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是仅次于铂金、黄金、白银的商用贵金属,也是无毒无害的“绿色金属”,锡器的制作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一项权威考证表明,锡工艺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的埃及和伊朗。在埃及、罗马、英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出土的文物和史书记载中,均有锡器制品的身影。在中国商朝,锡的应用催生了“青铜文明”的繁荣,秦汉时期与银融合铸钱,史称“白金三品”,汉代锡制品开始广泛使用,宋代锡制品成为百姓生活必需品,明代锡制品工艺技艺推上了一个新高度,清代锡制品分类繁多,更充分彰显了锡制品的优势特点。
一件好的锡制品,表面有的绸缎般细腻,有的呈现出镜子般光泽,有的表面还雕有古色古香的图案或镶嵌24K镀金图案。在德语里,锡器被称为“Zinn”,在法语里被称为”etain”,在瑞典语里被称为”tenn”。
清代康乾盛世时代,古老的传统锡器制作工艺传到了云南个旧——全国最大的产锡地,并经历了300多年的坎坷发展历程,很快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了个旧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据史志记载,在当时的个旧城南通宝门片区出现了走街串巷的“小炉匠”,白天在街头为人们修锅补盆,收点散锡,晚上闲暇打制锡制品,次日走街时再卖掉。之后积累起一定的资本,固定开起堂号,专门制作锡制品售卖。至清末民初,出现了“聚盛锡店”、“兴盛锡店”、“同兴锡店”等一家一铺的锡制品作坊,并在个旧城南大桥附近的“光明街”聚集起来,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后此街道改名为“锡行街”,在不到50米长的这条小街上集中了40多家制作锡工艺品的作坊而得名。
锡制品的工艺技艺更是在李伟卿、罗耀福、林尚瑛、周维涣、宋文兴、张汝林、蔡宗发、李宗泽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工艺匠人钻研和创新中,发扬光大,使锡制品技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1950年个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殷殷关切下,锡制品工艺技艺得到了繁荣发展,逐渐的成为了个旧锡文化中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在李宗泽等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和培养下,一大批新一代的锡制品工艺技艺大师不断的得到了成长和技艺传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李子森就是其中之一。
生于1970年的李子森,彝族人,从小就喜欢绘画,1986年初中毕业时进入了个旧市第三中学举办的个旧市第一个美术职业班,师从于龙霖老师学习美术,并为自己取艺名“阿鲁”。1989年在个旧市锡工艺美术厂实习期间,师从李宗泽老师学习锡工艺品制作技艺。毕业后通过学校老师的推荐进入了个旧市广告装潢公司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1992年,进入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厂,负责锡工艺传统制作工艺及斑锡工艺的开发运用设计,从此走上了成为锡制品工艺技艺大师的道路。1992年至1995年李子森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艺美术功底,进入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习,师从知名工艺美术行业的老师,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制作工艺技艺……期间,师从于李宗泽的弟子李伯克,学习手工雕刻技艺。在之后十四年多的时间里,李子森勤学苦练、认真钻研,将当时并不十分成熟的斑锡工艺开发成了代表着云南最具文化品牌的精美锡工艺产品,也让自己成为了锡工艺品行业中唯一能够从开发设计到制作所有工艺并独自完成的工艺师。2006年,李子森在个旧市晟鼎智库策划公司负责工艺设计与制作。2009年,李子森成立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任厂长、工艺总监。之后,在他的带领下,从2014年——2019年,分别获得了高速密封成型控制系统V1.0、锡工艺品抛光工艺控制系统V1.0、真空高压成型数字控制系统V1.0、一种防倒灌的倒流温酒水装置、一种压力铸造装置、一种锡镶茶制容器、一种酒杯套件加工成型模具、酒杯等八项国家专利。2011年——2016年,李子森带领企业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并完成省级科技项目“离心浇铸在金属工业中的应用”、国家级科技项目“集成式数控真空压力技术在锡金属中的应用”,2020年带领企业项目团队承担与创新非遗项目“翻砂铸造技艺在锡器制作中的传承及运用”,并在创新、发展中,将企业发展成为了产品远销东南亚的锡工艺品制作量产基地。
李子森不擅言谈,但却使用锡制品古老技艺的制作手法,通过制模、精铸、放样、成型、焊接、打磨、抛光、显斑、手工雕刻、古锡撒金、玄墨等数三十多道工序,传承、创新锡工艺技艺,将一块块锡锭赋予了生命力,创造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锡工艺艺术作品,充实丰富了个旧锡文化的底缊和内涵:1993年——1997年,为多家企业设计制作了“董酒锡酒壶”、“金编钟酒具”、“齐鲁春”锡酒壶等酒壶产品;1993年,设计制作的“锡包瓶”的锡酒壶包装,在香港食品包装博览会上荣获设计金奖;1999年,为昆明世博会设计制作了“吉象产品”、“生肖茶具”等旅游文化主题系列工艺品;2000年,设计制作的“祥龙奇妙壶”、“万象奇妙壶”作品,荣获昆明国际旅游大赛第二名;2002年,为红河卷烟厂设计制作企业特制礼品--奔牛烟斗;2004年,采用冷挤压成形制作的钓鱼台茶筒,进入国家钓鱼台国宾馆;2005年,为首届个旧国际锡文化旅游节设计制作“29号小火车头”,及祭祀矿王锡制(斑锡)大方鼎;2005年,首次采用锡和水晶相结合的工艺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设计制作纪念杯;2007年,设计制作的“十二吉象普洱茶珍品锡储”、“九象奇妙壶”、“四象普洱锡茶堡”系列作品,参加国家级锡工艺美术大师申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2007年——2009年,采用普洱的茶、瑞丽的玉、个旧的锡制成的“锡镶茶”茶储,获得科技奖励;2009年设计制作的“百茶方茶筒”作品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银奖,“百锡茶鼎贮”作品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铜奖;2010年设计制作的“大悲禅茶如意瓶”作品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四届金奖,“如意方瓶”作品获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1年创作设计的“如意茶缘”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天工艺苑·百花杯”优秀奖;2012年“百吉茶筒”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儒仕儒家·百花杯”金奖;2013年“云南之最”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信家·百花杯”金奖;2017年《此君》茶具作品获“创意红河”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创意作品奖;2018年“闲雅四方锡壶”作品获得“创意红河精彩开远”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秀奖;2019年,设计制作的作品“百吉”纯锡罐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19年此君茶具作品在“大美红土地.文化彩云南”惠民书市“云上乡愁”优秀文创产品评选活动中获得银奖;2021年《最云南》作品作为优秀作品入选“匠心颂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昆明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
在不断的实践、创新中,李子森也获得了多种荣誉:2018年被个旧市“锡都系列人才、项目”评审组评为锡都“首席技师”;2018年被云南省文化产业界联合会、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授予2017年“领军人物”荣誉称号;2019年被云南省总工会第四届职工技师工作站命名为“阿鲁锡艺传承技师工作站”;2019年被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2021年被评为红河州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锡工艺传统技艺(翻砂铸造)》州级传承人;2016年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李子森认为自己是在喜欢并从事锡工艺品设计制作中改变了人生,将一块冰冷的金属变成“明如镜、亮如银”的锡工艺品时,使锡金属变得更有温度,使艺术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李子森表示,锡工艺品的生产发展要强调“实现方式”,也就是需要艺术家、铸造师、工程师、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专家的通力合作,否则,再好的设计,都不可能转化为一种艺术的现实和认同。他常常说:大师只是一个称号,赋予锡器生命,让所设计创作的每一件锡工艺品放射出它应有的银色光芒,让传统锡文化有传承和创新发展,才是我的初心和理想。
所以,李子森注意到,锡工艺的地域限制和流向,也是决定锡工艺品繁荣程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成因。他从“皇家雪莱莪”的一份资料上看到:“2000多年以前,锡工艺品才在中国得到首次使用。亚洲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锡矿带,从中国的云南、广东蔓延到老挝、缅甸、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直至印度尼西亚……中国移民把锡工艺品带到了东南亚的各个地区。”
事实上,云南在历史上曾经是“山高皇帝远”的“蛮夷之地”,地域屏障迟滞了云南锡工艺品与国内中原市场的广泛交流,而云南,又是广泛联系东南亚的出海大通道,“皇家雪莱莪”的文字描述,则表明锡工艺品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和技术普及,也奠定了马来西亚锡工艺制作的历史地位,并在后来“大马锡”的技术引进过程中,形成中西合璧。
所以,在马来西亚的锡器中,不仅有中国酒具,也有英国啤酒杯,还有美国殖民者咖啡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需求中,决定了马来西亚锡工艺品的市场广泛性。
尤其不能忽视,“皇家雪莱莪”的资料中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这样写道:“与西方不同,中国锡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而不是餐桌。”这表明,千百年来,中国的锡工艺品强调了欣赏和收藏的“工艺价值”,而不是把它当成生活需要的实用锡器,导致中国的许多锡工艺品最终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从锡工艺品到锡器,体现的是一种经世致用的价值!
当我们从锡制的酒架上拿出一瓶葡萄酒,倒在一只锡与玻璃结合的酒杯里,我们或许会发现,从高雅的艺术品到下里巴人的生活用品,其实是一条并不遥远的锡工艺之路!
为此,李子森一直努力探索和尝试从这种“馆藏”的境界里走出来,用精锡制作了随身携带的小酒壶、吃过桥米线的“天下一碗”、喝乍甸牛奶的奶杯等等,让锡工艺品走向经世致用的锡器,也意味着走出一条中国化、本土化的中国锡器之路。
告别一个过去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发展中争做行业“领军人物”,李子森,正在致力于为锡文化的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陈勇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