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赖以生存的,当然是食粮。
先说精神食粮吧。我刚去新加坡那会儿,当地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讲华语,但中文书很少,且大多数集中在市中心的书城里,因书与“输”谐音,这栋俗称“书城”的楼宇,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叫“百盛楼”。初抵异乡的日子,百盛楼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前路茫茫、心情不好的时候,去看看书就好了;小有收获、心情好的时候,更应该奖励自己去看看书。我在那里不仅找到了很多中文书,也找到了通往故乡的路,异乡漂泊的凄凉感一下子没了,有了“岁月静好、尘世无忧”的恬静安适。
后来有了电子书 ,无须去到“百盛楼”,也可以坐拥“书城”。近年更拜发达的网络所赐,除了书,还有各种影视节目,只要有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时候都可以来一场华文或华语的盛宴,让人沉醉其中。
“民以食为天”,生活,当然也少不了赖以果腹的食粮,或说食物。不管到了哪一个异乡,都会有定居当地的华人朋友,热心地给你指点去往华人超市(简称“华超”)的路,甚至很热心地带你去。的确,到了异乡没几天,味蕾就会适时地提醒你,西人超市虽然大,货品琳琅满目,但总有你想找却找不到的食物。
不管哪里的“华超”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你既能发现自己原乡的美食,还可以顺便尝一尝祖国各地的美味,比如北京的烤鸭,云南的火腿,西安的凉皮等,可谓应有尽有。在那里,你不仅找到了故乡,还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异乡生活开始有了温度和色彩。
前两天,我刚刚去了本地一个大型的“华超”,正在货架间逡巡,想着买点什么的时候,来了一群同胞,直奔螺蛳粉,每个人都欢呼着拿了几包或十几包,去了收银台。有个年纪比较大的西人女子好奇地看了他们一会儿,然后也拿了一包螺蛳粉,问我这东西是什么味道,为什么那些人买了这么多。我告诉她,有点辣、有点咸、有点酸,还有点……臭,不过最后的味道是香。她睁大眼睛看着我,不明白一种食物,何以有那么多的味道,尤其还有点“臭”?既然是“臭”的,那些人为什么仿佛看到山珍海味般高兴,买了那么多走了?我告诉她,这是一种味道很特别的食物,第一次买的话,最好只买一包尝试一下,真的觉得好吃,以后再来买。她拼命摇头,丢下了那包螺蛳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很多食物是这样的。
于我而言,有个大大的惊喜,我在货架上看到了上海万年青饼干,那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小时候只要爸爸出差去上海,一定会给我们带很多回来,记得第一次吃万年青饼干的时候,心里暗暗惊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饼干呢?甜中带咸,又酥又脆!
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袋,回到家一尝,还是小时候那个味道,一点都没变,甜中带咸,又酥又脆!多少年,多少年时光潜行,一片小小的饼干,带着童年的味道,穿越而来,让冬日落雪的夜晚,不那么寒冷,且有了幸福的味道。(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