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文学成都2020(六)丨儿童文学:展现时代新面貌,创新路上满载荣誉


视频加载中...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小琴总结2020成都儿童文学成就


博尔赫斯曾说:“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是文学回到了它的本源和初心。孩子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扩展人生的视野,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020年是一个特殊年份,疫情困扰下,人际交流的限制非但没有阻滞儿童文学的发展步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儿童文学与时代、与童年更紧密地同行。

回望2020成都儿童文学,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小琴介绍道,成都作家仍继续在原创领域深耕细作,所创作的作品,在主题方面拓展了疆域,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也有所创新。2020年成都儿童文学更多指向儿童内在精神世界,关注“当下”儿童时代心理与精神内质。


辛勤耕耘 获奖无数

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书写与弘扬是近年来的主流,幻想作品中也显现了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艺术旨归,“让童话扑进生活”的创作理念得到多角度呈现。

2020年成都作家在各大出版社共出版6本长篇小说(包括幻想类、科幻类和现实题材类)、2本中篇童话、2本短篇童话集、5本儿童故事和11本绘本,内容涉及战争、亲情、校园生活、人文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环保、抗疫等。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共发表短篇小说18篇、童话20篇、故事7篇,紧扣当下儿童生活,以他们的视角,书写校园、学校和社会的变迁,展现当代学生、家长和教师等的新面貌。这些作品也获得了诸多荣誉。

科幻类,由彭柳蓉创作的《我的同桌是外星人》获得少儿科幻星云奖金奖;由王林柏创作的《糖•果•盒》荣获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三等奖;由廖小琴创作的《布谷,布谷》获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优秀奖。

短篇类,彭柳蓉凭借《守护群星的孩子》,获得少儿星云奖短篇银奖;廖小琴的童话《穿越森林的女孩》获全国短篇童话擂台赛铜奖,她的短篇现实小说《金蟾》则荣获第五届“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作家组优秀奖。

廖小琴创作的《跟着爷爷进城去》和《淡香有青梅》还分别入选“2020年暑假读一本好书”和“首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单”;以独特的内容创作的绘本《不一样的家》,荣获第七届“大白鲸”原创绘本奖;余志勤创作的《我在家,很好》获《小溪流》主办的“抗击新冠”征文;宋妍霖创作的《猫小西的特别事件》入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马及时的散文《王几何》继2013年收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后,新近收入新加坡国家《语文》教材(新加坡教育部主编)。

廖小琴总结道,虽然2020年成都儿童文学著作颇丰、获奖无数,但在寓言、散文等体裁上还存在创作短板,现实题材类的小说也相对乏力。如今的成都儿童文学,在全国的儿童文学创作版图中逐渐崭露头角,作品屡被转载,入选权威书目。未来的成都儿童文学,希望能重视原创优秀作品的推广、宣传、奖励和专题评论,并可设置一些奖项,挖掘新人新作,让更多更优秀的成都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被看见。



题材新颖 内容丰富

时代为儿童文学作家们提供了广阔而宏大的生活场景。现实主义精神灌注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多样的方式更加贴近了童年本真与童年关怀。

关于成长和陪伴。由王林柏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买星星的人》,以关爱、陪伴与成长为主题。讲述了一个举止怪异的外星人,内心却澄澈纯真、充满大爱,他与三位孤女的相处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故事。文中语言幽默风趣,让人感受阅读之美感。

关于友谊。由廖小琴创作的长篇现实小说《奶奶的小世界》,作为“儿童文学光荣榜”书系的作品之一,讲述四个女孩,两段不同时空下的友谊,还有一段由隔阂逐渐走向温暖的祖孙情,再现了阿尔次海默氏病患者带给家人的烦扰,还有老年人在繁华都市中的落寞和孤独。作者在故事中,没有塑造高大的人物,只书写了平凡,但在这“平凡”中,却可窥见日常生活中暗藏的波澜壮阔。

关于人与动物。长篇小说《熊猫王》是作家蒋林继《熊猫明历险记》之后,再次围绕“大熊猫”题材进行的创作。该小说以保护自然、勇敢成长为主题,主要讲述中国西部小山村里男孩丁默和熊猫贝贝之间的情谊,以及为阻止非法偷猎者所作出的努力和抵抗,并在其间展现出智慧、勇气和力量,讴歌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守望。作者在题材方面拓宽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疆域。

关于爱的教育。“白马可心”的奇迹岛系列是儿童文学作家李牧雨创作的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长篇儿童小说集,2020年又新增《荣誉之战》和《有哥哥真好》两本书。前者以爱国、敬业为主题,后者以诚信、友善为主题,将抽象的主题和道理融入童真童趣的故事中。作者语言轻松活泼,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美德和良行的力量,真切体会到真善美。

一直受小朋友们追捧的系列也陆续推出了新作。如杨红樱推出《笑猫日记:戴口罩的猫》,彭柳蓉的系列小说《星愿大陆》迎来终结篇《双子星惑》。马及时也出版童话集《怪人李克斯》和《会走的蘑菇》。

从不同角度创作童诗。邱易东组织作家、教师创作了《我们去童话里吧》,以“全景式”再现了抗疫期间的儿童生活场景,用温暖、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知儿童在疫情期间的情感变化,引领孩子们在特殊时期健康成长。抗疫题材文学作品,既是抚平疫情之痛的温暖故事,更是引领儿童坚强成长的励志之书。

在绘本领域,由中宣部、团中央宣传部指导出版、廖小琴创作的《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四川正在说》一书,从历史、人文、传统、美食、美景等16个方面,立体全面而生动活泼地将四川推介给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小读者们。



阅读经典 感受生活

作家张炜曾经说:“儿童文学不仅不是一种文学的初步,而且是整个文学的入口、基础,甚至核心。任何一个作家,把儿童文学的元素,从创作中剥离和替掉,都不会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如何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廖小琴在成都作家协会组织的网上培训中讲道,一要做好儿童视角,什么是儿童视角?这实际是一个儿童立场的问题,要去了解、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心性和思维,要知道孩子看到的和成人看到是完全两回事。二要有儿童观。作为一名儿童文学创作者,我们应该不时问问自己秉持什么样的儿童观,是否对孩子的世界有理解、尊重、悲悯和爱,是否信任他们,是否会对他们的调皮捣蛋会心一笑,是否会在内心去拥抱他们遭受的苦难和疼痛。

当然有好的儿童文学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要因为读者是儿童,就降低创作标准。要去突破一些自身经验、观念限制,不仅多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也要从成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养料;不仅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也需要大量阅读经典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等书籍,拓宽对自我生命、他者以及人性等方面的认识。

她特别提到,一个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人,一定要朝向光亮的方向,要去发现和看见真善美。去好好感受生活,深入日常,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保持警觉和质疑,努力去体悟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在创作中有所突破,想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就得多读好书,就需热爱生活。

将光亮照进文字,给孩子们的成长带去滋养!

(读者报全媒体采编中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