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便宜的Effect线还有Effect吗?Vogue升级线评测

耳塞升级线对于声音有着多大的影响?又应该如何进行比较和选购?对于不少希望升级器材的烧友而言,这两个问题亟待解答。我们熟悉的广东老烧、《耳边谈》专访嘉宾刘想云以Effect Audio的Vogue系列升级线为例,分享了自己在线材方面的个人心得,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一下~

耳塞升级线总览

发烧20多年,在音响业也有近十年的从业经验,所以各种发烧线我都玩过,还DIY过其中的大部分品种。在当下的发烧线领域,直流电源线和耳塞升级线,是我认为市场成熟度和规范程度最弱的两个。耳塞升级线在我们耳机烧友中用户非常多、关注度也高,所以它很自然地成为本文的主角。我说耳塞升级线的市场规范程度最弱,有这3个原因:① 高级耳塞多是定制,私享性很强,使得高级升级线常常是"公说公的好,婆说婆的棒",难有较统一的评判。② 近年耳塞价格屡攀新高,升级线的定价也跟着拔高很多,混入了过多的升级线品牌。③ 升级线很多插头是注塑成形,无法像其他音频线那样拧开插头看到用料的细节、焊接工艺,可解剖的短样线也很少;同时真正能制造或者定制优秀线基的厂家,更是寥寥。

在现在尚欠规范的耳塞升级线市场中,参与的品牌或许可粗分为这3种:① 线基水平和制线能力都很一般的,售价也低,解决"有得换、有得玩"的问题,但想"换得好"就要看幸运女神的心情。② 线基水平和制线能力都一般,但营销能力很强的,售价不低或挺贵,解决了换线的面子问题。③线基水平和制线能力都高,卖得也贵,能解决"换到好线"的问题。Effect Audio,我认为属于第③种。它总体定价很高,引发过不少论战。但烧界对它的主要槽点,还是EA那款让我个人也完全无感的高价耳塞"亚瑟王"。EA的线虽然真的贵,但在我所知的顶级烧友群体中,仍然有着非常高的接受度和好评率。我之前试过他们家的埃及艳后和Horus,总体印象也很好。外观漂亮,工艺细节到位,听感也很鲜活、有正面提升。今年年初听说一向很贵的EA出了很便宜的Vogue系列升级线,我就被撩起了搞来细品的念头。

走进Effect Audio

EA由Zou Suyang于11年前在新加坡创办。他当年玩TF10把线玩坏了,而那时新加坡的UE原线又贵又难买。所以这位世界顶级学府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学子,就用自己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找来几种线基DIY了自用的升级线。他发现自己几条DIY作品的声音比原线更好,就对非原厂线也能带来听感提升这事,动了"凡心"。后面测试、制作了更多的升级线向身边烧友展示。身边烧友喜欢这些线,还鼓励他放到eBay上做全球售卖。后面引来了敲门的经销商,EA的故事就开始了序章。

EA除了有Suyang的顶级名校的科班背景和多年的升级线研制经验,它还和日本欧亚德联合制作了独家的PSquared镀钯加白金高级插头,也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掌握了向国际线基大厂定制特殊线基的能力(EA也做不了冶金)。而EA线材结构的开发,一直由科班出身的Suyang负责,只不过所有EA线在面市前,还必须经过"EA核心团队、外界可信的试听者、展会的现场玩家等"3轮审听和打磨。所以,EA线的名声,是有着一定根基的。

透视耳塞升级线

音频线材分为:电源线、信号线、扬声器线。耳机线和音箱线是"兄弟",本质都是扬声器线,都用在功放模块之后、扬声器之前,但耳机线的承载功率比音箱线小很多。业界HiFi耳塞的成本,一般主要花在塞子本身,所以标配的原线,大多属于够用/不错的水准。而耳塞升级线,简单讲就是成本比原线高,声音表现比原线更强的耳塞线。

任何耳塞线,核心构件都是导体和绝缘体。导体一般是铜、银或合金等金属材料,还有用碳纤的。业界和烧界都会高度关注"导体的种类、纯度"。而耳塞线的绝缘体一般是PVC、TPU、特氟龙等高分子材料,它受到的关注比导体少很多。但其实它是导体性能发挥的电绝缘后盾和抗氧化功臣。当然耳塞升级线还有连接器、抗拉扯填充物、分线器和外皮等辅助组件。然而,不管是AQ、天仙配还是EA,线材的奥义都主要在导线的微结构上。

透视Vogue系列升级线


这次我收到的是EA最便宜的Vogue系列的3条2.5-MMCX升级线。有多便宜?最贵的Grandioso也才¥1500多、中价位的Virtuoso仅¥1100多、最便宜的Maestro则只需¥700多。这3条线的外观简洁、洗练,都由4条26 AWG的导线4绞而成,透明的EA超柔外皮直接让我们看到导体的外层。而铝合金外壳的连接器和分线器,比我见过的EA线都娇小很多,虽然便于外出使用;但缺点是容易留下划痕(用家自己加1层透明热缩管即可破解,还更防滑)。连接器注塑的毛边也可见,需要改进。

对于一个价格常常5位数的品牌来说,最高1500是挺低的了。那这三根线除了连接器易有划痕和注塑毛边,其他妥协了多少呢?先看绝缘体,是EA家祖传的超柔外皮,手感顺滑且听诊器效应很低,不见妥协。再看导体,三款材料是不同的,但纯度都在99.996%以上,也是很棒的导体。最便宜的用UP-OCC单晶铜,眼看是铜色;中价款用的是镀银的单晶铜,目视是银色;最贵的采用一半单晶铜线芯加一半单晶银线芯,看着是铜银双色交错。

通过这3张示意图,应该大家都看到Vogue系列的导线微结构了:中间一条梭织的凯夫拉(防弹布)抗拉纤维,保障耐用性。最外层绝缘体都是EA超柔外皮。这两者间,由里到外是3层由细到粗到更粗的导体,以同轴同方向立兹式绞绕而成。这是EA的"黄金比例三重绞合"技术,也没有妥协。这技术的好处是:比用单股实心线芯,能强化弱音细节,并让高、中、低频的信号更均衡传递,而且导体的总表面积、线身的柔顺性也都增强了很多。这是玄学/心理学吗?不。AQ家的正经音箱线,也一直有类似的设计。

评测系统及准备

收到3线后,我找来3个2.5口前端和耳塞,连续24小时煲它们,煲足7天。煲完再小音量播放3遍XLO消磁音轨,处理整个音频信号链路。试听前端选Kann Cube;主力耳塞是业界首款纯铍振膜的动圈塞"玥";辅以森海塞尔IE500Pro做参考(加了泽锋镀金的MMCX转IE500Pro转接头)。

PK的美好时光

PK时我先听了发烧以来第2首让我听哭的歌,又在另一首DSD128测试曲中,听到这3条线带来3种不同的身体共鸣,非常之神奇、好玩。过程待会分解,结论我先呈上: EA这3条最便宜的升级线,我感觉还是有effect的。只不过,铜线会第1个被我Pass。它和另两款相比,没有打动我的点。余下两款则不是挑贵的就行,还是要针对系统不足来选:若原系统中塞子听来偏慢、偏暗、信息量和声场稍弱,那么铜镀银是首选。而若原系统中的塞子听来觉得润度、空间感、信息量都不够强,想要综合小补,则应该首选铜+银。若问我个人最喜欢那款?无疑是铜镀银。它风格符合我最大信息量爱好者的要求,相比同价位良莠不齐的国产产品声音素质更具保证,价格适中又还有EA的品牌与设计加成,兼具了面子和里子。

先听曾在威信音箱上让我落泪的《天之大》,我用母带直刻CD抓轨了这首歌的WAV。

1 铜线:声场宽度不错,但乐器分离度一般。高频细节一般,20秒后那两遍由左到右的风铃声,没听到充足的细节。低中频厚,但低频力度不突出。人声倒是很好体现了铜线的厚实与饱满。

2 铜镀银:声场比铜线更深,一开声乐器的残响就给人更大的空间感,乐器分离度也更好。高频细节突出,声音透亮,20秒后那两遍由左到右的风铃,细节呈现比铜线丰富不少;低频能量也比铜线凸显,大提琴力道更好、更干净。毛阿敏的声音,显得比铜线更年轻;齿音稍微明显了,但不至于发尖。

3 铜+银:感觉声场没铜镀银那么深,但乐器分离度和铜镀银同级。高频没那么突出,而中频的密度、润度更好了些。20秒后那两遍风铃,细节足且更圆润、饱满;小提琴的泛音也更润了点。人声有更饱满的喉腔共鸣。

玥的原线约是EA铜+银的2倍价钱,又是针对玥来设计的,所以,它和这3根EA线没有PK的必要。IE500Pro上面,3.5单端原线对比EA 2.5平衡铜线,声场宽度、高度被压缩,20秒后的两遍风铃声的细节也差些。但原线的人声更凸显一点,只是人声变化稍减少了点。换言之加了转接头的EA入门平衡铜线,在Kann Cube调小7格音量的情况下,仍然展示了"升级线"应该有的声音表现提升。考虑到平衡打单端,始终不够公平,另外两条EA线就没再比。

再听2xHD出品的《发烧友扬声器设置》中第43首《Djembe - Extreme bass》(DSD128),曲中主奏乐器是非洲坚贝鼓,它的低频真的录得非常极端。更神奇的是,这3条线听这首的前15秒,我生理上感受到了3种不同的体腔共鸣。

1 铜线:鼓的尾音给我声场不大的印象,乐器的结像也不浮凸;我被这极端低频的鼓声所激发的头腔共鸣不明显,而胸腔共鸣则很明确。

2 铜镀银:声场比铜线明显大一圈多,鼓和沙锤的结像也更扎实一点;我被鼓声所激发的共鸣位置和铜线几乎相反:头腔共鸣很明显,胸腔共鸣则很弱。

3 铜+银:声场大小在两者之间,乐器结像还不错。我被鼓声所激发的共鸣位置变成:头腔和胸腔共鸣都明显,但没有明显偏向其中一种共鸣。

我觉得这3线3共鸣太不可思议了,就又轻压耳塞来排除佩戴变量,重复了两次,结果都一样。哪种最优呢?按听耳塞时声波通达我们身体部位的顺序来说,我觉得头腔共鸣是必须可感的,而能同时激发胸腔共鸣,听者感受最大化才是最好的。

选升级线的路径

很多烧友在玩升级线,还很多烧友在去玩升级线的路上;而市场上有非常多的升级线的可选,从数百万到数万元的,都等着到我们碗里来。那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选好升级线的路径在哪里?其实就在发烧友的耳朵里。他得会听,能听出自己系统的不足;能多听银弹射程内的多种升级线;也能用统一且高分辨力的曲目片段和硬件、统一的音量,并在同一场地做快速换线试听,来准确地听出各款线的性味上差别。毕竟线材加上器材、文件,影响最终主观听感的变量非常多,我们肯定无法做多要素定量研究,能听个比较准确的定性就很好了。主观音质评价是对外不能靠语文,对自己不可靠脑放的;所以,定性听准后,按需求做互补或叠加为好。

最后,预祝烧友兄弟姐妹们,都能享用到靠谱的、让自己比较尽兴的升级线。


作者简介

刘想云

23年+音响发烧友;

《视听前线》杂志主笔;

《家庭影院技术》杂志作者;

美国THX认证家庭影院工程师。

个人邮箱:cloudsliu@163.com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耳边谈# 第四期------刘想云:跳出发烧的"舒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