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春走基层|临沂吴家楼子村:在那棉花盛开的地方,老手艺在发光

编者按:直击痛点、堵点、难点,发现新点、亮点,我们记者在蹲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也是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第10个年头。今年,闪电新闻特别策划推出《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奋战在一线》《蹲点Vlog》等新春走基层系列策划。通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山东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破解痛点、堵点、难点的典型做法和典型故事,展现“重点工作攻坚年”,山东各地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新旧动能转换新成果和新成就。

填棉花、拾褃、盘盘扣,看缝制手艺72变

这次我们的记者来到了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在这里,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靠双手过上了好日子,她们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呢?

“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下‘新年快乐’,跟我一起念:‘新’……”,几天前,一场大雪降临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屋顶上齐刷刷盖了一片白。清晨的村庄有些冷寂,但沂蒙小棉袄的生产车间并未受“寒气所侵”,像往常一样热闹。“每日一字认沂蒙”,是老人们闲下手头活儿时的精神活动。唠着家常也不耽误手上的针线活儿,半天功夫,一件棉袄就缝好了。

65岁的王成香就是靠着这一手针线功夫赚取生计。2019年,她赚了将近一万块钱。放在六年前,这样的赚钱机会,是村民们想不到的。在以前,冬季农闲时,村民们会到周围找些零活儿补贴家用,“有一年腊月十一,下着大雪,我去青州的蔬菜大棚打工,10天,只挣了40块钱。”回想起过去的打工经历,王成香满是感慨。“赶上下雨阴天,一天只给8块钱。”而现在,靠着40多年的老手艺,王成香不用出村,一天就能有90元钱的收入。

对王成香来说,在这里做棉袄还有一份特殊的意义。三年前,她的老伴去世,远在外地的儿女们犯了愁。二女儿担心母亲身体,每周都从临沂市往村里跑。“一星期一趟,一次也没落……”记起女儿的挂念,王成香抹起了眼泪。“现在我在这里做棉袄,浑身疼的毛病没了,他们就回来得少点儿了,我还能赚钱帮孩子们减轻负担呢。” 填棉花、拾褃、盘盘扣……老手艺发挥出用武之地,一边和姐妹们乐呵呵地聊天,时光比一个人在家时轻快了些,她的精神状态也大有好转。

说话间,二女儿打来了电话。王成香迫不及待地和她分享近几天的收益:“自从杨庄集那天到现在,我赚了400块钱了。”“哎呀那不少啊,你别累着,自己好好做饭吃。”“累不着……”王成香像个孩子般,满脸的笑容藏都藏不住。“亏着吴照京办这个厂子,我们才能在这挣钱又开心。”挂掉电话,老人又拉住记者聊起来。

任性!100多种花色和款式任你挑

老人口中的吴照京,是沂蒙小棉袄项目的发起人。接近不惑之年的他,精瘦,实在,热情。2013年,他辞去临沂市区的工作,揣着5000块钱,邀着村里的老人们做起了手工棉袄的加工销售。“他们不相信咱能做棉花的,因为成本造价高,一针一线缝,你就很难组织这样一个生产。”创业初期,沂蒙小棉袄项目被多方不看好,吴照京还是顶着质疑搞起了生产,然而让他信心满满的手工棉袄销路却并不顺畅。第一年,工资发放就成了问题。

“当时有两个老奶奶当时就跟我说,我这一年来有这1000块钱也能过年,没这1000块钱也能过年,所以你把这个钱先支给别人,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要了。”淳朴的话语让吴照京有些内疚,也让他重新鼓起了干劲儿,他下决心一定让村里的老人挣到钱。

为了争取客户,学缝纫出身的吴照京将传统缝制手艺和时尚新理念结合起来,设计出100多种花色和款式,这样“旧曲新弹”的服装,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需要的人多了,货卖得快了,扩大生产也就成为必然。2016年年底,政府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沂蒙小棉袄”被确立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小棉袄事业带来新的机遇。

沂蒙小棉袄迎来国潮热

记者走访当天,正遇上山东华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杰从日照赶来和吴照京谈合作。临近年关,他为吴照京送来之前定制的红灯笼。对于沂蒙小棉袄的发展前景,郑杰满是期待:“随着国潮的崛起、传统文化的崛起,像沂蒙手绣、沂蒙小棉袄这些产品一定会是国人,甚至是外国友人喜欢的东西。”这两位相识于山东省乡村好青年表彰活动上的年轻人很是投契,他们正携手,借助沂蒙小棉袄,打造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地。

如今,沂蒙小棉袄已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019年,沂蒙小棉袄实现年产值400万,带动周围农村妇女就业,带领吴家楼子村7户实现脱贫。

临近春节,村里的大学生们都放假返乡。沂蒙小棉袄的生产大院里,老人们齐聚一堂,拍起了大合影。吴照京脸上难掩笑意:“我从事的这个手艺,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村里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价值体现,她们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花,年年都能过上好日子。”

皑皑白雪里,老人们的红围巾格外喜庆,这是新年的味道。

闪电新闻记者 娄冬梅 吴丽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