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地方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成长

□ 本 报 记 者 桂利

本报通讯员 秀全 志远 书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重要资源和基石。特别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惠民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养育了军事家孙武、文学家东方朔、画家展子虔等一大批著名人物,培育出了木版年画、书会曲艺、剪纸、泥塑等闻名遐迩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植根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惠民县教育局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依托社团活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各学校通过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了国学、文艺、体育、科技、公益和人文社科六大领域社团736个,并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形成了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依托社团活动 弘扬传统文化

惠民县立足长远,依托社团活动,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传承传统文化。

社团活动实现从幼儿到高中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自己喜爱的社团,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精品社团。从而以精品社团为引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互衔接,有效促进各类社团有序开展。全县每所学校都将《孙子兵法》纳入校本课程,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兵法主题活动。在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上,惠民县第一中学荣获冠军,该校学生还参加过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国际孙子兵法交流活动。

“为保证活动效果,我们坚持由简到难,多元发展,逐步提升。在低年级开设跳绳、手工、剪纸、橡皮泥等基础社团,逐步又开设合唱、器乐、舞蹈、国学经典等传统项目,并且利用课后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孩子难的问题。”该县教育局局长姚宪亮告诉记者。

狠抓研学旅行 传承红色基因

惠民县是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该县共创建省级研学教育基地9个。该县教育局以此为抓手,以红色主题为引领,深挖当地革命教育资源,深入实施“红色接班人”工程,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与常规工作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教育体系、活动形式、课程资源、评价办法的系统教育体系,落到了教育教学细微处。

该县第一实验学校紧邻渤海老区机关革命旧址,学校将组织学生研学红色教育列入常态化德育管理,把“红色接班人工程”纳入德育工作范畴,编印读本,将红色课程渗透到校本课程中,以各类课内、课外活动为载体,与现有的感恩孝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入队、入团等仪式有机结合。

各学校纷纷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开辟红色之旅研学路线,到研学基地接受革命教育,广大师生感受革命精神和时代奋进气息,汲取红色能量。

该县借助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各学校编写富有地域特点的乡土红色校本教材,涵盖当地人文历史、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和社会发展等内容,强化有关红色教育与本土人文资源的开发研究,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和校本教育的基石,确保“根”和“魂”永远不丢,红色基因永远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注重地方特色 培育特色文化

经过探索实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订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计划。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近几年开始走进校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该县第三实验学校是一所小学,自1998年以来,就成立了课外剪纸兴趣小组,各班每周开设剪纸课,该校宓莹莹老师,自幼学习剪纸,创作了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徽,该校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并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作了剪纸专题报道。

曲艺是加强美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喜闻乐见的有效载体。胡集书会是兴起于元代,并扎根于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传统曲艺集市盛会,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胡集镇中学、中心小学聘请曲艺艺人任校外辅导员,定时到校传授三弦、鼓书、毛竹板等曲艺表演艺术,并在每年的暑假期间开设曲艺培训班,为孩子们集中传授表演技艺。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获得了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又全面推进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德育课程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