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意,今年晋江中秋节民俗活动节目竟然在这里……不后悔!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安海建镇888周年暨晋江市(安海)第三届中秋文化节将于9月23日、24日举办,为大伙献上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

本届中秋文化节活动丰富,亮点纷呈,既有传承、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也有关于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项目的活动,还有慈善公益和文化研究方面的活动。

精彩活动安排

去到安海

这里的美食美景必是不容错过

……

走,带你去看看!

安海美景

安平桥

安平桥向来是安海的骄傲。每当有客人自远方来,安海“东道主”往往要陪同客人游览此桥。

遇见最美的你 施清凉/摄

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安海又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期,由于商贸兴盛,经济繁荣,为利于物资运转、行旅往来,泉南沿海掀起一股“造桥热”。据记载宋代泉州城外晋江县境造桥达四十几座。安平桥也就是这一时期因安海港地位的更加重要而兴建的。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緍(mín,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但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就停了下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矜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整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值得一提的是,黄护向来热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桥",生平还捐地兴建了石井书院,和捐资整修安海龙山寺等。黄护去世后,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至1152年终于全桥完工。后代安海镇桐林村黄氏一族,奉黄护为一世祖,郑芝龙的伯母黄慈慎和继母都是黄护的后代。

暮色安平桥

龙山寺

晋江市安海镇,龙山寺中香烟缭绕,掷筊卜卦的声音,念经打铃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和声音是晋江人再熟悉不过的。

许竹敬/作品

海上丝路带来了遥远天竺的佛教僧人。据说隋开皇五年,中天竺的僧人一粒沙偕师弟一尘,自南洋来到今天的晋江安海。一粒沙见到一棵大樟树,形似千手眼佛,夜间还有瑞光顶现,于是亲自描绘图像,延请工匠将这棵樟树雕成千手千眼观音。他还在这里建起寺院,也就是今天的龙山寺。

吴华明/摄

龙山寺历史悠久,殿宇巍峨壮观。寺中留存了诸多珍贵的文物,也是晋江民间工艺的见证。寺中的樟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堪称闽南木雕艺术珍品。菩萨头戴花冠,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石雕莲花台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傍有1008只手,每个手掌中都雕有一只慧眼,分别握了书卷、钟鼓、珠宝等法器。手势自下而上排列如团扇,金光四射,整座立像刻镂得繁复入微又层次清晰。

吴华明/摄

吴宝烨/摄

唐宋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发,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安海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今天,新加坡黎士哥士律、马来西亚槟城、菲律宾宿务、缅甸仰光以及中国香港的粉岭等地有龙山寺。各地的龙山寺与安海龙山寺祖庭互有往来,交流密切。

台北艋舺龙山寺

龙山寺更是连接起了闽台两地隔不断的亲情。早期的晋江移民渡海前往台湾,也将安海龙山寺的香火带往海峡彼岸。于是,鹿港、台南、艋舺、凤山和淡水等几百座龙山寺,在台湾落地生根,融入台湾人的生活中。

三里街

这条老街南接安平桥,北至寮仔口城门楼旧址,全长约三华里,故俗称“三里街”,也算是名副其实。古时候,南来北往的商旅番客,必经三里街穿行而过,走向各自的目的地。

人满三里街 吴坤辉/摄

这些跋涉的行人,往南走过安平桥,或是登船闯出海门,即此走向海角天涯;往北穿过城郭外的型厝村,就到了龙山寺——这古寺的缘起,相传也是赶路的谒火者,在古道边的老樟树下歇脚时,把香火袋挂在枝杈上而忘记带走,却是夜放瑞光,遂为乡土所敬祀。

从龙山寺后北去,就有一条通向五陵驿的古官道,另还有一条乡间的道路,里人称之为“海客路”。如今,这两条古道已经拓宽拉直,都以崭新的风姿与外边的世界接轨了。

图源:安海文创协会

这街衢纵横的小镇,也许是安海先辈无数次的赴考、闯海、出征,以及荣归、省亲、凯旋,这种送别的场面和迎归的情景,久而久之,积成风气。尤为明末频频战乱中,郑成功率领子弟兵的北伐东征,生离死别,凄凉惨切,使纯朴的乡风中留有“送顺风”和“脱草鞋”的习俗,很是悲欣交集,充满人情味。

守艺人 陈钧/摄

信步而行,这三里街就像一条原生态的艺术长廊,乡风扑面,异彩纷呈。在各色各样的商品经营中,还可见书画店、文具店、扎藤轿、乐器店、佛雕店、金苍绣、打铁铺、纸扎店、古玩店等,不一而足。这恍如集体炫技,现场表演,其中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项目,值得珍视。那画灯店里的一盏盏灯笼,五彩斑斓,让人想起那些为“白塔点灯,金榜题名”而执着的日子,还在这市街上延续着千年的美梦。

安海中秋习俗

白塔点灯

闽南著名的文化古镇安海安平桥头,耸立着一座建于南宋的古朴大方的白塔,原名“瑞光塔”,又称“文明塔”,高二十二米,五层六角,她是古镇安海的标志,海外华侨心目中故乡的象征。

颜华圣/摄

古代,安海有在“虎年”点塔灯的风俗,时隔六十年点一次灯。有趣的是,每逢“白塔点灯”,次年的科举考试,总有安海人“金榜题名”。如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点塔灯,辛卯科(1531年)中式黄国宠、柯实卿、林大任三人。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复点灯,辛卯科(1591年)中式陈廷一,黄志清发解。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复点,第二年辛卯中式柯国乔、蔡增勤,副榜颜共书。此后就连重修白塔的次年,亦喜讯不断。如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重修塔尖,庚子科(1720年)黄元钟中广东武解元。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州同知黄元礼等重修,戊辰科(1808年)施继源就中了乡魁(举人)。道光十年庚寅(1830年)柯琮璜、黄元礼自点灯,辛卯科(1831年)中李逢时。因而,当时人认为,白塔不仅“瑞光耀彩”,而且象征着“文明兴盛”。

自古以来,安海人文鼎盛,代有才人,号称“海滨邹鲁”。据《安海志》载,自宋至清,安海共出了进士一百余人,举人二百余人,解元、榜眼亦有其人。正因为科甲蝉联,故有白塔点灯,翌年簪缨鹊起的巧合。如今,当我们站在“文明白塔”前,可窥见古代安海文化发达的一斑。白塔,不愧是文化古镇的骄傲。

白塔点灯启运 秦越/摄

2016年,白塔迎来了它修缮后的首次正式点灯。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这片土地上果真诞生了“金榜题名”的佳话——来自安海曾埭村的黄亦陈,以总分687分的高分夺得2018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第一名!

烧塔仔

中秋节安海烧塔仔习俗,最早起源于元代末期。当时在安海一带有个兵营,元兵常欺压百姓,百姓自发组织反抗,起义日期定在中秋那天,约定用砖石砌塔作为烽火台,烧火为信号。看到烽火后,四周百姓几乎同时拿起武器反抗,最终出师告捷,击败了元兵。此后,在中秋节“烧塔仔”这一习俗就流传下来了。然而,近半个世纪前,该习俗一度因故中断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中秋节重新恢复,持续到现在。

烧塔仔 陈金展/摄

也有说烧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秦越/摄

活动当天,安海白塔旁会先用红砖搭盖起6座高约2米的塔,象征六六大顺。时间一到,主持人一声令下,6名火炬手持火炬来到砖塔前,用手中的火种点燃塔下方的木柴,随着木柴被点燃,一阵浓烟从塔顶冲出,整个塔仔烧得通红。塔的内部持续燃烧,有人不时往塔里撒盐巴,火苗瞬间蹿得更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既有助燃效果,更有红红火火的寓意。

中秋博饼

还记得三里街千人博饼的壮观场面吗?骰子撞碰瓷碗的叮当声此起彼伏,格外动听,汇聚成一首安海特有的民俗之歌。

三里街千人博饼大会现场

来源:安海文创协会

今年奖项设置如下:

状元王中王:现金8880元 起

榜眼王中王:现金6888元 起

探花王中王:现金5888元 起

状元:博饼碗 1套

状元绶带 1条

状元金饼 1个

并获得角逐王中王的机会!

安海小食

安海是闽南滨海古镇,历史上曾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港口淤积了,商旅没落,渔业凋敝。安海临海,滩涂上盛产蚝、蛏子及其他贝壳类海产,陆地则多丘陵,土质含沙多,农民多种地瓜花生,极少淡水养殖行业,故此难以形成大菜系,发达的就是小食。

安海小吃 许竹敬作品

先民因地制宜,大胆想象,把寻常食物巧妙加工,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为故乡人津津乐道永难忘怀的美食。

土笋冻

沙虫据说是沙滩上一种软体动物,海边的人挖出来后,用石碾将肚肠挤压出来,清水洗净,放水熬煮,煮熟后放凉,冬天天冷,放一夜就凝固了,吃时用竹叉子挑起,整块放入口。沙虫肉身爽脆,带胶质的汤凝固了,味道清甜,沾上酱油香醋,再加一点蒜蓉辟腥,一口气连干五六块才过瘾。

图源:阿嬷的厝

图源:晋江新闻网

菜粿

另一种靠山吃山的小食是萝卜糕。沙地盛产萝卜,萝卜晒干了叫“菜甫”,菜甫舂碎,与蒜头碎和鸡蛋煎成蛋饼,是另一种美食。萝卜糕到处都有,香港的萝卜糕加入腊肉、虾米等佐料,有的还特地留下一些未煮烂的萝卜丝,吃起来口感丰富。一般多是煎得有点焦香了上桌,沾辣酱吃。

安海菜粿 施清凉/摄

安海的萝卜糕什么都不加,就是萝卜与米浆混合,煮熟了成一块块方砖状,再切成长方条。烧大油锅,等油滚时,将长条状的萝卜糕小心沿锅边溜入油锅里,一下去油花四溅,下满大半锅,锅里油花翻滚,焦黄的萝卜糕在油里浮沉,满锅爆裂声哗然,煞是壮观。

图源:寻味晋江

没有任何佐料的萝卜糕有什么好吃?很多人都有此疑问。但事实是,安海的萝卜糕清一色萝卜,吃下去没有其他东西味道混淆,就是清简单一的萝卜味。外皮炸得香脆,内里的萝卜糕软烂,刚炸出来热得烫嘴,吸溜着吃下去,倒像是一场冒险。安海萝卜糕的做法也是闽南仅见,早年据说有在香港的同乡特地回安海去拜师,希望引入香港,最终也没有成事。大概最难的就是米浆与萝卜的分量搭配,不容易恰到好处,没有经验的人,粉浆太多了会硬,粉浆太少了又软得炸不起来。

现在亲友回乡,也时兴带一块煮好的萝卜糕回来,每家亲戚分一小块,各自起油锅现炸现吃,以解思乡之念。有时连着干掉五六块,可以顶一顿早餐。

安海捆蹄

捆蹄的制作是一门厨艺,亦是针线活儿,是体力活儿,考验的是耐心与毅力。所用的器具不外是刀、竹片、纱线、纯白纱布,还有缝麻袋用的针,听起来不像做小吃,倒像做篾器或布袋等农具。

捆蹄选料,以生猪直径寸余的带蹄前脚为最佳,前脚直,易成型,做起来好看,吃起来劲道足。说做捆蹄是体力活,皆因剥离猪脚的骨头与猪蹄,费力也费时,而且得细致谨慎,防止割破猪脚外皮。剥净骨头与蹄后,取猪腰条的瘦肉、猪筋与糖、盐、高粱酒、香料调和剁碎,填入猪脚里,一定要填实塞满。然后将猪脚缝严,扎以白纱布,用纱线绕圈捆紧,入锅水煮约个把钟头,捞起来晾干即可拆食。

食用时,以利刃沿横截面切成椭圆形薄片,斜码在瓷盘上,洗几根芫荽点缀,活脱脱像写意山水,让人不忍动箸。直至举筷,佐以酱醋,或甜辣酱,酥脆香甜,自不当说。

心动了吗?

“1+N”微媒体联盟 · 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