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要跟外国人学茶?不是瞧不起国茶,是瞧不起自己

我发现在中国搞茶叶,是件闹心的事,心累,因为很多国人瞅着咱们自己的茶,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都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在这些人眼里,茶叶也是别人的好,就愿意和别人比来比去,比到最后,得出个结论:咱们中国茶不行!

你得和日本茶比传承:看人家日本,咱们老祖宗发明的点茶法,被人家学去,一千年过去了,咱们都弄丢了不说,没成想人家给发扬光大了,以抹茶为代表的日本茶在全世界都是香饽饽,看着这茶就高级,价格高高的,比咱们中国茶可吃香多了。


你得和英国茶比销量:看人家英国,7万家中国茶企啊,一年的销售额还比不上人家立顿一家,看人家那营销,那渠道做的,咱们中国是茶叶的祖宗,基本盘都丢了,还谈什么复兴?


立顿黄牌

你得和非洲和锡兰茶比出口:看人家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妥妥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们这俩国穷得就剩下人了,弹丸之地,但每年茶叶出口量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怎么就能出口这么多茶,中国这批搞茶的都是干什么吃的?连出口前三都费劲,还茶叶大国呢?


肯尼亚茶农

你得跟印度茶比规模化生产:看人家印度,只用了30多年的功夫,就把咱们中国茶的出口干挺了,人家机械化大生产的时候,咱们还都是小作坊,连个揉捻都还得用脚,落后成这样,能不玩蛋吗?而且现在每年还得花钱进口人家印度2亿多的茶叶,丢不丢人。


杰克逊式揉捻机,1880年造


马歇尔萎凋机

甚至还得和自己人比文化:看人家台湾,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全靠人家保留了下来,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台湾,也亏着人家帮着,才把普洱、铁观音还有其他乌龙茶复兴起来,得跟人家好好学学。


台湾茶艺师在合肥传茶艺

最后,你得跟上面几个地方比农残:看看人家这茶园是怎么管理的?都是“雨林联盟”认证的可持续茶园,那叫一个安全,再瞅瞅咱们,“98%的茶叶都有农残!”,这超标多厉害,不洗茶都不敢喝,为啥出口量上不去,你农残高啊,达不到人家欧美的要求,也就霍霍咱们自己人吧。

亏着德国、法国、美国这些国家不怎么产茶,要不然,都得学。

比来比去,就一句话:中国茶,不行。

那是中国茶错了,还是中国做茶的人错了?

其实都不是,中国的茶叶问题不大,而且近年来总体发展形势相当不错。


这几年对中国茶叶的质疑,大多都经不起推敲,归根结底,就是这帮人不自信,不是对茶不自信,而是对中国不自信 。

那些年,国外的月亮,就是圆

人都是慕强的,只要认为对方比自己强,觉得自己不行,就会不自觉地崇拜他们,模仿学习他们。

著名的灵长目动物学家罗伯特·耶克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做了一个特制的喂食机,然后把一群黑猩猩中地位较低的一只,就叫永强吧,给单拎了出来,手把手教会了永强如何从喂食机里取出香蕉,当然操作过程有点复杂,别的猩猩不会,然后把永强和机器都放回猩猩群中。

在永强操作喂食机的时候,其他的猩猩就当没看见,但是一旦香蕉出来了,它们一拥而上,抢走了永强的香蕉。


永强:你弱小,别人轻视你,欺负你

随后研究人员把猩猩王——王大拿给教会了,结果当王大拿操作喂食机的时候,其他的猩猩呼啦一下全围了过来,目不转睛地瞅,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王大拿把香蕉弄出来之后,众猩猩更是惊叹不已,随后纷纷开始模仿王大拿的做法,想要弄香蕉吃。


王大拿:你强大,别猴崇拜你,模仿你

这就是实力!你实力强,别人崇拜你,觉得你干什么都是对的,自然有人模仿你;你实力弱,即使这件事你做对了,别人也会把你当个屁放了。

所以过去中国落后的时候,“国外的月亮就是圆”确实是大多数国人的朴素想法,没啥丢人的,知耻才能后勇,但如今咱们已经迎头赶上,很多人依然妄自菲薄,还是觉得咱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他们是傻还是坏?

这些年,国外的茶,就好吗?

咱们再回头说说这个日本的点茶法,是咱们的东西不假,但因为冲泡相当的麻烦,不符合历史潮流,明朝之后就被淘汰了,之所以现在被很多国人追捧,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是日本,发达国家里的老二,国力强,影响力大,很多人喜欢、向往,精日的人多了去了。


点一杯茶,最起码得10分钟,大家以为日本人平时也这么喝茶吗?

你换成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试试?还推崇吗?

我估计这帮势利眼又会这么说了:被中国淘汰了700多年的原始冲泡方法,如今在索马里等东非国家依然能看得到。非洲落后不是没有原因的,自然条件太好,热带气候温度又高,养成了他们不思进取,随遇而安的民族性格,是扶不起来的懒人,咱们去那帮他们搞基建,纯属浪费钱。


英国茶也和日本茶一样。一提起英国茶,很多人就开始脑补了:一群衣着华美的贵妇人围在茶桌周围聊天,茶桌上放着三层的银托盘,托盘里放着酥油点心、水果、马卡龙和纸杯奶油蛋糕,一人端着一个描金的骨瓷茶杯,兰花指一翘,大吉岭的红茶汤往樱桃小嘴里一送,闭着眼回味个5秒钟……贵族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听说现在很多培训机构为了赚钱,专门培训国人怎么喝英国下午茶,教一些英国喝茶礼仪什么的。


图文无关

要论喝茶摆谱,讲排场,还用跟英国人学吗?1000年前宋朝的时候咱们老祖宗就会呀!不信看下图。


《文会图》局部,北宋赵佶(徽宗 )等作

大家数数,画中伺候喝茶的仆人有几个?在过去士大夫喝茶,根本不亲自动手,全程有人伺候。



大方案上一流水的山珍海味,你就可劲儿造吧。

要往深了讲究,那中国茶道的学问可大了去了,为什么不学咱们自己,要学人家?

还不是因为人家英国以前国力强,日不落帝国余晖仍在吗?有些人崇拜人家,也想当贵族。

那不叫贵族,叫跪族,真是跪得时间一长,就再也起不来了。

不过,英国茶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袋泡茶为,“7万家中国茶企干不过立顿一家”的论调,从08年一直说到现在,被无数野路子自媒体拿来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就为了恶心恶心你,让国人再焦虑焦虑。

其实立顿的袋泡茶和中国茶,虽然都是茶叶,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就跟雀巢速溶和星巴克似的,其定位、消费群体和使用场合完全不一样,我就说一件事:中国的几万个茶企(做袋泡茶的除外),不管大小,哪个被立顿给干死了?立顿抢个生意都困难!大多数喝中国茶的,要他们喝立顿,都觉得low,下不去嘴。

但是这帮软骨头就是视而不见,非说中国茶企不行,逼着你跟人家英国人学。

亏着美国没有茶,否则喝美国人的茶,那都得沐浴更衣,插花焚香,双手合十,再划个十字,大喊一声:我要品茶了,然后才能下嘴喝茶。

我之前还专门写了一篇驳斥这种论调的的文章:立顿打败中国7万茶企?如今的它举步维艰,中国茶却蒸蒸日上,还挺火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些人觉得英国嘛,那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了,干什么都是棒棒的,举手投足都是大国风范,帝国智慧,犯错?不存在的。大家还真别不信,今年春天英国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闹得不可开交,要封城?还没那魄力,举出了民主自由的大旗硬挺着,眼瞅着实在不行了,赶紧封了,啪啪打嘴不说,效果还不好,没控制住,医疗系统更是没信心,于是祭出“群体免疫”的大招,什么叫“群体免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嘛,怪不得被很多人笑道:这下总算知道达尔文同志为什么被印在英国的10元纸钞上了。


达尔文:躺着也中枪,死了也背锅

万万没想到,一帮国内的学者和媒体(如CX网)为英国疯狂洗地,明里暗里都说这招高明。这脸还不嫌疼吗?英国这不又开始封城了?

所以今年这次新冠,真是扒下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内裤,更是照出了公知们的丑恶嘴脸,这才让很多国人再次“睁眼看世界”:哦~原来这些发达国家都这德行。

台湾茶也是如此。台湾发展得早,亚洲四小龙腾飞的时候,咱们还在为口粮发愁。生产力发展,生活才能富足,普通老百姓才能喝到便宜茶,以茶道、茶艺、茶礼为主的茶文化才能有市场,所以改革开放后国门一开,双方在茶叶尤其是茶文化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普及率)是明摆着的,所以很多人说中国茶文化在台湾。


可问题是,这只是个先发后发的问题,非要这么说,那现如今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岩茶、潮汕的功夫茶等等都是台湾人给复兴的吗?其实从来都没有断绝过,只是小范围的传承,吃饱了肚子,喝茶的人多了,也更讲究,自然就复兴了,以前该怎么玩,现在还怎么玩,而且台湾的茶道,主要是由乌龙功夫茶经过几十年衍生而来的,自成一派,在内地现在也不是主流,大家都各玩各的。

但是,有一种茶的全国流行,那确确实实是台湾人的功劳——普洱,至于结果好不好,不说了,怕引战,大家心里有数行了。



再说印度、非洲和斯里兰卡的茶,有朋友可能会说了,这些国家可不是日本英国,咱们都是难兄难弟,他们还不如咱们,这次没什么可崇洋媚外的吧,为什么人家的茶在国际上比咱们更受欢迎呢?咱们还进口呢,不值得咱们学习吗?

崇尚英国、日本茶的这批人,主要是觉得中国落后,只是有些崇洋媚外,膝盖有点软而已。

而用印度茶、非洲茶等来贬低中国茶的这些人里,有一些不仅仅是崇洋媚外这么简单,那简直是看不得中国有一点好天天盼着中国完蛋,是恨国党,他们是有目的的使坏,人家国力确实不如咱们,但是茶叶卖得比咱们好,这不正好被这批人和公知拿来攻击中国,说咱们处处不行吗?你看,连发展中国家的茶都比中国的强。

到底是不是这样?

先说这个印度茶,19世纪末,印度茶(由英国人操刀)确实用机械化在国际市场,把中国茶给打败了,这没得说。

但问题是咱们现在的主流制茶方式,也是全套机械化生产,并没有什么区别,你要说区别,就是印度、包括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茶,比中国要便宜不少,原因有两个,土地性质和人工成本。

中国的土地性质,是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权分离的,农民是土地的实际拥有者,如果农民自己种茶,就是自耕农,取得的种茶收益会放在自己的腰包里,所以挣得多,一亩地2-3万块一年很正常,做个茶农还算幸福,正因如此,茶企要扩大种植面积也不容易,而且要给茶农土地流转费,导致成本高一些。更重要的是因为土地性质,在中国土地不能金融化,这也是导致中国茶企多而不大,散而不强的原因之一。

但事情要分两面说,中国这样就不一定不好,为啥?因为人家印度就不这样,土地大都在大农场主手里,所谓茶农,其实就是没有土地的雇工,出卖劳动力而已。


央视纪录片中介绍的大茶场主,过去是皇族


大茶场主的制茶“猎犬”——炒茶工人中的车间主任,当着媒体说工人是猎犬~高高在上的心态可见一斑。

立顿如今是没有自己一亩茶园的,它的原料基地,就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地的大茶场,1000英亩都算小的(一英亩等于6亩地),规模化也带来了成本的下降和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化。

但我每次喝英国立顿、川宁等厂家的茶,都有点于心不忍,不是心疼茶叶,是可怜印度等地的茶农。

举个例子,印度茶主产区——阿萨姆邦的大茶园掌握在富人和大公司手里,需要雇佣大批工人来种植、炒制茶叶。

普通印度人,尤其是低种姓的人,在印度这种地方给资本家打工,其待遇……比你想得还惨。

BBC之前就做过相应的调查:2015年,阿萨姆邦茶叶工人的日薪,合人民币就10块钱,而当地法定最低工资是15块钱。即使在印度,这工资也几乎无法糊口,9成的茶业工人营养不良,容易患腹泻、皮肤病等各种疾病。

茶园工人的居住及卫生条件更差:工人住在破烂房屋中,许多住处没有厕所,只能在茶园中排便。还有雇用童工、虐待等诸多问题。


阿萨姆茶园的女采茶工,有的人权组织调查其收入为一天2美元,但是他们的境遇关注的人很少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印度的茶场工人也会造反,有的甚至会杀死茶园经营者,可见双方的矛盾多尖锐。


都说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我看印度的很多茶场,可以叫“血汗茶园”。

这些血汗茶园的阿萨姆茶,很多都会供给像立顿、川宁这样的英国老牌企业。或许是因为舆论压力过大,有些茶企如川宁也承诺,会改善其供应商的茶园里工人的待遇,比如安装净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帮助孩子入学。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兑现,不过既然是在印度,我看够呛。

茶叶种植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占大头,咱们国家一个采茶工干一天多少钱?150-200块钱左右,甚至还高,有的还包吃包住,所以印度茶比中国茶要便宜很多,但这些人非要我们跟印度学。


连年上涨的人工成本不说,劳动力还不好找了,如今成了中国茶的一大心病。

学什么?学种姓,学剥削?有些人倒是想学,问题是在中国,你敢吗?

有人说了,中国每年从印度进口2亿元的茶叶,丢不丢人?

这没错,不光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都进口不少,主要是用来给奶茶店做各种奶茶了,还不是因为比咱们便宜,但直接喝没啥味,怎么地?难道这也能用来说中国茶不行?

农残——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

中国茶的出口做不到世界第一,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农残!

农残问题,这也是这几年中国茶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这可让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逮着机会了,连“中国98%的茶叶都农残超标”这种危言耸听的谣都敢造。

可这些人并不知道,茶叶农残问题,以欧美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表面上理直气壮,实际却大有玄机,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国茶界目前唯一的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就曾说过,农残问题,实际上是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就比如欧盟吧,自己不产茶,但是茶叶主要靠进口,所以倾向于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

也就是说,欧美和日本等国,用提高茶叶农残标准的方法,建了一个绿色贸易壁垒。

1999年之前,欧盟的检查农药品种只有7项,结果中国一加入WTO,欧盟连连提高检测标准,从原来的7项直接到了2007年的220项,一直到2016年的470多项,而且每年还在动态变化,是一年比一年严格。

怎么的?难道99年之前欧洲的人就不怕农药吗?这是为啥?

陈宗懋曾讲过一个故事:氰戊菊酯类农药标准,在1999年6月30日到7月1日,标准一天之间就下降了100倍。他就质问欧盟的有关专家:“原先的标准与现在的相差100倍,哪一个才是科学的呢?”欧盟专家无言以对,只好说:“用科学解释不清,这是政治和生意方面的事。”

你看人家还是很实在的嘛。

茶叶出口的农残标准,不是科学,是生意。

再说日本,日本的进口茶叶农残标准也是一年比一年严格,检测项目由原本的71项增加到了276项,但因为日本是产茶国,所以它的标准就没有欧盟那么严,指标上要宽松很多。

最要命的是,欧盟和日本的标准中,有些农药给出了最大残留限量,而那些没有给出标准的农药,好办,一律按照0.01毫克/千克执行,意思是直接告诉你了,这些农药你一样也不能用。

“98%的茶叶都农残超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以欧盟的标准,这么说确实没错,但是咱们自己有国家标准,所以这么说就是放屁,我们这些茶又不出口,为什么要用欧标?

他欧盟要是能产茶叶,还敢用这个标准吗?撒泼尿瞅瞅自己产的蔬菜农残标准,都松成棉裤当了,装什么白莲花呢。


但咱们出口茶叶,就是想挣人家的钱,所以人家是甲方爸爸,标准我想怎么定就怎么定,咱们追,他们接着往前跑,今年好不容易都达标了,人家大笔一挥,明年指标又上去了,大宗茶叶怎么也追不上,就这么着的,一直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


所以中国茶叶的出口,就一直拿不了第一。

中国茶的复兴,不靠茶,靠中国

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这些地方之所以能产茶,是因为这些地方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一刀一枪打下来,然把茶种带到了这里,几番折腾,才掌握了种茶方法,所以英国人控制了全球茶叶的原料主产地(除中国)。

而在此之前,英国人更是将茶叶输送到日不落帝国的各个殖民地,用茶叶来搜刮殖民地巨额的财富,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所以英国人又控制了全球茶叶的销售渠道。他们北美的新移民,不就是因为英国的茶税收得太高才造反的吗?


当年英国人将中国茶拉下了马,坐了头把交椅,靠的就是自己强大的国力和科技,这才有了英国茶、印度茶、锡兰茶和肯尼亚茶现在的地位。

而英国人又凭借着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引领了其他国家的饮茶潮流,比如新加坡。

中国茶要想复兴,同样也要靠强大的国力,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免谈。

这个跟一两个茶企关系不大,是立顿、川宁、F&M们牛掰吗?不是,是英国牛掰,没有英国,他们连茶园都搞不定,更不用说市场了。

国力可以从两方面帮助中国茶叶的复兴,第一是文化软输出,第二是市场硬开拓。

文化输出是中国的软实力。

只要中国的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地位一旦反转,成为猩猩王——王大拿,那就不是天天号召学习外国人了,而是别人感觉中国做什么都是对的,也学着模仿中国,也就是文化输出。


现成的例子,冥币在一些国家开始流行起来

茶叶也是一样,中国坐了C位,不用咱们自己推广,很多国家的人会照葫芦画瓢,用中国人的冲泡法、清饮的方式喝茶,就像下边这几位似的。




现在看着挺搞笑,只是人数有点少而已,人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咱们也开个培训班,赚外国人的钱。

到时候把日本人的喝茶方式也给他改了,大家别不信,日本人是最具有学习能力的民族,谁比我强我就学谁,当年中国强大,日本学了多少东西,后来中国国力不行,立刻脱亚入欧,开始全面学习西方,所以等咱们强大了,怕是还得重新学中国。

谁强大谁有理,谁厉害就学谁,这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中国流行喝什么,他外国人也喝什么,西湖龙井,福鼎白茶,信阳毛尖,外国人跟中国人抢10大名茶的时候,不远了,希望大家别抱怨那时候茶叶价格太高,因为咱们毕竟抢不过人家中东土豪。

说完软实力,还得说硬实力,一些贸易壁垒,需要中国靠国力去打破,如当年的英国一样,开拓国外市场,这是硬仗,得一口一口地啃,比如和一些国家签订自贸协定,确定农残合理标准等等,一带一路不就是这个意思嘛。

中国茶发展到现在,除了进一步规模化,产品力求标准化之外,哪个国家的茶也不用学,学不来,也学不好,做好自己就得了,哪那么多事。

其实不止是茶叶,中国的很多产品,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都是如此,现如今“内卷”是个很流行的词,打破内卷,都要靠国力铺路,这些行业其实都是机会,大有希望。

希望这一天赶紧来吧,这样咱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活得舒坦些。

(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喜欢咚咚写的文章的话,欢迎点赞、转发、收藏、评论,谢绝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