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一社区用废弃冰箱改造的随意书箱
文/图 刘丽烨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2018年开始,法国在火车站、地铁站、公共汽车站等人口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出现了“BOITE A LIVRES”。这三个法语词就是“书箱”。推出“书箱”的公益组织称,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分享图书,倡导阅读旅行,让更多的民众养成阅读习惯。
“书箱”不像这“共享”那“共享”那样,挂着“共享”的招牌敛钱,它们要你的押金,钱瞬间从你的账户转走;可等你要求退回押金,就难于上青天了,甚至是“肉子打狗”。“书箱”没有使用条款,无需办理任何手续,更无押金,人们可以随意从书箱里取书阅读,如果等车时读不完,完全可以拿回家阅读,读完后再随意放进一个“书箱”。还有“书箱”官网,登录网站可以查询哪里有“书箱”及其具体位置。
正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从“书箱”里面把书拿走阅读,也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放进去供他人阅读,所以“BOITE A LIVRES”按其功能翻译成汉语叫“随意书箱”更贴切。
法国人喜欢读书是世界有名的。他们认为,读书更容易让人与人产生情感共鸣。有统计称,法国人平均每年读书20本。
我在巴黎留学时对此深有感触。人们外出,不管是上班还是长途旅行,包里总是装着本书,火车上,地铁上,公共汽车上,咖啡馆里,公园里,塞纳河畔,到处是静心读书的人。
法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也相当发达,每个社区都有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就可以在本市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还书也不强求到借书的图书馆还,就近找一个图书馆均可还书。如果图书馆下班关门也没关系,大门上有个专门用于还书的窗口,把书丢进去即可。
社区图书馆更受百姓欢迎。周末,社区图书馆里儿童占多数,他们在里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即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潜在的天分,也能解放家长,家长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其实,“随意书箱”也不是法国人的创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早就出现了。过去,美国一些城市在公共电话亭里就有书架,市民可以随意在书架上放书或取书阅读。
比利时在2013年就出现了“随意书箱”。2014年8月11日,一名“随意书箱”义务管理人员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上个周六早晨我发现勒孔特大街的‘随意书箱’空了,周一早晨我想往里面放些书。可打开书箱一看,我惊奇地发现里装满了书。”他认为:“一个好的社区项目,应该让居民产生参与感。当‘随意书箱’成为社区的一部分,整个社区的人就会自发地维护它。”
读书人买了图书阅读后一般有两种处置方法。有收藏价值的,阅读后放到书柜里,供日后闲来继续翻看。没有收藏价值的,能积攒多了当废纸卖的并不多,因为数量不大,拿到废品收购站或找收购废品的人也麻烦,干脆就随手扔进垃圾桶里完事。
如果公共场所(包括社区)有“随意书箱”,人们就可以把阅读后不想收藏的图书放进去,供其他人阅读,这也不会耽误自己多少时间。图书的价值因人而定,一个人认为某本书对他没什么阅读价值,但另一个人可能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到书店或在网店上买书,必定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有人可能不太情愿。有了“随意书箱”,碰到了打开看看,也许就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分文不花顺手拿回家中阅读,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队伍。
“随意书箱”并没有统一的式样,都是利用废弃包装箱或老旧家具改造,有的甚至用废弃冰箱、电话亭改造。废物利用,这也减少了对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
“随意书箱”上也没有任何广告,这完全是公益行为,没有人想从中捞取商业利益,这让人看上去更舒适,更愿意接近它。如果上面贴满了广告,散发着铜臭味,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远它而去。
由此可见,“随意书箱”调剂了图书,促进了阅读,减少了污染,它对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大有裨益。
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更容易受到启蒙,走向文明。俗话讲“无知无畏”,不读书就愚昧无知;愚昧无知就容易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不求进取。
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1561-1626年)认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他同时也指出:“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去运用它,运用知识的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门技艺,不体验是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