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些学校建筑何以成为“地标”?

一座地标的诞生并非我们看上去那么容易,它不只借由造型和结构表现当地特色,还须将内涵连结到建筑功能本身,才能赋予建筑特性和地标性。


无论是对一座城市,还是对一所学校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建筑物开始,简单、直观而且印象深刻。

观国内外学校建筑设计,有着不少“奇葩”,这些“奇葩”刷新了我们的审美,甚至是认知。而这些看似“奇葩”的设计,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肯定,成为了网红打卡地,甚至其中一些成为了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地标。

很多时候,“奇葩”与“创意”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可以说在设计领域本没有绝对的美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

许多网红设计都是伴随着争议的,它们往往有着异于寻常之处。但设计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也正是因为这些灵光一闪的大胆想法,才有了许多令人惊艳的设计,始于“奇葩”而终于“创意”。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看似“奇葩”的学校建筑,感受一下学校建筑设计的大胆与创新。


01

日本富士幼儿园:没有围墙的学校


日本富士幼儿园,曾被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评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建筑,它的设计师是享誉盛名的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两夫妇。开放式环境产生的人声与声响就像微风一样,美妙地流动在整个空间。

这样一栋“无终端”,无墙壁,无阻隔的环形建筑,孩子们天上(房顶)、地下(操场)、室内、室外可以随意蹦跳奔跑,并无“禁区”。

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自信心、主动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


02

哥本哈根Ørestad高中:“玩具大盒子”


在丹麦哥本哈根,有一所看起来不那么像学校的学校——Ørestad Gymnasium,它没有墙,也没有教室,而是充满开放式的合作空间。明艳色调的彩色玻璃,可以随着太阳自动旋转的彩色窗户,整栋楼看上去就像一个“玩具大盒子”。

沟通、互动和协作是设计考虑的关键问题。灵活开放,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和集会,反映了国际趋势,旨在实现一个更动态、更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步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能够在团队中工作,也能够单独工作。

在开放空间里,设置了许多大型的圆筒状空间,鼓励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另外可移动式的墙面和书柜,创造出舒适且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日后面对多元议题时,能保有弹性思考力。

每个楼层的旋转部分通向垂直的高中庭,形成了一个提供社区的区域,表达了学校倡导跨学科教育的思想。


03

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文化新地标


天津茱莉亚学院是一座集演出、排练、研究和互动展览于一体的艺术中心,设有多处公共空间,旨在欢迎公众参与到音乐创作过程及表演。

天津茱莉亚学院是中国首家授予美国认证音乐硕士学位的表演艺术机构。这所新学院还提供面向8-18岁学生的星期六大学预科课程、面向专业人士和成人的继续教育课程、面向各年龄层音乐学生的公共教育课程,以及公开演出。

学院的主体建筑面积达32500㎡,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由迪勒·斯卡菲狄欧与伦佛洛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设计。

天津茱莉亚学院主体建筑由四座多立面场馆组成,内设一座690个座位的音乐厅、299个座位的演奏厅、225个座位的黑盒剧场以及行政、教职人员和排练空间。五座玻璃廊桥横跨于开阔的公共空间之上,而公共空间则将建筑与四周的公园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游客和音乐会观众相互交流,放松身心并欣赏学生排练和进行非正式演出。玻璃廊桥内设有普通教室、教学工作间和练习室,便于外界看到和听到室内对音乐的探究过程,同时鼓励学生、教师和来访者进行互动交流。

天津茱莉亚学院已成为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深化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了解互信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天津这座文化底蕴深厚、中西合璧的城市增添了亮丽色彩。


04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新加坡教育的新地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是绿色建筑的典范,曾荣获享誉全新加坡的设计大奖“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是新加坡全新的教育建筑地标。它不仅拥有非常醒目的倾斜式“绿草屋顶”,使它同南大花园式校园交相辉映,整栋大楼也被树木所衬托。

与传统的教育建筑通过长廊连接盒状的课室不同,该建筑致力于营造一个优越的、更适于当代学习环境的设计。

整栋楼由12座圆形塔楼组成,以中庭为中心布局56间辅导室,没有角落或明显的正面背面的概念,灵活的房间设置使得教授能更好地整合学生,并让学生之间更好地合作。

编辑:Paul

来源:gooood、archdail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