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纪晓平《标幽赋》浅谈


专家简介

纪晓平,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针灸界泰斗、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首位硕士,毕业后随程莘农院士学习及工作达三十余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981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工作,从事针灸临床教学40余年,曾应邀赴日本、德国、俄罗斯、新加坡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治愈国内外大量常见病及疑难病人。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治疗学》等,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

擅长使用“局部多针刺法”,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颈椎病、头痛、腰腿痛、失眠,以及带状疱疹、面瘫、抑郁症、子宫肌瘤、鼻炎、青光眼、慢性结膜炎、疲劳综合症及各种疑难杂症。

《标幽赋》浅谈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院 纪晓平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家窦杰(字汉卿,公元1196~1280年)的著作。窦氏精于针并擅长外科,所著《针经指南书,内藏本赋。全赋1600余字,发挥了《针经》的奥义,注入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切身体会,对今日针灸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颇具指导意义。赋名“标幽”者,即把针灸中深奥、隐蔽而微妙的道理,用歌赋的形式加以表明,使后学易于记诵和体会。兹就其内容浅谈如下:


一、阐明针灸治病与道理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针灸治疗范围极为广泛。内、外、妇、儿、五官科的多种急慢性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救治急性病症,有取效迅速,使用方便的特点。故赋之开始便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针。”本赋将针灸治病道理概括为三点。

(一)调整阴阳:“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说明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可调整虚实寒热,使人体阴阳趋于平衡。

(二)扶正祛邪:“观夫九针之法……。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针灸可增强人体正气,祛除邪气,从而治疗疾病。

(三)通调经气:“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针体有长有短,如江河流水长短不同一样。水之不通,可决之流于湖海,若人体气血郁滞不畅,可用针刺疏通宣导。


二、重视理论联系临床

(一)阴阳五行为基:窦氏认为阴阳五行是指导针灸临床的基本理论。“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火(《类经附翼》作火)是根基。”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血乃阴阳之男女。“定脚处”即所取之穴;“下手处”指针刺操作。强调在辨证取穴和施术中,都要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窦氏还注意到人体阴面与阳面穴位分布的规律性。“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阳面的穴位多在筋骨之旁的凹陷处,如阳池、足三里、阳陵泉;阴面的穴位多在动脉应乎之处,如太渊、太溪、急脉等。

(二)脏腑经络统一整体、密切相连:脏腑病证可通过经络进行诊断和治疗。“既论脏腑虚实,须向径寻。”窦氏认为欲取快而好的疗效,取本径和表里二径最重要。“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木径。”此外,经络走向、气血多少都与治疗有关。医者必须熟知经络走向及与血多少的基本理论。

(三)标本根结相顾:窦氏运用标本根结理论指导临床。“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刺而无不痊。”据《灵枢·根结》篇,手、足三阳,足三阴经根部皆在四肢远端,故称“四根”。结即终结,足六经均终结于头、胸、腹三部,故云“三结”。一般根部穴位都善治头、胸、腹三结部的病症。如用至阴治头痛,足窍阴治暴聋,隐白治腹胀等。故取根部穴位更为重要。

标本与根结基本一致,但同中有异。标犹树之梢杪,本犹木之根于。据《灵枢·卫气》篇,十二径皆有标本,本部均在肘膝以下,本与根之不同是,根皆为四肢远端之井六。本除足少阳、足阳明为井穴外,余多在腕、踝、肘关节附近。可以说根之上有本。六阳经之标均在头面部,六阴经之标主要在背俞,如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标与结之不同点是:结除在头面外还布于胸、腹,而标除在头面外主要在背俞。可以说结之外有标。临床中,本部穴善治标部病症。如手太阳之本养老善治标部病目视不明,足少阴之本复溜可治标部的腰脊引痴。此外,还可标本同用。如用脾之本三阴交配脾之标脾俞,心之本神门配心之标心俞,治疗相应脏腑痛,效果极佳。临床中,用标本根结理论指导治疗,多可获良效。

(四)辨证审因论治:“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理是病机,原是病因。即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又“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寒温。”指出脏腑辨证与经络证的重要性。窭氏对奇经八脉辨证进行了归纳,颇有临床实用意义。“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阳跷、阳维、督脉、带脉行于表属阳,故主治体表、肩背腰腿的病症!阴跷、阴维、任脉、冲脉分布于胸腹胁肋之里属阴、故能治疗心胸、脘腹、胁肋部的疾患。


三、倡用特定穴

(一)调经脉首选交经八穴:“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奇经八脉有统领、调节十二正经气血的作用,散称“纪纲”。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交会的要地,其治症相当广泛。灵龟八法专门运用此八穴,调治周身多种病症。

(二)经络病当求原别交会:“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原”是原穴;“别”是络穴,“交”是两经相交或数经相交的穴,如阳交、阴交、三阴交之类;“会”是《难经》所倡导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会穴。这些穴都是经气贯注、聚会之所对经络阻滞的疾患有良好疗效。又“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不通则痛,解除疼痛是针灸疏通经络的特长,经络相交相贯之腧穴,据文献统计共有九十五穴,审证选用,能发挥镇痛佳效。

(三)脏腑病宜取门海俞募:“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门如期门、章门、云门、神门;海如气海、血海、少海、小海;俞指背俞穴;募是募穴。均为治疗脏腑病的佳效穴位。

(四)推崇按时取穴:“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即灵龟八法;五门即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十天干合为土、金、水、木、火五行。主客即前述交经八穴的特定配伍,即取公孙为主、内关为客之类。“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肘膝以下井、荥、俞、经、合,阳经注腑三十六穴,阴经注脏三十穴,共六十六穴。逐日按时取之;“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十二经流注始于肺(寅时),终于肝(丑时),十二经应于十二时辰,某时辰当取某经原穴有特定规律。如寅时(晨3~5时)当取肺经原穴太渊,卯时(5~7时)当取大肠经原穴合谷,余类推。


四、重视得气与候气

本赋对针刺得气做了形象的描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得气之时如鱼吞钩,针下沉紧而涩,气未至如进幽堂,针下轻滑。只有得气才能获效,得气迅速,取效亦速,若气迟不至則效差。即“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未至者,可据病证虚实候气。“未至也,据嘘实而候气。”虚证可用循扪弹怒法催气,或用留针法候气。“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实证可用爪下伸提法催气。


五、精究“妙刺”针法

(一)进针:窦氏进针的特点是:神气相随:术前应使病人安静,解除精神紫张再行针刺。即“使本神朝而后入”。刺入后宜观察病人神态再用手法行气。即“使本神定而气随”。进针宜缓:进针时以左手大指爪切于穴上,右手轻刺缓进则不痛。“左手重而多按,欲会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二)补泻:(1)综合补泻:是用手法、留针、呼吸、取穴共同完成的补泻。补法是循经络扪按,弹弩针柄使之震颤,配合留针,吸气出针,取子母补泻的母穴等法。即“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泻法是在得气后进行提插,配合快速出针,呼气出针,取子穴等法。即“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2)凉热补泻:热补法:“是将刺入的针分几个阶段由浅入深的推向内进”,每推进一次都像搓线一样将针捻转几次,到达一定深度得气后,再用慢提紧按手法上下提插几次”。亦可配合左旋(拇指向前)搓进,至针下热为度。即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嫒。”凉泻法:是将针刺入,得气后,将针微提起,稍作停歇,再用紧提慢按手法提插几次,亦可配合右旋(拇指向后)搓提,至针下凉而奏效。即“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注:本文摘自《中国针灸》1987年第5期。作者:纪晓平。由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专栏系统介绍古今针刺手法和相关技术操作,计130种480个法式,500多个文章及视频内容。

私信回复:针刺手法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酙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

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复加深理解。

88位针灸名家,365则针灸医案。

私信回复:针灸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