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944年滇西大反攻战况惨烈,7000娃娃兵上阵杀敌

前言:

滇西反攻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洲战场的巨大胜利。血战沙场的除了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同盟军外,还有7000名娃娃兵。

某天晚上,在一个用土砖砌起来的小房子里,三个身穿国民军作战服的小孩儿随意蹲坐在地上,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一碗饭。

这三个小战士分别叫谢狗娃、陈三树和徐发财,年纪最小的谢狗娃刚满13岁,另外两个大一点孩子也只有15岁。吃完这顿简陋的晚餐,天一亮就要跟随远征军奔赴松山战场了。

“咔嚓”一声,其中一个小战士扭过头来看着战地记者的相机,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勇敢无畏,这是三人在上战场前唯一的合影。

他们是松山7000娃娃兵中的一份子、是中国远征军中年龄最小的“顶梁柱”,只不过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44年的松山战场……

图|谢狗娃、陈三树和徐发财生前合照

一、缅甸失利,滇西开战

抗日八年,中国人民用血泪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侵略者肆无忌惮地屠杀与掠夺永远是国人心中抹不掉的伤痛。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领土觊觎已久,他们故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挑起两国的争端,只为侵占东三省。尝到“甜头”后,日军故伎重施,借由卢沟桥事件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如暴徒般掠夺中国土地、毫无人性地虐杀中国人民。

敌寇侵华的信号奏响,华北、华中、华东等地相继沦陷,大半个中国都遍布日本人的眼线和密探。敌人来势汹汹、手段凶残,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的过程也必然是漫长而艰辛的。

武器装备精良、军事训练有素的国民党军队,主要负责吸引日本的主力军,在正面战场中打击敌人。

敌后战场由八路军、新四军主导,他们随时准备配合国民党的军事行动,铲除日军分散在各地的势力,两党密切合作、统一抗日战线才能与敌寇抗衡。

处于中国大后方的滇西和缅北战场,则交给远征军和同盟军,正是在他们的配合下,才能粉碎日军从大后方突袭中国的阴谋,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胜利夯实基础。

图|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许多受压迫的国家和民族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或支援、或求援。被压迫者的团结让日本帝国主义产生了危机,为了切断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密切合作,日军迫切地轰炸滇越铁路,其他国家不能再向中国和越南运送物资。

后来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惨败,英国军队的战斗力大不如前,他们想借中国的力量支援远东殖民地,于是中英两国在1941年建立了军事同盟。

日本紧随其后在缅甸发动战争,中国为援助英缅军抗击侵略者,组织远征军从滇西入缅作战,这也是中国军队首次出境作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向缅甸行进,敌军的炮火猖獗,英国军队早在远征军到来之前,就已军心涣散、一蹶不振。中国军队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让日军受到重创,但还是不足以将其赶出缅甸。

中国远征军的首次出境战役不幸落败,只能随英军撤退,一部分撤到印度养精蓄锐,一部分退回滇西守护国门。

缅甸一战的失利,让日军的进犯更加猖狂,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继被侵占,整个亚洲硝烟弥漫,笼罩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阴霾之下。

图|滇缅战役实况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日本将矛头直指滇缅公路,这是中国除滇越铁路以外,向其他国家寻求援助、联合抗敌仅剩的国际通道。

1942年4月29日,日军趁着中国远征军无力还击,派出3000精兵滇西进发,部队配备了10辆先进的装甲车和100辆军用汽车。

仅一个星期,日军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入畹町,驻守中国边境的六十六军中,有两个师还未见到装甲车的影子便丢盔弃甲、四处窜逃。

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夺得畹町后,又顺势攻占龙陵,一路上畅通无阻直通怒江西岸,每一步都踏着中国军民的血肉。

如果让他们顺利渡过怒江西岸,滇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沦陷,昆明和重庆也会受到威胁。为了阻止日军侵占滇西的计划,守护惠通桥的将士们只能铤而走险。

5月5日上午8点左右,正在准备渡过怒江占领云南的日本军队突然听到“轰”的一声传来,惠通桥瞬间在他们面前被炸得粉碎,冒着黑烟的炮火像恶魔的爪牙一般向他们示威。

横渡怒江的唯一通道被毁,日军便想着借助外力过河,他们将大量的橡皮艇放入江中,准备趁中国守军松懈时偷渡到对岸。

图|怒江实景

宋希濂统领第11军团在昆明驻地防守,他知道炸毁惠通桥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阻止不了日本侵略滇西、称霸亚洲的野心。

于是在日军准备划着橡皮艇渡江的当天,宋希濂立即率领前锋71军36师到达到怒江沿岸精心部署,防的就是他们这一招。

江中的橡皮艇众多,日军挤在上面如浮萍般摇摇晃晃,战斗力大不如前。宋希濂找准时机一声令下,枪炮如暴风骤雨般砸向江面,橡皮艇中的日军毫无还手之力。

一股脑强行渡江失败后,日军立马转变策略,令部队分批乘坐橡皮艇渡江,用以分散我军注意力。敌人狡猾奸诈,即使宋希濂率领36师拼力镇守怒江,还是有几百名日军钻空子偷渡到了对岸。

中日两军隔着怒江形成临军对垒的僵持局面,正当战况胶着之时,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陈纳德将军,率领“飞虎队”前来怒江战场支援。

“飞虎队”的轰炸机和炮弹,给了本就疲于渡江的日军重重一击。在美国志愿军和36师将士们的配合下,才将敌寇强行渡江、占领滇西领土的计划终止,日军决定从其他地方寻找攻占滇西的突破口。

图|滇西抗战

二、滇西反攻,任重道远

日军入侵滇西,引起了蒋介石和龙云的高度重视,仔细斟酌后他们以省政府的名义,召集各省人民和各级政府团结一心、共同抗战。在必要时刻,沦陷区政府可以自行组织民众自卫队,协助在前线作战的远征军战士。

军民务必同心协力,一致合作,在此期间,凡在保山部队、地方团队及民众,一律听从宋总司令希濂指挥,精诚团结,以收军民一致合作之效,切勿各行其是,步调分歧。”这是龙云在鼓励大家组织滇西游击战时,给驻扎在保山的滇军旅长龙奎垣下达的指令。

中国远征军作战条件艰苦,百姓们在政府的组织下,陆续往前线输送弹药和粮草,接应伤员。群众手中没有枪支和手榴弹,就用村庄里随处可见的木棒、石头、镰刀做武器,他们与前线士兵共进退,坚决不向侵略者低头。

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驱除日寇,恢复失土!”这是滇西抗战时期,龙云派出的云贵监察使,用来鼓励大家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标语。

在那段动荡的滇西岁月里,短短几句话就能激发群众抗日的无穷力量,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

腾冲、龙陵、潞西、梁河、盈江、瑞丽、陇川等沦陷或即将沦陷地区的人民,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下组织了一批滇西抗日游击队,与冲在前线的战士们一同厮杀。

图|滇西抗战遗址

当时敌寇将要率军从曲石向瓦甸进军,当他们经过宝华乡归化寺的时候,预先埋伏在这一带的中国护路营将士一拥而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瓦甸区长孙成孝不畏艰险,始终冲在人民群众的最前面,在奋力击杀数个日本官兵后,不幸中弹牺牲。而日军中队长及他的40余名部下,也被埋伏在瓦甸的护路营军队歼灭。

入侵瓦甸的计划被护路营将士们打乱,另一批日军又与我军在腾冲橄榄坝、黄草坝激战12天,双方伤亡惨重。

1942年6月3日,日军集结了1000多名士兵来到未曾攻下的怒江西岸,想要再次强渡怒江攻进保山。

300多名日本官兵乘着橡皮艇来到对岸,宋希濂司令在得到日寇想要故伎重施的军报后,立马带军前往怒江支援。

在群众组织的抗日游击队的协助下,强行渡江的日寇全部被剿灭,中国军队又一次守住了怒江。

图|士兵乘坐橡皮艇渡过怒江

日寇侵略滇西之心屡战不死,他们索性不再纠结怒江,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腾冲。腾冲县令畏惧敌军的暴行,提前带着家当跑路,丢下了一城的父老乡亲。

63岁的爱国士绅张问德临危受命,在紧要关头出任腾冲抗战县长,他临时将县政府迁往腾冲乡村游击区界头,以便给作战人员提供后勤服务,实时跟进抗战进程。

日军驻扎在腾龙地区的行政班本部长——田岛,为了让张问德快速归降,多次对他威逼利诱,甚至派人将诱降书亲自送到县政府,邀请张问德前去日军驻地“长日聚谈”,以协商“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并附加“不许有一语涉及双方军事问题”。

如此明目张胆地拉拢让张问德气愤不已,日军竟然想将那些枉死的群众、牺牲的战士一带而过。他在回复函中坚决表达了自己势必与人民同仇敌忾的立场,并在结尾沉痛写道:“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

这封《答田岛书》字字真情,将中国人民刚强不屈、不惧牺牲的民族气节彰显得淋漓尽致。日军的枪炮可以打倒中国军人的身躯,却永远打不垮中华民族的脊梁。遗憾的是,张问德虽然没有屈服,腾冲还是没有逃过被日军占领的结果。

图|行进中的日军

一年以来,滇西近83000平方公里的地区都被日军侵占,西到怒江、南至畹町、北达贡山的地界都驻扎着日军官兵,中国远征军和游击队员伤亡惨重。

日军第56师团将腾北、腾冲、龙陵、松山、芒市和新浓设为6个重点守备区,主力军队和师团部都驻扎在芒市,1.5-2万的精壮兵力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这场预谋已久的侵略给滇西人民造成了深重苦难,在敌人重重包围、步步为营的“蚕食”计划下,中国远征军决定齐心合力反攻日寇。

扭转抗日局势、保卫国土的滇西决战终于拉开帷幕,其战况之惨烈、之艰辛。

三、绝地反击,抗战胜利

1944年5月11日,国民政府决定从日军难以攻陷的怒江作为反击起点,数万名远征军在宋希濂、卫立煌的率领下强渡怒江,这场蓄积已久的反攻战让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江面上笼罩的薄雾为他们打着掩护,日军在对岸根本看不清江面上的具体行动,趁着敌人反应迟钝,渡江的战士们拿起枪炮不断向对岸扫射,美国志愿军的航空部队也在上空轮番轰炸日军的作战基地。

图|日军在松山的工事截面

在中国远征军和同盟军的默契配合下,4万名士兵渡江成功。在此地驻扎已久的日本军队战斗力极强,为了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村寨、堡垒、山头,远征军冒着敌人的枪炮誓死向前冲。

光是收复腾冲县一个地方,中国远征军就用了整整51天,在经历了四十多场激烈搏杀后,我军才用多于日军两倍的伤亡代价,夺回失去的小部分领土,滇西战役的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腾冲之战的胜利让滇西人民和其他同盟军的士兵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在接下来的松山战役中,却让中国军队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

松山是我军在滇西反攻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与怒江惠通桥紧密相接。

正所谓“前临深谷,背连大坡”,松山的左右两面也有重峦叠嶂,整体看上去像是一个桥头堡垒,在怒江一带显得尤为突出。

日军占领着进可攻、退可守的松山,相当于控制住了滇缅公路。交通运输处处受限制不说,邻近松山一带的腾冲、龙陵等地也面临着随时被侵占的危险,这一战直接决定了滇西反攻成功与否。

图|松山实景

6月4日,做好准备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地向松山进发,他们经过险峻、狭窄的怒江峡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日军的动静。

松山地形险恶,周围的崖壁十分陡峭,极大限制了我军的战斗力。如果只让少部分将士通过峡谷作战,则无法对驻守松山的日军造成实质性伤害。但派大部队整装出动,又难以自如地在峡谷地带活动,到头来还是损兵折将,平白让日军占了便宜。

中国军队开始尝试着从各个方向突破,但这里有大量的日本哨兵守在山头,居高临下的位置正好便于观察远征军的一举一动。我军稍有动作就会受到四面八方的炮弹袭击,接连几次作战下来远征军的伤亡人数就已经破千。

潮湿的天气和枪炮的热流同时汇聚在松山战区,每个中国军人都在忍受伤口溃烂的疼痛、汗流浃背的燥热。

我军本就处于不利地位,到了六月中旬又连续遭遇十几天的降雨,导致山洪暴发、山道损坏严重。日军拥有强大的军事设备和地道体系,在松山修筑了数座碉堡防御攻击,降雨对敌军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图|松山一带的艰苦作战环境

反观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们,只能在泥泞的道路上苦苦支撑,由于降雨导致怒江水面暴涨,粮草和弹药根本无法送到作战区内。

部队经过之处皆是林荫蔽日,大道被敌人封锁,只能一遍遍地从山丘小道上迂回行进,主力军要想顺利到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即使滇西军民团结一心、人数众多,也无法在这天不时、地不利的困境中占得上风。

日寇将所有的重武器都朝着远征军所在的方位射击,一时间竟有地动山摇之势。狭窄的峡谷通道、湿滑的山体坡道都在限制着我军的战斗力,松山脚下霎时遍地尸骸,连日的降雨也冲刷不掉浓重的血腥味。

一连几次对战让我军落入棘地荆天之境,以至伤亡惨重、血染山河。宋希濂司令在这么猛烈的战争中意识到,如果不能攻破松山,这场厮杀将无休无止地持续下去。

稍加修整后,我军调整作战策略继续向敌军进攻,中国远征军迎着敌人的刚枪炮弹冲锋陷阵。一批士兵倒下后,很快就会有另一批士兵站起来。

图|娃娃兵

松山之战打到最后面,我军伤亡人员已经数以千计,国民政府只能从当地百姓中征集士兵。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已经在跟随远征军作战时牺牲了不少,寻遍滇西,竟然只能召集到7000个娃娃兵。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代表着初生的朝阳、中国的希望,他们当中最小的孩子只有9岁,最大的也不过15岁,谢狗娃、陈三树和徐发财算是众多参军的娃娃兵中,年纪稍大一点的。

如果没有经历这场战争,他们当中有些人也许早早就上了学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许会到县城的某间铺子里当学徒,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又也许为了家庭生计留在村子里放牛耕田,拥有普通的人生……

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这些美好的未来只能出现在幻想中,少年们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了滇西。

当时美国的战地记者罗斯曾经采访过松山战役的指挥官,不解的质问道:“为什么要让这些孩子上战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图|娃娃兵

指挥官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在几声叹息过后无可奈何的回答他:“仗打到了这个份儿上,他们如果不上战场,国家就没有未来了!

整个滇西硝烟弥漫,随处可见冒烟的弹壳、血迹未干的尸体,这些娃娃兵又何尝不知道,下一秒倒下的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7000多个半大的孩子,扛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枪炮与日军厮杀,他们既不言败,也不言退。在日本人看来,这些少不更事的黄口小儿,稍加恐吓就会举手投降,但没想到他们的胆色却不输任何一名成年军人。

年仅九岁的张全胜在作战时不幸被日军俘虏,他的脚下横着战友的尸骸,面前摆着鲜血淋漓的刑具,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

凶残的日本官兵把刺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凶神恶煞的恐吓道:“你想怎么死?

只见张全胜横眉怒目,朝着一屋子的日本官兵歇斯底里地呵斥:“我已经死了,但我宁死不降!”这个娃娃兵被俘后誓死不屈,最终惨死在日寇的刀下。

图|松山战役中的娃娃兵纪念碑

松山战役持续了整整95天,两军交战数十次,七分之一的娃娃兵随中国远征军战死沙场。作战前一天还在喝粥的谢狗娃、陈三树和徐发财三人,均在这场战争中壮烈牺牲。

年轻生命的消逝,最终换来了胜利的曙光,9月7日,中国远征军以伤亡7763人的惨痛代价赢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参战日军无一人生还。

至此滇缅公路重新恢复运行,远征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军需补充,众将士一鼓作气收复了所有的滇西失地。这场耗时一年半的滇西反攻战役被誉为:“创全歼抗敌之典范,开收复国土之先河。

结语

为了纪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惨死于日军刺刀下的1000多名娃娃兵,云南省德宏州人民政府在芒市建造了“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谨以此碑向无数为和平而战的革命先辈致敬。

回望历史,仍然能感受到怒江畔浓重的血腥味和炮火气,它们随着这部饱含着人民血泪的抗战史涌入鼻腔,生生世世难忘记,步步走来皆思量……

图|正在训练的娃娃兵

参考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中国抗日战争史》

《大西南的抗日救亡运动》

《远征印缅抗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龙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