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香港殡仪馆举办了一场庄严肃穆的国葬。
中央的木棺被鲜艳的五星红旗覆盖着,香港当年的一干政要全数出席,首富李嘉诚、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等响当当的大人物,亲自抬棺扶灵。
长眠在这灵柩中的,是一位名叫庄世平的96岁老人。
如今知道他名字的人越来越少,但退回二十年前,他可是被无数人仰望的楷模,这其中也包括后来的首富李嘉诚。
后人称庄世平是“中国最穷的富翁”,这个评价再恰切不过。
他是货真价实的富豪,亲手创办两家银行,资产超过两千亿;
但他也是勤俭朴素的“穷人”,一没房二没车,一块一百多元的手表一戴就是几十年。
这样一个听起来“表里不一”的富豪,为何配得上最高规格的“国葬”待遇?
这一切,或许要从一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寻找答案。
1911年,庄世平出生在广东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侨商。
他出生后不久,国内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可以说,他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
孙中山为国聚义的壮举,更是在他心里留下了经久不息的回音。
由于家境良好,庄世平的求学之路一直非常顺利,接受的是当时最先进、新潮的知识体系。而且他16岁就与恋人结婚,早早就解决了人生大事。
19岁以前,他的人生走得顺风顺水,但他自己知道,未来有更重要的事值得他赴汤蹈火。
1930年,庄世平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后,就一路北上进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大学修读经济学。
他当时的老师各个学养深厚,包括翻译《资本论》的陈豹隐教授,和施存统、杜国庠等左翼学派名家。
从这些人身上,庄世平不仅学到了受益终生的知识,更明确了自己救国图存的目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铁蹄之下,中华大地哀鸿遍野、血流漂杵。
当时庄世平虽初出茅庐,但热血满腔,当即与同学成立演讲团,背着募捐的箱子走上北平街头,钱财、衣物统统都要,那是给抗日将士们准备的行囊。
殊不知,庄世平募捐讲演时愤慨痛斥“投降派”的激烈言语,已经让他成了不少人的眼中钉。
对那些无能的怒火,庄世平自然是无畏的,但为了避免树大招风给亲友带来灾祸,他还是决定避避风头。
于是从中国大学毕业后,他就答应了好友黄声的邀请,远赴泰国曼谷,成了一名中学老师。
但当时国内局势依然是一片水深火热,庄世平做不到置身事外。
于是,他利用在泰国学校任职之便,自告奋勇加入“泰国华侨抗日联合会”,并在其中担任重要的负责人。
他不遗余力地将海外华侨捐献的物资输送到国内抗日前线,八路军、新四军的一线兵力均收到过他的捐赠,这在当时一次次解了战争的燃眉之急。
但事实上,那时的泰国也并不安稳,庄世平几次三番的悍然举动,不久就吸引了日军势力的目光。
为避开他们的通缉,庄世平又一路辗转奔走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多地。
后来,物资运输路线断了,他又以曼谷《中原日报》记者的身份写通讯稿,聚集海外反日势力,激发华人华侨退敌救亡的爱国情绪。
他的发声,让华夏儿女不屈的声音响彻了东南亚地区,在当时掀起不小的救国热潮。
而到这时,庄世平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之前的那些经历,让庄世平逐渐意识到单靠呼号的热情,是没法给予国内真正帮助的。
于是,他毅然决然干回了老本行——“搞钱”,随即在老挝与爱国同仁们携手创办了“合盛商行”。
时间来到1941年,那时国军与日军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最疲乏的对线期,而国际上对中国却始终冷眼相待,经济、外交、武器一概吝于相助,中国面临着孤军作战的困境。
而英法等国为了不让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被日本侵占,早在1940年就切断了中国经越南、缅甸向国际对话的通道。
逼不得已,庄世平辗转回到了祖国的西南边境(现广西柳州等地),曲折而隐秘地继续着自己的物资输送事业。
顶着明刀暗箭,他硬是让合盛商行的分支扎根在祖国的作战后方,源源不断地给将士们供给资金、医药、汽油。
不仅如此,他还打着经商贸易幌子,为党的地下工作者打掩护,甚至还分出精力支援了滇缅公路的修建事宜。
提及这段往事,庄世平本人总是云淡风轻。但其实,他在那时遭遇过围捕、追击,甚至囚禁,每天盘算的都是“虎口夺食”的险招。
而当时他并非毫无牵挂,妻子和四个孩子都在殷殷盼望他早日归家。
幼子庄荣新尚在襁褓就与父亲辞别,到再次见面时,已经五岁了,父亲于他而言就是个陌生人。
抗战胜利前夕,庄世平回国内处理事务,在重庆红岩与恩师许涤新重逢,也接受了许先生对他的建议——你是搞经济的稀缺人才,得回去做生意。
于是,庄世平再次离开祖国,去往越南河内,创立“安达公司”。
二战大获全胜后,他又以安达负责人的身份回到曼谷,拿下了苏联电影的发行权和苏联医药化工产品的经销权。
在他的经营之下,安达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分部已经开到了香港地区。
但当时国内时局动荡,庄世平又是众人皆知的“亲共派”,也自然因此被国民党“拉黑”了。
从外交上来看,当时泰国是站在国民党这一方的,国民党的恶意,让庄世平在曼谷的企业发展频频受挫。
泰国曾一度派出警方对庄世平的公司大肆搜捕,在如此严苛的大环境之下,庄世平辛苦组建的公司先后被查封,自己也成了“光杆司令”,到了几乎破产的地步。
无奈之下,他考虑将重心后撤回国内香港地区,重新整装出发。
但没想到柳暗花明,这一撤,让庄世平窥见了新的“商机”。
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更是亟待腾飞。
此时回到香港的庄世平,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和需要,也暗自兴奋,自己真正的本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毕竟,为国家做贡献,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
在国家的支持下,濒临破产的庄世平,拿着从妻友处“借”来的一万美金,建成了南洋商业银行。
银行开业那天,庄世平骄傲而崇敬地升起了五星红旗,那是整个香港第一抹迎风招展的中国红。
从那天伊始,这面红旗一升就是47年。
不得不说,庄世平的经商天赋属实很高,在他的运作之下,南洋商行很快走上正轨,70年代就跃居香港中银系统的第二位。
此外,1950年,他还创办了澳门南通银行,这两家银行的存在,彻底打破了国内金融被外资垄断的局面,让国人挺直了腰杆。
此时的庄世平在后人眼中,已经是望尘莫及的榜样。
但身家万贯的他,却仍固执地穿着旧西装、老皮鞋,一点儿面子功夫都不屑于做。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自己没买过房,一直到退休,都住在香港中银提供的老旧宿舍楼里;也没买过车,几十年上下班,要么步行,要么搭公交。
对自己严苛也就罢了,庄世平对后代也是下得了狠手。
他的儿子没有受过父亲一分一毫的荫蔽,长子庄荣叙说,自己一度因为失业而不得不去喂猪、做流水线工人。
后来好不容易考出了驾照,就做了一辈子的出租车司机。
在采访中庄荣叙调侃道:“我一直都是香港最底层的人民啊。”
但他没有抱怨过一句,因为父亲身体力行地向他说明着——
你们必须自食其力,我赚来的钱有更大的用处。
对自己和家人节俭到“抠门”地步的庄世平,把省下来的钱全投向了慈善事业和祖国建设。
自己热心还不够,他还诚心诚意地告诉李嘉诚,“兴学育”才是对祖国发展真正有意义的事。
一语点醒梦中人,李嘉诚不久后就和夫人一起出资创立了汕头大学。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庄世平也投身于时代浪潮中奋力向前,他提出低税制、允许在特区建立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若干创新性建议,并一一得到国家的肯定和实施。
深圳特区能以如此神勇的姿态崛起,庄世平功不可没。
周总理曾不无感慨地说:“潮汕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
但几年过后,作为国内市场经济领军人的庄世平,却逐渐感到自己力有不逮。
而此时,手握香港资金命脉的他,离成为首富只一步之遥。
但他却扭头选择了功成身退,1983年,把南洋、南通两家银行的2000亿资产,全数拱手相赠给了国家。
此举当时震惊世人,而他只是一脸豁达地说:“中国解放了,中国人站起来了,我感到很骄傲。”
在国家面前,庄世平一颗赤子之心热诚如旧,哪怕面临铜臭的考验,也未曾动摇半分。
72岁,庄世平圆满退休,把更大的舞台留给年轻人,而自己则退居后方,但仍旧为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不遗余力地操着心。
老人看着中国日益强盛,此时心中只剩下一个盼头——神州早日一统。
终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86岁的庄世平在交接仪式上热泪盈眶。
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可当年一起升旗的同仁们却相继辞世,如今我看到这一幕,终于可以告慰他们一句,夙愿已了!
同年,庄世平获颁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人生最后的十年,庄世平走得坦荡而平和,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受了太多洋人的气,如今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地位、尊严,这就够了。
2007年6月2日凌晨,庄世平与世长辞。
香港以最高规格的国礼,送了这位96岁的老人最后一程。
但他在临终之前的那句话,却随着他的离开而愈发振聋发聩——
“金瓯尚缺,老骥未甘伏枥,仍求一统神州!”
回望庄世平为国奔忙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将一腔热血沃遍华夏的赤胆忠心。
北宋思想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庄世平,开万世太平,人如其名,志勋不朽!
. END .
【文| 及人】
【编辑| 沐阳】
【排版 | 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