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延禧攻略》火到国外,传统妆发服饰狂圈粉

外国人对中国风的误解有多深?来看一下大牌出的中国风新款,画风是这样的;

办个中国风主题的时尚派对,明星们为自己设计的着装,是这样的;

想搞个中国风的装修风格,来吸引中国游客吧,结果把中国人吓得进都不敢进门;

弄一个中国扮相,则是这样的;

怎一个“丑”字了得啊!而随着《延禧攻略》在海外热播,剧中精美的传统服饰和工艺品等,在圈了一大波外国粉丝的同时,也终于向老外们展示了什么才叫真正的中国审美。

曾经追英剧、美剧、日剧,等字幕等到崩溃,现在,外国友人们也终于感受到了这种百爪挠心的滋味!随着清宫大戏《延禧攻略》的热播,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全民追剧的热潮,在海外也是大火了一把,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外国友人看剧的决心,也是让人分外感动呀!

据了解,这部剧已经在全球70多个市场播出,在国外某影视评论网站,甚至拿到了8.6分的好成绩。除了紧凑好看的剧情,《延禧攻略》中,高级复古的色调、精美的宫廷服装、还有古法制作的首饰、手工艺品等更是成了国外剧迷关注的焦点。

新加坡的一家媒体,还专门做了一篇深度报道探讨龙袍。有网友化身中国剧十级学者,把《延禧攻略》的服饰,和古代画像中的服饰进行了对比;还有人痴迷到直接玩起了cosplay,虽然被中国人怼“清朝服装不是这样的!”,但他们仍然坚强地丢出了乾隆的表情包。直到现在,《延禧攻略》凭借中国传统审美,不仅在国内带起了一股文化热,在国外,也仍在源源不断地吸粉。

极简风、高级灰?看《延禧攻略》品古人的高级审美

那么,《延禧攻略》到底有多美呢?就是你随手截个图,都是一幅画。远看,整体构图、色调考究又和谐,脱离了大红大紫、阿宝色的“于正剧”,满满都是高级感。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高级感色调,正是来自于对古代色卡的运用。

比如:肉粉色、蟹青色、玛瑙色、石黄;还有色彩的搭配,比如:烟色配血红;墨绿配粗晶皂;靛蓝配淡黄...种种色彩浓艳又不失质感,是不是被古人对色彩的敏感度给惊呆了。再近看,细节之处,其精美繁复和巧思又不禁令人咋舌,而这则来自于古代贵族和匠人们对工艺和美的极致追求。

剧中,不少精美的团扇,都是仿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比如,富察皇后使用的那把绣有桃树、仙鹤的明黄色团扇,原型就是这把;

而高贵妃那把红色六瓣海棠形宫扇,则是仿制的这把;

皇太后常执的一把绣有桃树、仙鹤的团扇,则参考的是故宫博物院中的“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团扇采用有“织中圣品”美誉的缂丝技法织成,缂丝,不同于刺绣是以布为底,再一针针绣上去的,它的制作就是以丝线为经、纬,所有的图案都是通经断纬,一丝丝织出来的。虽然织法复杂,但织出的作品却异常精美,所以,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除了缂丝之外,剧里还为我们展示了手推绣

珠绣

盘金绣

打籽绣

说到后妃们的首饰,则主要可分为两种,活泼俏丽的绒花,和更为清冷孤傲的点翠。剧中的绒花头饰,也是参照了故宫的绒花藏品,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物件,制作工序也要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而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需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成品细看可见羽毛纹路,颜色鲜丽经久不衰。不过,出于对翠鸟的保护,现在已经对工艺进行了改良。

值得一提的还有后妃们系于胸前的压襟,取下来可当做手串,系上去就可以作为压襟压住衣服,既优雅,又别有一种装饰效果。压襟的颜色选择也有讲究,要么是同色系的,要么和衣服一素一艳,相映成趣,可见古人的巧思。

咱们老祖宗的精致和审美,我是真服了!

每一秒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禧攻略》成传统文化“带货王”

当然,如果没有《延禧攻略》剧组和匠人们的用心,这样的美,我们也很有可能就错过了。他们在拍摄前,就对乾隆时期的服饰,进行过精心研究,对于后妃们的礼服、吉服、常服、便服都进行了仿制,就连龙袍上龙的表情,都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这部剧还花大力气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进行了展示。为了制作后妃们头上的绒花,剧组请来了南京的非遗传人赵树宪。

为了拍摄宫中绣女们的镜头以及做团扇,剧组还请来了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

为了还原后妃们的服饰,剧组甚至专门从北京请来了故宫附近修复过古董的绣娘。

正因为剧组全体上下的坚持与执着,才有了如此的惊艳和感动,也让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一部剧的力量有多大呢?因为《延禧攻略》的热播,《百家讲坛》讲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帝后情深的那一期,又重新翻红了;因为这部剧,更多人知道了绒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更是掀起了一阵传统文化热潮;也是因为这部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着迷。其实,做影视剧也是做文化,所谓文化心,其实就是文化自觉,有了它,作品才会弘扬文化、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