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刺”破传承困境“绣”出美好生活——探寻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刺绣传承发展之路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东连巴山,北接秦岭,有着丰富的地理民俗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乡土人情。先民们在勤劳、朴实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遗留了麻柳刺绣。其绣工针线绵密,构思巧妙独到,线条粗犷又不失细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因素,麻柳刺绣曾一度没落。近年来,随着麻柳刺绣的不断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么,朝天区是如何破解传承难题的呢?日前,记者前往麻柳乡一探究竟。

难以延续 刺绣传承遇困境

“端起荷包绣一针,一绣天上五色云,寅时下雨卯时晴……”刚走进麻柳乡刺绣广场,就听到麻柳刺绣传习所里传来优美动听的《十绣荷包》山歌。寻声而去,记者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正和几名绣女一起绣荷包。理线、穿针、落针……绣女们手腕翻转,丝线在她们手中若行云流水。

“麻柳刺绣是麻柳姑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张菊花说,麻柳刺绣与其它刺绣最大的区别在于图案花样众多,所绣图案或爱情幸福,或吉祥如意,或勤劳勇敢,或耕种打猎,或娱乐舞蹈,或花鸟虫鱼,包含有大量民族传统的吉祥寓意。

也正因如此,麻柳刺绣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不仅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定情信物和嫁妆。女孩要是相中哪家男孩了,就会送他扎花鞋垫作为“信物”;男方家有多少人,女孩在出阁前就得绣多少双鞋垫、多少双鞋,叫“绣嫁妆”。

千百年来,麻柳刺绣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传统技艺逐渐走向衰落。1984年,麻柳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1300多人。而现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能刺绣者也仅有500人左右。

保护,迫在眉睫。2008年6月,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麻柳刺绣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5月,麻柳刺绣被列为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匠心坚守 传统技艺薪火传

漫步麻柳刺绣传习所,里面摆放着许多刺绣作品,绵密的线条配以鲜明的色彩,栩栩如生。“麻柳刺绣各类装饰设样千变万化,色彩对比强烈,乡土气息浓厚。”张菊花介绍,绣法主要以绣花、挑绣为主,共有架花、扎花、游花等8种绣法组成,因而产生既绚丽又纯朴的艺术效果。

令人惊奇的是,姑娘巧手刺绣时,飞针走线不用底稿,花样图案在心中,全凭数丝线便能够绣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在张菊花的记忆里,她的祖辈们,白天到地里出工,晚上回到家才能忙里偷得一时闲,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开始刺绣。正是这样一针一线,精巧的刺绣技艺才得以薪火相传。

如今,麻柳刺绣虽然不是每一个麻柳姑娘都会,但还是有很多像张菊花一样匠心传承的绣女:今年40多岁的王贵英十分喜爱刺绣,不管是在外地务工,还是回到家里,只要有空,她就拿起针线绣,如今已是市级传承人;绣了40多年的王子秀,即便眼睛近视,依然爱好,常常和绣女们一起交流探讨……目前,麻柳刺绣有区级以上传承人12人。

为了将麻柳刺绣传承下去,张菊花还和绣女们不断探究和创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刺绣技艺。“艺术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希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从张菊花恬静的面容和温软的话语里,分明感受到这位农村妇女身上有一种植根于骨血的坚守。

传艺育人 培养刺绣接班人

“我再三给大家强调啊,下针要稳,针脚要匀,一口吃不了胖子,一针也绣不成作品……”不久前,在朝天职业中学的刺绣课堂上,张菊花一手拿着示范的刺绣材料,一边给同学强调刺绣要领。

台下的学生认真地听着讲,并按照老师的示范来操作。有时候张菊花会带上自己的刺绣成品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讲解,扎实的刺绣功底迎来学生的赞美。一堂45分钟的课常常让同学们意犹未尽。下课前,张菊花还不忘叮嘱学生课后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

早在2003年,朝天区便将麻柳刺绣纳入当地学校课程,教授麻柳刺绣基本技法,传授麻柳刺绣文化。“我们采取让传承人走进课堂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等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麻柳刺绣搭建双师平台,让传承真正落到实地。”朝天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样的师徒制方式,让麻柳刺绣技艺在学生间开花结果。

除了走进课堂,朝天区还通过农民夜校、特色技能班等组织当地妇女学习麻柳刺绣。2012年,黄维林从外地嫁到麻柳乡,看到麻柳刺绣后十分喜欢。为此,她就通过特色技能班学习,并在张菊花的带领下,加入到学习麻柳刺绣的队伍。心灵手巧的黄维林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从帮老师穿针引线到单独完成绣品的转变。

传艺育人,是传承发展麻柳刺绣的重要途径。让人欣慰的是,绣女们匠心传承的决心和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人。“我女儿特别喜欢刺绣。”在张菊花的影响下,她21岁的大女儿如今也是刺绣能手。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麻柳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定会世世代代传承、延续下去,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文创+刺绣” 走出发展新路径

仲夏时节,正是曾家山的旅游旺季。“太好看了,我要买一个。”“老板,可以教我怎么绣不?”……在曾家镇汉王老街麻柳刺绣馆里,衣服、钱包、笔记本等精美的麻柳刺绣文创产品吸引了过往游客,大家纷纷选购,或是欣赏。很多来自外地的游客,更是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今后联系。

麻柳刺绣一直有名,且受人欢迎。张菊花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家专门做新加坡出口生意的工厂听说麻柳刺绣后,翻山越岭跑到山里来找她们绣出口产品,也有人专门找她绣挂画等收藏品,“一幅要卖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呢。”但是,由于产品价格高昂、单一等因素,难以让大众都能接受。

如何破解这一尴尬局面?近年来,在朝天区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张菊花和当地其他传承人,开始了麻柳刺绣的文创之旅。绣娘们用布做成杯垫,在上面绣上花朵;买来白色的麻布钱包,绣上青花;狮子滚绣球、老鼠嫁女等民间图案,经过抽象简化、夸张变形,成为桌布上极富艺术美感,又可慢慢品味的装饰……其产品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独特、时尚、精美的文创产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刺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朝天区不断延长麻柳刺绣产业链,扩大销售渠道,在曾家山汉王老街、皇泽寺、明月峡等景区设立麻柳刺绣销售点;同时,成立虞美人麻柳刺绣协会,采用“公司+专合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会员400余人,遍及5 个村(社区)及周边乡镇、村社。

刘旭 西南商报源点新闻记者 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