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7成人口是华人,李光耀为何不定汉语为国语,反而选择英语

引言

《汉书·刘向传》有言“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困境中,不思索解决眼前困难的方法,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话,那最后必然难以收获成功。同样,这个道理对于国家来讲也一样。

曾经的新加坡作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存在的。1961年5月,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又作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的建国方案,李光耀举行了全国投票,并获得了71%的支持率。于是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加入了马来西亚。

▲东姑阿都拉曼旧照

但是,由于治国理念上的矛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政治冲突愈演愈烈。1965年,马来西亚举行了是否让新加坡独立的投票会议。在这次投票中,马来西亚以128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让刚刚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的新加坡被独立了出去。

刚刚迈入独立的新加坡人口只有两百万左右,人均GDP只有450美元,而淡水资源也十分紧缺,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来满足人民的日常所需。

面对这个烂摊子,李光耀也十分头疼,但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承担起两百万人的生存问题。

▲李光耀旧照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上,在以前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当地仅仅被作为一个贸易的中转站使用,没有任何的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也不算发达,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在英国撤离的时候,人们普遍想的就是,今后的生活全靠马来西亚的了。可是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新加坡就被迫独立出去,成为了一个小国家。

虽然老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但对于新加坡人民来说,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针对新加坡目前的现状,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这些政策中,有一条看起来是无比地令人惊讶,甚至可以说是荒谬:把汉语废除,用英语作为国语。要知道,在新加坡,足足有着70%以上的人口都是华人,就连李光耀他自己也不例外.使用汉语不是该更加方便吗?

▲刚独立时的新加坡

对此,李光耀没有做任何解释,他还是坚定地将这条政策推行了下去。下面的人民对于这条政策虽然感到诧异,但还是接受了,毕竟,这里一个多世纪以来都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存在的,人民或多或少都会英语。

对于新加坡的国情,李光耀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新加坡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想要拉动国民的经济,就必须吸引外商来投资。为此,他更是亲自前往发达国家,游说各大企业入驻新加坡。

▲李光耀晚年近照

李光耀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样是相当地看重,他设立了高额的奖学金,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并亲自将他们送往国外,希望他们在学成归来后可以为新加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李光耀慢慢变老,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1990年,他辞去了总理职务,不过保留了内阁资政身份,依然为国家的发展而殚精竭虑。2013年8月6日,他发布新书《李光耀观天下》,从这本书中,我们终于知道了李光耀为何会将英语作为国语,而不是将汉语作为国语。

▲《李光耀观天下》

在书中,李光耀提到,如果以汉语作为国语,可能在国内交流会很方便,但是外来人很可能听不懂,所以他选择了将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作为国语。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还能够更好地吸引外资企业,这对新加坡以后的发展是有绝对的好处的。

李光耀在采访中曾经说过,他很庆幸以前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如果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法国或是其他国家的话,他们就必须忘掉法语或是其他语言,转而学习英语,这个过程是极为难熬的。

▲新加坡现照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新加坡的成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证明李光耀的做法是对的。到2011年李光耀卸任内阁资政一职的时候,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经翻了好几十倍,高达53890美元,成为了亚洲东部仅有的三个发达国家之一。

结语

新加坡的发达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依赖于李光耀在建国初期定下的国策,而有些国策,时至今日也依旧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对待人才的态度等。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国家能够愈加强盛。

参考资料:

《汉书·刘向传》

《李光耀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