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等阴霾过去,我想重新去一次柏林

作者:Selene

对于德国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读的 Günter Grass 所写的《猫与鼠》(Katz und Maus)以及《安妮的日记》(Het Achterhuis),虽然书中背景都不是在德国,但纳粹德国和战争带来的压抑、伤痕与阴暗,在青少年时期成为除了包豪斯以外我对于德国的“偏见”。

image:Style & The Family Tunes

低廉的生活成本使柏林在许多人心中成为某种“嬉皮生活”的乌托邦(根据 Numbeo 消费计算器,柏林平均租金相较于伦敦少了 52.7%)。

柏林精彩的夜生活在欧洲绝对是无与伦比的,Techno 圣地 Berghain 每周末吸引数千欧洲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在此,过去困顿的人们在迷幻的狂欢中咒骂生活、用涂鸦嘲讽权力,占据了各个废墟的 Techno 音乐是最纵情自由的声音,而各种次文化、 实验艺术、药物或酒精,在 80 年代的柏林早已不是那么特立独行。

柏林共划分为 12 个区,其中 Mitte 区和 Friedrichshain-Kreuzberg 区位于城市最中心,大部分景点、店家或展览也都集中在这两个区域,Mitte 区有许多买手店、概念店,就如伦敦 Soho 一般,是柏林的时尚潮流中心。而 Kreuzberg 除了各种店铺外,更多的是独立艺廊和展览空间。

今天要介绍的除了买手店,还包括二手、古着、古董店,带大家看看柏林“叛逆”标签之下的真面目。

image:ins@Tinesd

本着反对商业炒作及品牌名气哄价的初衷,店主 Lyon Roque 和 Ralf Linnenbrink 于 2007 年成立了 Trueffelschwein。店里囊括来自丹麦、英国、意大利等的小众品牌:主张现代与经典英式设计的 Universal Works、欧式复古正装 HANSEN GARMENTS、柏林当地的机能品牌 ARYS,其余还有 Lee、Baracuta、Folk、Oliver Spencer 等。

image:Universal Works/Trueffelschwein

从 Trueffelschwein 的选品不难发现,实用性及品质为挑选品牌的首要目标,店内大部分的品牌皆以材质及剪裁闻名,甚至从设计、选料、打版至成衣都有设计师的亲身参与。店里贩售的服装风格以简单舒适为主,少了品牌光环,更多的是细腻的针织走线、柔软的喀什米尔毛料,轻轻淡淡却是真正的 A wear for daily

image:Universal Works/Trueffelschwein

由设计师 Desiree Heiss 和 Ines Kaag 所成立的 BLESS 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自 1997 年为 Margiela 秋冬系列设计的回收皮草假发一战成名后,BLESS 便一直作为时尚与艺术间的奇妙存在

image:BLESS

BLESS 除了服装以外,更多的是各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带真发的梳子、能当汽车防尘套的帐篷……设计师想借由“设计”服装与日常物品来达到去品牌化,简单来说便是想做什么做什么。

image:BLESS

虽然这些新奇的物品是品牌特色,但 BLESS 不论服装或家居在结构与设计上都是很不一般的,例如他们时常使用特粗的织物或大抱枕缝制成吊床,看到实体才会发现编织与拼接手法的细腻之处。另外,BLESS 的发展模式对于想创立品牌的人来说也很值得借鉴,有机会的话再跟大家介绍~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BLESS Home 是设计师 Ines 过去在柏林的住家,当初为了邀请朋友来家里试穿新设计,渐渐地发展成现今的空间。这里是一个非常欢迎交流的地方,客人来了变成朋友,朋友再带着朋友来。

我因为遇上了日本小女孩 Yuki 酱一家,意外地在这里待了许久,边陪玩边和大家喝咖啡、聊聊日本设计对欧洲的影响。爱笑的 Yuki 酱才三岁,短短的小手指还比不太出 3,却像暖阳洒进我心底,疗愈了我整个冬天。

image:BLESS

image:SOTO Berlin

绕过各种小店聚集的街区,沿着坡往上走便能见到 SOTO Berlin。作为柏林的标志性概念店,吱呀作响的木地板与金锈的 Logo 都透露了它时尚面的本质。

进到店内,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面的轮动鞋墙,配件区后方约分成三个空间,在这里可以找到 Acne Studios、UNDERCOVER、OAMC、PORTER、A-COLD-WALL*,或是 Marni、Tom Wood、The North Face 和 ARC’TERYX,当然基本的 Nike 和 Converse 也不会少。

image:SOTO Berlin

SOTO Berlin 在 2016 年由瑞典服饰零售商 Caliroots 接手,而后开始扩展如 Acne Studios, Maison Kitsuné 这类时尚品牌,目前的内部业务仍由原先三位负责人 Philip Gaedicke, Omer Ben-Michael 和 David Fischer 继续运营。这里不仅是各种联名、限量球鞋的发售点,也时常举办新系列发布,可以说是缩小版的 END.,店内品项不少、品牌在柏林也算齐全,仔细逛的话能消磨上不少时间~

image:SOTO Berlin

image:Civilist

Civilist 是柏林板仔最爱的聚集地之一。身为滑板服饰专门店,店内除了 Vans Syndicate、HUF、Fucking Awesome、Stüssy,还有 Nike SB、DQM、P.A.M.、Norse Projects 等品牌。

近期 Civilist 有和 Stüssy 合作的十周年限量酒杯,也 找来 Planet Luke(DJ Luca Lozano)和艺术家合作继续推出自家品牌新系列,值得赞赏的是,他们一直坚持使用公平交易棉花和绿色生产。

image:Civilist

Civilist 负责人 Alex Flach 曾是柏林杂志《Lodown》的资深影像编辑,这本《Lodown》为柏林经典的艺术刊物,文章内容围绕滑板运动及各色文化,每期的字体和整体设计都会根据主题变换。而 Civilist 店内也时常开放作为独立展览空间。

原店铺装修中/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90 年代是柏林地下文化的黄金年代,在柏林围墙摇摇欲坠、东西德统一在即的时期,滑板运动宛如无视政权斗争的高墙般,叛逆而又自然的串起了东、西柏林。

曾被 TransWorld Skateboarding 选为世界十大滑板城市,许多滑手称之为“第二个巴赛隆纳”的柏林,由于包豪斯的影响,这里基本上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大本营。光滑的混凝土景观、简单开放的空间、大面积弯曲流畅的扶手与设计,不难理解柏林为何成为滑板天堂。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image:Civilist

#柏林与 Club Wear

在现今,不论音乐、艺术、时尚甚至地下文化皆是相辅相成,而柏林的一切都基于它独特的战争历史背景,从经济、景观至人文,过去的伤痛滋养了这个城市的魅力。

柏林早期的时尚发展绝对和俱乐部文化脱不了关系,自 1980 至 1990 年早期,德国的 Rave 文化发展蓬勃,约两百多万名年轻人夜夜狂欢,由此造就了一种新的时尚——使你能称霸全场的 Club Wear。洗到褪色的棉质运动服、套装是 Techno 俱乐部中最基本的服装元素,除此之外还有鲜艳的荧光色短裙、大胆前卫的网式胸罩或防毒面具。

Cav Empt SS 2017

image:Tilman Brembs/Henrique Gendre/Cav Empt

构成这些服装的原因可以分成几个面向:战争、DIY 与拼接重组、性以及对技术美学的追求。战后百废待举,整个世界涌动着对于重生的渴望,工业、建造业急速发展,工装成为了大社会下人们的代表(例如 Carhartt 便是在当时流行起来的),而迷彩军装展现出的防卫、阳刚氛围,正是战火烧过世界的余烟。

左:RAF SIMONS AW 2001

image:Tilman Brembs/RAF SIMONS

创造在某方面是对限制的反叛,DIY 与 Remake 除了满足经济考量也满足了物质,当时风靡全世界的后现代主义也为此增生了更多实验性,像是皮草胸罩、组装厚底鞋。至于性在派对和夜店里的情况就不必多说了,人类可以说将交配的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突出性征、裸露的材质(例如网纱)与设计也就此而生。

Walter Van Beirendonck FW 1989

image:Alfred Steffen

Techno 这类电子音乐原本就是以技术和设备为基底,人们对电子技术的痴迷也反映在了服装材质和功能的追求上,最有名的便是 Michael Dannroth 的品牌 Sabotage(不是新加坡的那个 SBTG),他们将昂贵的陶瓷纤维加入布料中,只为帮助在夜店狂欢中散热,既迷又酷。

Sabotage, Pentax Photo T-shirt

image:Alice Rawsthorn, Conran Foundation

Club Wear 对于现今时尚的形成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各种元素搭上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而柏林过去在共产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下发展,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更是不容忽视。(推荐纪录片《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还有《Raw Chicks: Berlin》给大家,看完可以更加了解柏林甚至是英国的地下俱乐部文化哦~)

image:ins@yukikopica

从几位喜爱探讨政治、经济、人文的朋友开始,Pro qm 是一间结合了学术研究、艺术、建筑和设计等领域的书店。

店内的书目种类众多,从杂志、案例书、画册到 Artist's book 都有,但特别的是,书本的摆放方式主要由主题来决定,例如欧洲各城市的次文化发展,店家也会提出许多当下重要的议题作为座谈会主题,从经济、历史、种族、环境生态等下手,探讨各领域的发展现况。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Pro qm 这样摆放书本的方式对于没有限制自身阅读种类的人来说是很方便的,各个议题其实也都不冷门,当代建筑、潮流时尚发展都在范围内,店里也有大量进口书,甚至是《IDEA Magazine》,能在欧洲看到这本不论内容、排版、视觉都完美的好杂志太难了。

image:Pro qm/ins@marcel_schlut

/ins@mieko_suzuki

image:ins@thehazertazer

在 Motto Books,出版物的原创性是选书的首要重点,由店主 Alexis Zavialoff 的收藏开始,店内充满了独立杂志和 Artist's book。

独立出版物的特点是,从内容、排版、印刷、纸质到封面,每个元素互相配合、环环相扣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因此不论是颜色的配置或是媒材的组合、选择,都可以看出创作者背后的思考轨迹,不只是好看,更是灵感吸收的一大优质来源。

image:motto books

大家都知道欧洲有许多好杂志,西班牙的《Minchō》、奥地利的《Spike》或德国的《032c》。而柏林的物价虽没有夸张的物超所值,但绝对是很合理的,这也是柏林为什么好逛的原因。

柏林的书店其实很多,例如建在铁轨底下的 Bücherbogen am Savignyplatz,店内主要是关于时尚、艺术与摄影的画册,包括 Taschen 今年出版的《Dior/ Peter Lindbergh》摄影集。

image:motto books

image:ins@hera_paradize 2

朋友们(激动)!如果你是细节控的话,绝对不能错过这家店。Garments Vintage 专售二手的顶级服装和配件,无关品牌,店主 Sandra 和 Astrid 坚持店内的所有东西都要“美丽与特别”,曾是剧场和电影服装设计师的她们,挑选货品的第一标准便是状态良好。

整家店的选品除了精致还是精致,尤其是配件及首饰,一体成型的皮革编织手袋、澄澈而幽深的普鲁士蓝宝石耳环,虽然不一定是实穿的风格,但欣赏美的东西是不需要理由的。

image:Garments Vintage

常买 Vintage 的人都知道,要找到从设计、风格到保存状态、材质及价格都满意的物品有多难,毕竟时间造就了缺陷也造就了美,而 Garments Vintage 大部分的商品都能满足这些条件,于是没有钱能装的我仍然买了个皮夹,真的好快乐呀(泪)。

image:Garments Vintage

image:Vintage Galore

在经过挂满复古灯饰的橱窗后,往前几步路便能找到 Vintage Galore 的入口。店内各个角落摆放着斯堪地纳维亚的古董家居,扶手椅、柚木柜、碗盘,黄铜及铝制的灯罩。店主 Erik Zimmermann 每两个月到丹麦一次,将淘到的古董带回,经过处理后出售,刚开始由 eBay 起家,而后有了这间小巧温暖的三角窗店铺。

image:Vintage Galore

Vintage Galore 的家居多以木制为主,整家店散发着简单而宁静的氛围,店内除了古董家居家饰,也有来自北欧的设计师品牌以及挑选过的 Vintage 服饰、手表等。

image:Vintage Galore

家具是一个家曾经存在的证明,人们的感情和生活的温度流进滑顺的木椅扶手中、覆盖住被时间消磨了的矮柜棱角,当初用心打造的那一方天地,即便物换星移也不会消失。

image:Vintage Galore

欧洲有许多古着、古董店或市集,伦敦的 Portobello Market、巴黎的 Vanves Flea Market……而品质落差往往很大。

柏林的二手店及 Vintage 比欧洲其他城市都多,且约九成的店家都保持相当高的水准,或许因为整个城市的商业力度较低,店家在选品方面不只用心,更展现了自身明确的风格和目的性。而在各个品牌都在试图宣扬自身理念的现今,如此用行为表现其实更能说服消费者吧。

image:Akinbode Akinbiy

柏林是一个在生活和产业上都较为低消耗的城市,许多餐厅、咖啡厅提供的都是蔬食,二手衣店在街上也随处可见,从 A.P.C.、Louis Vuitton、Stone Island 到 COMME des GARÇON,似乎在柏林,服装本身的功能与设计才是它的价值标准。

image:Akinbode Akinbiy

若说伦敦的生活是在活跃躁动中寻找安稳,那么柏林的平实简单便更加显现了它的有趣与生机,少了眼花撩乱的事物掩盖,柏林是直接且明白的。所谓人为物累、心为形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心怀信念便能保持纯粹,从容自在的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