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有感

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就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我们对我们国家形象的认识,为什么会与西方主流世界对我们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距,在我的印象中,在国际环境中,我们总是敌人多,朋友少,同样一件事情,外国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充满着偏见。不管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如何了不起,但在西方世界的视角里中国有她特有的形象,难以磨灭,这种印象一旦形成,牢不可破,这里面既有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的防范,我相信更有由来已久的历史原因。

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幻想,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国家,物质上既富足强大,精神追求上也达到人类文明的巅峰,犹如天朝上国一般。与游记中的中国相比,欧洲肮脏堕落黑暗,就像植物渴望阳光一样,中国像一盏明灯引领欧洲人寻找光明,为他们带去新的希望。这刺激着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航海家去寻找。这个虚假的泡沫在与中国接触后被刺破,从对中国虚假的崇拜到唾弃鄙视也仅仅是从1792马戈尔尼访华到1840鸦片战争几十年的光景,之前美好的印象被完全的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形象,胆小、懦弱、自私、奴颜卑膝、欺骗、愚昧,这种印象之坚固,深深烙在欧洲人的意识形态中,而这也绝不是偏见。如果你也看过几部有关近代史的作品,那么对欧洲人给中国人新设定的形象并不会觉得受到了冒犯,有的只是心痛和无奈。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欧洲人看待当时的中国怕是与我们看待今日的朝鲜有些相似,虽然我们在抗美援朝中重新让西方认识了新中国的骨气和力量,但依然给世界留下了封闭、贫穷、落后、运动的印象,改革开放之后,外界开始逐渐接触中国,中国就像一个古董国家突然被推到了世界舞台,全方位的差距让人感觉是两个世界,曾经李鸿章出国考察惊讶于西方的先进,邓公出国考察相信也有类似的震惊。

与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人涌入中国一样,改革开放后也有大量的西方人涌入中国,在对中国原有的印象之上有添加了新的认识。中国是如此的截然不同,但这种不同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而被总结为落后的差距。由于意识形态以及经济上的差距让西方世界看待中国时总是充满着歧视和自我感觉良好的高高在上。

改革开放之后,至今40年整,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奇迹,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到再次成为一个强国,让西方世界刮目相看的同时,难免让自我感觉良好的西方五味杂陈,一边震惊、一边提防,在看待中国的崛起时总带着一种自欺欺人的酸葡萄心理,想跟你做生意赚你的钱但骨子里又带着高人一等的傲慢。这种不适应体现在对华关系上的矛盾心态,一会儿抵制夹枪带棒,一会儿反省自己政策,生怕与时代失之交臂。中国的国势如果没有内部重大失误或外部重大动乱,GDP超越美国已是一种国际上的共识,紧随而来成为第一之后会带来影响力上的巨大优势。中国中国人留给世界的印象也将被重新修订。

02

中国自古是农业文明,中国的国民性自然有农业文明特有的特点,区别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之前在《异类》中读到,游牧民族相较于农业文明的民族更加的好斗,极度珍视荣誉,有仇必报,因为他们的全部身家性命都在他们蓄养的牛羊,而牛羊又极容易被掳掠和杀害,他们有必要塑造出不可侵犯的外在形象,以警告所有可能打他们牛羊主意的部落。海洋文明的人民,贸易于各世界各地,商业繁荣,追求平等互惠,更类似于现代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农业文明,崇尚劳动勤劳和奋斗,我妈反复跟我说过一句话“人勤地不懒”,农民所倚赖的是他们的双手,他们信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农民能够忍受恶劣的劳作和生活环境,具有极强的抗压迫能力,只有给他们一息之地,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历代的农民起义差不多都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到了能活命的极限,才迫不得已的求生行为。

我来自于农村,对农村人有着更贴近的观察,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群体,也是这个国家的基石,农村人所体现出的人格特性是中国现今国民性的代表。他们的表现让你又爱又恨,一方面坚韧、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另一方面又自私自利,胆小怕事、鼠目寸光、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做事无原则,非要加一个原则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利己。我们在网络见的太多了这样的新闻,霸座、打公司司机、当着环卫工人丢瓜子皮,私家车乱停乱放,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视他人利益,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更为可笑的是,同样的行为,别人做会引起剧烈不满,但是放在自己身上就又能轻易的为自己开脱。

我们有时会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场景,比如在街上警察查车,驾驶员三言两语后便剑拔弩张,咄咄逼人,打骂警察嚣张气焰不可一世,好像人来人往的吃瓜群众给了他奋起的底气,然而画风突转,回到警察局分分钟怂的一逼,泪流满面以弱示人,如此的善变,堪称戏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时街上遇到一些不文明的表现,我们往往会愤愤的说一句,素质真低,那到底何为“素质”,我认为素质是一种自律,这种自律是不分场景的。比如我们应该尊重人,我们尊重的是人而不应区分富人穷人,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而不应考虑是否众目睽睽还是夜深人静。

国民性是随着历史不断演变的,我们现在正处于现在进行时,宏杰书中对国民性的演变历程的描述,我把他当做是现在新时代的故事背景,我曾经疑惑于中国人的国民性为什么会不断的被文人学者所鞭笞,从梁启超到鲁迅再到柏杨,字里行间咬牙切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宏杰的书算是解决了我的疑惑,国民性演变至此有它必然的原因,这是漫长历史的积淀过程,让我们明白改造国民性非一朝一夕,全社会仍需不断努力,亦或者需一直努力。我对此倒充满着积极的期待,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社会引导。再如,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以及更高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

03

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大家都穷都没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什么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在他所在的社会圈层中的稳定位置,是他的人设,这要求他善良为他人着想,顾及集体的利益,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告知我们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不曾经历那个年代,但总是耳闻那是一个单纯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改革开放吹响了发展的号角,带来更多的是物质的冲击,和伴随而来的贫富差距,金钱成为一种被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衡量标准刺激着全体中国人去创造财富,去出人头地,肤浅的金钱追求带来了攀比和狭隘的利己主义。利己成为一种原则从改革开放伊始被合理的放大直至今日。

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信息壁垒的打破,这个社会变得越发的透明,我们看到的多是龌龊的新闻,这里面也有新闻选择的原因,什么样的新闻能抓人眼球,要不让你气愤要不让你害怕,很多的人良善之举怕是只能被淹没在信息浪潮中,负面新闻的报道也有积极的社会效应,当更多的人对诸如重庆抢夺公交司机案件愤怒的时候,也是社会意识的觉醒的时候。这种普遍的觉醒会成为一种浪潮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同样是华人世界的新加坡在法治发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前几天出差去南宁,打了个出租车,司机说南宁的司机会礼让斑马线,究其原因是因为如果不礼让会被扣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之后司机们会为自己礼让斑马线的行为这样归因,“我礼让斑马线是因为礼貌和我的良好素质而不是罚款和扣分。

”法律就像人性的低保,是整个社会基本面的保障。正像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只讲道德不讲法制,大家慢慢都会变成伪君子,讲法制不讲道德,大家自然而然会习惯于遵守道德规范。”法制完善也是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我对此持积极的期待。

一种价值观念的塑造最有效和彻底的方式莫过于教育,我们看到的诸多的不文明,多是发生在四十到六十,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终将被取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塑造国民性上怕是还是需要长久的投入,现在的教育目标更多的是培养能力教授知识,提供一技之长,在软实力的教育方面未曾见有高光的表现,回想曾经看过的齐邦媛的《巨流河》,当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对学生振聋发聩的演讲“不管你带不带南开大学的校徽,从你的言谈举止和气质之间就能让别人看出你是南开人”(非原文引述,自己回忆),我们国家越发的强大我们就越发的呼唤伟大的教育家。

国民性由历史塑造,也像历史一样永远没有终点在不断变化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