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
独立以来,新加坡迅速摆脱困境,在经济方面成为“亚洲四小龙”,在教育方面多年来一直称霸亚洲教育排名第一。其不同寻常的经验在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可以正确面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学校教育来培养新加坡精神。通过学校的道德教育,把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塑造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注意个人修养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
1. 新加坡儒学价值观教育的历史缘由
儒学文化在世界的发展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面对失业、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各种生存挑战,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来解决基本问题。在工业化政策下,经济很快实现了初步腾飞。同时,进行了城市改造、提供民用公共住房和基本交通设施,初步满足了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到上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已成为“新兴工业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位居亚洲第二,仅次于日本,进入了小康社会。
但由于建国初期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例如犯罪、不礼貌、孝顺缺失等等。这种种现象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担忧,于是出现了集体道德的危机意识。国家采取措施,统一民众思想迫在眉睫。
2. 确立儒学价值观为立国的精神之本
儒学思想:仁
当时的政府领导人认识到,新加坡人需要一个独特的政治路线和适合他们国情的文化基础。新加坡人需要拥有完善的道德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培养下一代,推动未来的国家发展。
于是,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儒家价值观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在经济上,儒家价值观强调和谐、责任、信任、尊重和秩序,可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政治上,儒家价值观强调人才的选择、社会的重要性、对责任的忠诚和共同的利益,这有助于在一个重视自由和竞争的社会中加强凝聚力。因此,儒学价值观的自律、坚韧、诚实、节俭、勤奋、自强和集体精神等就成为了价值观的基础和新加坡的立国之本。
3. 积极推进儒学教育
孔子教学图
于是,新加坡教育部邀请到了中国以及世界上众多的儒学“大儒”组成了新加坡“儒家伦理委员会”,由吴德耀教授担任主任,杜维明、俞英石担任顾问。1983年1月,成立了《儒学教程》编撰小组,由刘辉霞任组长,负责编写中英儒学伦理教材。1984年,学校开设了宗教和儒家伦理的综合课程。教育部完成的儒家课程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儒家伦理教育教科书”。
1983年,《儒学伦理学》开始作为一门道德课程,并在新加坡学校正式开设,主要面向中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
2000年至今,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教育建设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编撰出了以儒学价值观为核心价值的新的教材《公民与道德》,其中包含了儒学价值观的爱国、正直、责任感、自律、廉洁等观念。
4. 新加坡儒学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乔治认为,新加坡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新加坡以儒学价值观为教育根本的理念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乔治建议,① 首先应该把儒学价值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
新加坡成功的把儒家价值观融入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由于两种途径:一是坚持儒家伦理课程的建立和系统地解释儒家伦理的知识;其次,在整个学校的教育及工作环节,开展儒家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把道德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当一个学生被给予分数时,道德课程的分数应该包括在入学考试的总分中。同时,道德教育应该进入社会各行各界。这启示我们,儒学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和教学。
② 通过教育及法律制度确立儒学核心价值观
只有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才能保障儒学价值观观念的承载和传递,从而使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可持续性的行为。
③ 营造儒学价值观教育的社区环境,让社区成为儒学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
学校可以和社区进行合作多多开展以儒学价值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活动。例如:学雷锋活动、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播放诚信教育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