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佛山百万“电鸡”会重蹈当年禁摩的宿命吗?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摩电”事故死亡人数超5成!佛山“最严交通整治”来了!》的新闻冲上本地热搜,再次引发了佛山人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性的讨论。

据统计,截至2022年4月,佛山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已超过159万辆,而且近年电动自行车上牌数最高达到7000多辆/天

在佛山,电动自行车被戏称为“电鸡”。

“电鸡”已经成为佛山快递、外卖、上下班、接送孩子放学等等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

但是,当浩浩荡荡的“电鸡”大军穿梭在佛山的街头巷尾时,却又给行人或者司机带来或多或少的隐忧和危险。

▲图源水印

01

乱象横生的“电鸡”

首先,“电鸡”上路是不用驾照的,因此得到了快速增长。

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独占鳌头的交通工具,保有量达到3.7亿左右,力压汽车的3亿辆,我国也随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动自行车大国”。

▲图源网络

“电鸡”快速普及给佛山普通老百姓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比较多的交通乱象和事故,不少街坊就曾对此吐槽:

“电鸡”乱穿插、闯红灯、逆行、司机不戴头盔……,导致伤亡事故频发。

据统计,2021年佛山共发生涉“摩电”交通事故1800多起,造成219人死亡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5起涉“摩电”交通事故发生,平均每两天就有1人因“摩电”交通事故死亡。

▲佛山某处,孙某驾驶“电鸡”逆行与电动三轮车车主陈某相撞

▲佛山某处,韦某驾驶“电鸡”逆行与小轿车发生碰撞

不但如此,不少“电鸡”更是随意被车主拿去改装:解锁限速、加装雨棚、加长坐垫等等。

改装后的“电鸡”时速甚至能飙到90公里,加长坐垫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坐两三个人。

▲图源网络

“电鸡”爱好者流传这样一句戏话:“买车唔改,不如推落海。”

这句来自广东坊间的话语,多多少少印证了“电鸡”改装几乎成为普通老百姓购车“标配”的事实。

▲图源水印

但是,这类非法改装大大增加了电池自燃、爆炸,以及超载、刮蹭等安全隐患。

“电鸡”犹如脱缰的野马,成为城市的乱与痛,不少佛山街坊感叹道: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禁摩前的日子

02

摩托的兴盛

在佛山,电动自行车管理是否会重蹈当年摩托车的覆辙,最终走向被禁呢?

或许我们能从当年摩托治理的前因后果中反思一二。

佛山,曾经有着“摩托之城”的称号。

▲图源水印

其实在80年代,民用摩托车才开始正式引进佛山。在当时一般群众才只有100多元月薪的时候,佛山一台摩托车的价格需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如此天价不是所有的普通大众都可以承受的,但摩托车的吸引力逐步走进佛山市民中。

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进一步腾飞,佛山人的收入水平开始急速提升。佛山迎来了经济全盛时期,在当期时的全国经济来说可谓富甲一方,许多佛山市民开始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这使得许许多多的佛山人开始购置摩托车。

用当时一位佛山网友的精辟话语来概括就是:除了市民拥有摩托车数量第一外,佛山还拥有中国最早的专业摩托车生产企业“佛斯弟”,以及中国最早、最大的摩托车集散地——大沥摩托车市场。

▲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摩托车集散地——大沥摩托车市场

▲佛山的本土品牌——佛斯弟摩托车

根据地方志记载,1985年,佛山每百户居民拥有2台摩托车,1991年上升到12台,2000年121台,2006年133台。

▲1985年-1991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车辆拥有情况(辆)

▲2000-2006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车辆拥有情况(辆)

当时,摩托车的拥有者大多是佛山最早的“个体户”,放到现在说就是“创业青年”。

佛山更是出现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口号。

所以最初的摩托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发家致富的象征。如果谁能拥有一辆上万的摩托车,已经是相当“威水”的了。

为了凸现这种“威水”,不少车主更是热衷于到维修店改排气管,让摩托车在行驶时能发出引人注意的“轰轰轰”声。

▲2000-2017年佛山各类交通工具数量的变化

此后,佛山的新农村发展迎来农民洗脚上田的年代,摩托车在佛山人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承担起重要的角色,那时候在马路上见到摩托车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

佛山的摩托车数量越来越多,到了2000年,还衍生出了“摩的”行业。以骑车载客为生,为短途客运提供服务的人被称为“摩的司机”,俗称“搭客仔”。

▲2007-2011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车辆拥有情况(辆)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口号爆红了全国。

一时之间,不少外地人涌入了佛山,也加入到“搭客仔”的行列。那时每天平均100块的收入,使得“搭客仔”成为了大受欢迎的职业。

在客运站口、公交站旁,总有不少“搭客仔”热情地呼喝:“靓女去边?”“靓仔坐我部车啦!”

▲图源网络

随着佛山摩托车保有量的节节攀升,进入21世纪后,佛山摩托车数量曾一举达到130多万,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是极其罕见的。

据记载,在2006年,佛山登记上牌的摩托车数量达到132万辆,俨然是佛山人的第一大出行工具。

作为城市交通中最末端的一环,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连接着各个到不了的角落。

▲图源网络

然而,在方便出行的同时,摩托引发的交通乱象却令佛山人苦不堪言,甚至还成为了滋生罪恶的土壤。

不少“搭客仔”不顾交通规则,随意变道乱穿、冲红灯,导致意外频出……

▲图源水印

更严重的是,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依靠摩托车进行抢劫的“飞车党“,成为了当时佛山社会治理的一颗毒瘤。

据统计,佛山2002年发生此类案件400宗,到2003年飙升到1800多宗。而且“飞车党”们已经从夜晚单独实施拦路抢劫发展为光天化日之下成帮结伙对行人作恶。抢提包、夺手机、拉项链、拽耳环,是他们的惯用伎俩,甚至还出现了罕见的女飞贼。

为此,佛山在2004年1月专门成立一支“反飞抢专业队”打击飞抢行为。

在政府和公众的眼里,摩托车从原来的致富象征变成了犯罪工具。

很长一段时间,女士不敢背包逛街。某年元旦,佛山一家媒体还把“能够上街开心打手机”列为了佛山人的新年期望之一。

可见,禁摩在佛山当地有着广泛的民意支持。

03

“摩托之城”的谢幕

2010年,随着一纸“禁摩令”的到来,因为所谓环境污染和“飞抢事故”的发生,摩托车在佛山逐步走向消亡。

2010年7月25日,佛山宣布分“四步走”禁摩。

第一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禅桂新”区限摩,停止摩托车注册登记,高峰时段禁行,区域外摩托车禁行;各区实行“一户一摩”政策。

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将第一阶段实施高峰时段禁行路段,调整为全天禁行;顺德、高明、三水区参照禅桂新限摩区域,在中心城区划定限摩区域。

第三阶段:(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禅桂新限摩区域内全面禁止摩托车通行;南海区适当扩大限摩区域,顺德、高明、三水区参照禅桂新限摩区域第二阶段做法开展相关工作。

第四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2016年9月底前,全市各区中心城区限摩区域全面禁止摩托车通行。

但这个政策一出,便引发强烈争议,有人觉得禁摩能极其有效地管治交通乱象和飞车抢劫事件,有人却觉得禁摩就是“一刀切”,忽略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佛山首个限摩区域禁行范围

事实上,“禁摩”或“限摩”已经是佛山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7月,当时市政府出台规定,凡是18到60周岁的市民,每人只准注册登记一辆摩托车。

而这次的限摩建议,无不是舆论哗然,民情沸沸扬扬。

可想而知,100多万辆摩托车的背后,所牵涉的是数以万计的家庭和人的出行、生计问题。

还记得在当时禁摩第一阶段,禅桂新地段的摩托车,还需要外挂一副红色的通行证车牌,拥有红牌的车辆才能进入主城区,而且每户只能有一台摩托车拥有这副红牌。

当时红牌紧缺,导致不少假牌的出现,其中以公正路为主。而当时偷窃红牌事件也时有发生,当年小编也曾经被盗取了一块红牌,只能再重新申领一块。

即便是“红牌”盗窃事件以及期间市民的多次反对行动,都未能挽回摩托车在佛山的命运。

▲图源水印

时间调拨到2014年9月1日,按照之前制定下来的政策,往日穿梭在老城区的摩托车,已经成为历史。

同时,那些依靠摩托谋生的相关产业与群体渐渐从佛山这座城市中消失。

佛山禅城区普澜路、同济路曾经集中了30多家摩托车店,限摩政策公布后不到半年只剩下不到10家。店主们均表示,每出一个措施,他们的生意起码会减半。

许多送水、送煤气等物流工人,要么就升级改用面包车,要么就降级改用单车。

至于“搭客仔”就丢了饭碗,有的转战外省,有的进厂打工。

而“飞抢”则在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和禁摩政策的双重夹击之下,甚少响于耳边了。

倒闭与失业,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质疑——“禁摩”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图源网络

04

电动车能否逃离被禁的宿命?

电动自行车虽然马力较小、速度较慢,但是其在马路及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所造成的混乱程度和摩托车难分伯仲。

另外,驾驶电动自行车无需考取驾照,有不少车主存着侥幸心理不去上牌,造成了上牌政策未能贯彻到位的尴尬现实。

可以说,电动自行车在管理难度上一点也不比摩托车小。

▲图源网络

同时,电动自行车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安全隐患,那就是电池!电动自行车电池爆炸的新闻频出。

因此,近年来呼吁“禁电”的声音并不小。

但是,电动车也好,摩托车也罢,它们其实只是一种人民用以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与汽车、高铁、飞机是同一属性。

“衣食住行”,谁能离开交通工具?不能因为这种工具是穷人使用,就设法禁止或者加以限制,更不能说其拥有必杀之而后快的原罪。

面对一匹匹脱缰“野马”,如何用一条条“缰绳”加以管束,使其谨慎前行,正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图源网络

台湾地区是世界上二轮摩托车普及率最高的地方,平均每100人拥有60台摩托车。

在2020年,台湾地区摩托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700万辆,但却并未为当地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台湾的每个路口,骑着摩托车的市民会很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灯,没有出现冲灯而去的摩托车驾驶者;在马路的边上,一辆辆摩托车停放得井井有条;每一辆摩托车屁股上,都有清晰的车牌,没有刻意遮挡号牌的把戏……这就是台湾摩托车的管理实况。

特别是在台北市的台北桥,每到通勤时间,就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机车挤满桥面,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只要绿灯一亮就会冲下桥,像是“机车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带来超震撼的视觉冲击。

▲图源网络

台湾之所以能把数量如此庞大的摩托车管理得如此有序,便要归功于台湾对摩托车极其细致的交通规划和管控。

首先,摩托车有规定的行车路线,不上人行道,更不能上高速公路。马路靠右边的摩托车道上赫然列着“机车优先”四个大字,内道上则明确提示“禁行机车”。

▲图源水印

其次,台湾的追责制度更为规范,所有的摩托车都需要上牌照,且规定每两年换发一次。

同时,在台北、高雄等大都市,虽然城市空间非常紧张,但是交通部门仍在各个路段仔细划出摩托车停车位。摩托在各路口都有固定的停车区域,优先在汽车的前面,很好地解决了摩托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方治理摩托车的政策是比较人性化的“管”,而不是简单的“禁”。

禁摩,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唯一出路,也不是最终出路。什么东西难管,我就把它禁了,这样做官多简单多爽。

因此,如果说“禁”的本质是因噎废食,那么“管”便是治理城市病时的一剂灵丹妙药。

治理电动自行车问题应该疏堵结合才是,更要从国民教育、立法执法、城市规划等多方面下功夫,不能一“禁”了事。

有效的“管”既能发挥电动自行车在效率、环保上的价值,也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城市秩序。

外卖、快递行业高速发展,电动自行车对于这些业态来说正是刚需。同时,电动自行车确实也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满足大家便捷出行的需求。

▲图源网络

在他山之石的基础上,佛山若能跳出“禁不禁”的框架,突破“管不管”的进退维谷,对症下药地升级管理配套,才能实现两全其美,使电动自行车“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