中。

他把自己的方法通过云端分享给千万农民,大家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和使用,马铁民说就像用美颜相机一样简单,“美颜相机你还用学吗?你拍就好了!”

数字化时代来临,对于机械化都还没有全部实现的中国农业来说,困难重重,就像让农民开飞机。开飞行学校和编写“飞行员”课程,就是马铁民目前在做的事。

马铁民纠结过,他觉得这件事此生也做不完,但他后来又觉得必须早早起来去做。

他一刻不停地推动着中国种植业从传统向智慧型的转变,希望打破农民的惯性思维,用科技的力量解放双手,让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

马铁民说自己做过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坚持标准化农业,没有放弃。

从事农业20年来,年少时“想像父亲一样为中国农业做点贡献”的那颗种子,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总有一天春天来了,花就开了,你不做春天就来不了。”

本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