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40多年不解散!如今他们的故事被搬上了大荧幕

“ 其实一个乐队一起走了几十年真的很难得。横跨这几十年,其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很励志。” 在亲身经历了共同的几十年后,陈友深刻地体会到 “人生充满了矛盾与起落 ”,同时他也想通过电影来探讨 “ 年轻人对父母、兄弟、未来的抉择与承诺 ”。

比起万人瞩目的港乐天王谭咏麟和歌影双绝巨星钟镇涛,许多人对陈友、彭健新和叶智强三人并不熟悉。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五人共同组成的华人社会最早期的殿堂级摇滚乐队之一的温拿乐队(The Wynners),40多年来从未解散,成为一个风靡几代人的华语乐坛传奇。

作为温拿乐队的鼓手,陈友集编、导、演才华于一身,从他们三人“弱势社群”的角度出发,将温拿乐队青春岁月的追梦时光与甘苦与共的奋斗史搬上了大银幕。

电影《兄弟班》

采访当天,清水湾的电影制片厂外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敲打着泛黄的玻璃窗,仿佛穿越回60年代的香港。

走廊的尽头,陈友穿着靛青色条纹衬衫、蓝色牛仔裤和黑色运动鞋大步走来。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藏在方形玳瑁色的眼镜后;微敞的领口露出雾霾蓝V领T恤,显得儒雅又时尚。比起老照片里过于清瘦的轮廓,如今的陈友历经岁月的沉淀后显得更为睿智健朗。

回忆起兄弟情谊,陈友笑谈12、3岁时就与彭健新、叶智强、陈百祥和陈百燊相识。五个懵懂少年整日一起游泳、钓鱼、潜水,直至玩起了音乐。

1

叛逆的追梦少年

1964年6月7日,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访港,掀起了香港组建乐队的狂潮。其中泰迪·罗宾带领的花花公子乐队与许冠杰为主音歌手的莲花乐队都是这股风潮下的产物。那个时期的香港乐队无论从形象还是包装手法,都带有披头士的影子。喇叭裤、切尔西靴、齐肩发的造型也被香港青年人效仿。陈友所在的温拿乐队就在这波浪潮中孕育而生。

提起玩乐队的时光,这个65岁的男人脸上立即展露出孩童般的笑容:“陈百祥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妈妈一人带着他们姐弟几个在香港铜锣湾电气道87号的阁楼上生活。”为了生存,陈百祥的妈妈把87号地铺的一半租给了彭健新的父亲开洋服店,另一半租给了卖电器的。再过几个店铺就是陈友舅舅开的杂货店。于是,陈百祥兄弟所住的87号的阁楼,成了大家玩音乐的Band房。后来,在叶智强的介绍下,住在北角健康村的谭咏麟也加入了进来。谁也未曾想过,铜锣湾电气道87号后来竟成为香港殿堂级乐队的发源地。

1967年以前,香港社会仍处于外表洋派、内里保守的矛盾状态。就像电影中,彭健新被爸爸大声斥责“玩乐队是不务正业”,被铁镣锁在床上的他以声嘶力竭的怒吼猛烈回击着父亲的管束。银幕外的陈友更有多次被母亲锁在家里的经历。有一次,被锁在房内的陈友从三楼偷跑出去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母亲恼羞成怒,不让他进门。结果陈友在门口席地而睡。那一晚过后,他好几年都没再踏入家门。对陈友而言,也许成长就是不断打破禁锢、与父权较劲的过程。

“回想起当年为了玩乐队离家出走,现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其实很不对。我爸爸为了养活六个儿女,一人打两三份工,妈妈为了照顾我们也没有工作。”

陈友的母亲因二战逃难来到香港,遇到了贫农出身的父亲。望子成龙的父亲希望陈友紧跟大哥的步伐去加拿大读书,而叛逆的少年却只钟情于打鼓。在华洋交杂的香港,父辈传统保守、陈旧规范的价值观已无法满足成长于英式殖民地教育下的新一代的思维想法与行为举动。

在众多反对声中,只有陈百祥的妈妈为他们的梦想种子撑开了保护伞。当年在阁楼上排练的兄弟班,遭到楼上楼下各种投诉与叫骂。“阿力(陈百祥)的妈妈就挨家挨户地劝街坊邻居,他们玩音乐总比去街上打架好吧!”

2

失败者变胜利者

问到组建乐队的初衷,陈友直言不讳地说,那个时候喜欢认识女孩子,但是男孩约女孩出去要埋单,太穷了!最省钱的方法就是带女孩子听音乐比赛,因为参加比赛就有免费的入场券。

1969年,六个躁动的小伙子拿着一张捡来的名字为Loosers乐队的报名表参加了海滩音乐节的比赛。谭咏麟以一曲《House Of The Rising Sun》夺得冠军。报纸还用醒目的标题“失败者赢得比赛变胜利者”刊登了乐队夺冠的消息。但是从之后的发展轨迹来看,失败者(Loosers)只绽放了瞬间的灿烂,胜利者(Wynners)才吟唱出亘古不变的歌谣。

Loosers乐队一夜间横空出世,作为第一主唱的陈百祥负责狂野歌曲的演绎,第二主唱谭咏麟则负责慢歌的演绎。在1971年的香港青年音乐节上,他们的乐队击败许冠杰的莲花乐队,赢得观众票选出的“殿堂特别奖”。就在Loosers乐队前途一片光明之时,陈百祥要去中东做生意,谭咏麟也前往新加坡读大学,失去了两名主唱的Loosers只好于1972年解散。

▲Loosers成员:陈友、陈百燊、陈百祥、彭建新、谭咏麟、叶智强

时隔一年,金牌经理人梁柏涛重组乐队,并将Loosers改名Wynners。陈友、彭健新、叶智强、从新加坡返港的谭咏麟与后来加盟的钟镇涛形成了温拿乐队的最终班底。“温拿五虎”凭借《Sha La La La》、《钟意就钟意》、《玩吓啦》、《千载不变》等歌曲成为风靡亚洲的偶像天团。

▲Wynners温拿五虎:彭建新、陈友、钟镇涛、谭咏麟、叶智强

“温拿乐队走红后,父母的态度有转变吗?”

“妹妹很替我高兴,但我和爸爸还是互不理睬。”

影片中,在温拿乐队的演唱会上,钱小豪饰演的陈友父亲出现在观众席中,挥舞着双手,眼里噙着泪光。当年离家出走后,陈友和父亲好几年没再见面。直到有一日,父亲偷偷地去看儿子的演唱会,陈友看到了人群中的父亲,于是写下了这场戏。

“其实我们的过往和现在的年轻人是一样的,那种青春都是同样的热血、不得体和充满错误。”陈友借助电影呈现出温拿的神话传奇与青春的各种错误,但正是这些才凝成了电影里核心的热血。

“其实一个乐队一起走了几十年真的很难得。横跨这几十年,其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很励志。”在亲身经历了共同的几十年后,陈友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充满了矛盾与起落”,同时他也想通过电影来探讨“年轻人对父母、兄弟、未来的抉择与承诺”

3

我是一个幸运的导演

当地时间7月2日晚,以温拿乐队为原型的电影《兄弟班》作为“纽约亚洲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在当地举行全球首映。映后交流会上,不少影评人指出,在日韩,当新电影工业起飞的时候,很多老牌导演难免会被市场淘汰。“我觉得我很幸运,我是少数能重出江湖的那个。”陈友谦虚地将这一切归结于“幸运”二字。据他回忆,离上一次手执导筒已经过去了25年。

“我一开始也觉得会不会有很多东西变了,然后发现没有。其实对导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1978年,成员钟镇涛因形象良好被台湾片商看中,受邀赴台湾拍摄电影《小城故事》,陈友提议不如暂停乐队,看下之后的环境如何再作打算。于是,乐队成员开始各自发展,陈友逐渐在电影圈展现出卓绝的才华。

1981年,陈友邀请张坚庭为《马骝过海》创作剧本并担任导演。在此之前,张坚庭是一位出色的编剧,凭借《胡越的故事》(许鞍华执导)获得了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张坚庭曾在电视节目中表示陈友是他事业起点上很重要的人,在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他们也是好拍档。当时,陈友的太太还在美国坐“移民监”,张坚庭几乎住进了陈友家,俩人的关系密切到同睡一张床。七日无休地探讨剧本搞到陈友家的帮佣都要辞职。

源于对电影共同的热爱,陈友和张坚庭成立了“二友电影公司”。陈友自导自演了《一屋两妻》、《一妻两夫》、《两屋一妻》等一系列幽默搞笑的港式中产喜剧,因此被誉为将西方中产幽默和生活情趣带入香港电影的第一推手。

作为艺术创作者与团队的领导者,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导演通常需要具备强硬的态度。然而,陈友并不是现场叫嚣的指挥者,他笑称自己属于目标导向型的导演。“我会用一切方式与团队沟通,告诉他们我想要做成怎样的效果。另外,我让他们知道我有百分百的诚意要做到,我希望这种理想和团队目标一致。”

在陈友的诚意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努力下,剧组全体人员全情投入到这场青春热血的音乐旅途中。《兄弟班》从2017年年初开拍,到关机大概用了34天,平均每日拍摄14个小时。令陈友感动的是,每日不眠不休地工作后,大家仍旧开心地期待第二天的拍摄。在电影杀青之际,所有人突然齐声高呼:“导演写剧本,导演写剧本······”

“做一个乐队需要团结,团结就是温拿的精神。”远离镁光灯的陈友将这种凝聚力延续到他之后的每一个工作中,继续收获不期而至的鲜花与掌声。

4

我是一个火麒麟,周身瘾

翻开陈友的履历,你会惊奇地发现他的人生如同他挚爱的架子鼓那样,在不停地敲击下总能谱出丰富多彩的乐章。

在香港电影步入黄金时期的八十年代,二友电影公司创作的中产喜剧如日中天。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黑社会势力大规模渗透电影圈,盗版日益猖獗和电影票房锐减,港产电影开始由极盛转向衰落。1993年,出于对内地的好奇与憧憬,陈友来到广州开拓新的市场。

当时,内地的电影事业发展缓慢,陈友转身投入传媒领域,向客户出售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接着,他从卖广告到卖实物,做起了电视购物节目。随着互联网的兴盛,陈友又倒腾起网络购物。

“没有火花的时候,我就会去找新的火花。”“我喜欢一些事情就去思考,想清楚后就去做。”陈友称自己是“火麒麟,周身瘾”,这句广东歇后语代表着过度活跃,对身边的事物抱有好奇与兴趣,用在陈友身上再合适不过。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谭咏麟曾评价陈友“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而且有毅力能够排除万难。”在内地做生意时,他为了联络客户,甚至在冬天爬上水渠敲人家的窗户。

离家20年,陈友深感自己的渺小,羞愧于对中国文化的匮乏。曾经叱咤香港演艺圈的他认为人生的另外一次学习是在中国内地,他摸清了内地观众的喜好,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鼓手、演员、编剧、导演、监制和商人,你最喜欢哪个身份?”

“我最喜欢打鼓。”陈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在北京闯荡的12年里,陈友由于压力太大,每天都要听两三个钟头的爵士乐才能入睡。为了打鼓,他跑到爵士吧给对方300块才被允许打三支歌,过了把鼓瘾。打了40多年鼓,陈友依然乐此不彼。返港后,他每周都在尖沙咀的一间酒廊落力敲打着,身边的队友由温拿老友换成了一班80、90后的年轻人。

到了人生的新阶段,陈友对很多事物不再完美主义,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健康,创作更多能够留下的作品,多陪伴家人和朋友,不再留下遗憾。

2017年,年龄加起来超过300岁的“温拿五虎”在“Never Say Goodbye”演唱会上表达了“永不解散、永远唱下去”的愿望。当初的穷小子,成长为华人乐坛的传奇,不仅因为他们从一开始五个,到今时今日,从来没换过人;更因为无论外面世界怎么变,对于梦想,他们始终至真至诚,绵绵千载此心不变。

“年轻人,你有梦想就抓住不要放!和我们一样,迟早会实现的!”

撰文:宋歌

视频:管健

编辑:李蔷薇、撕纸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