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魏新:2021,习惯性再见

时光飞逝,一如既往。只是,2021年,速度似乎更快,且不再连贯。让人怀疑生活是否被偷换成了一张盗版光盘,播放一阵子就卡住,然后拼命按快进键,一阵马赛克过后,直接跳到了下一个场景。 这一年,你是否偶尔会怀念2019?或许,那时的日子也有不顺畅,但不至于突然卡顿;那时对未来也有过担忧,但多像是杞人忧天。就算是杞人,也想不到那一年的年末,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病毒,改变整个世界。 这一年,截至12月25日,全球有482万人因新冠肺炎去世,包括印度宝莱坞的作曲家、阿尔及利亚前财政部长、柬埔寨的电影制片人、古巴的棒球联盟会长、海地的法学家、新加坡的画家、乍得的前总统…… 天堂里多了许多原本不需要这么早上天堂的人,人间凭空增加了许多告别。飞速变化的世界,被病毒打乱了节奏。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距离,不再是单纯的航程;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距离,也不再是交通工具所计算出的数字,随时会增加,甚至熔断。人类可以在宇宙飞船中探索太空,却在病毒前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自己的脆弱,也必须思索、必须重新规划可能的未来。 这一年,有很多总结出来的热词:如小康、双减、鸡娃、元宇宙……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却是:习惯。 当戴口罩成为习惯,已习惯了看不到别人的表情。当量体温成了习惯,已习惯了被体温枪对准额头。当健康码成为习惯,不过是多了一道操作手机的程序;当核酸检测成为了习惯,不过是嗓子眼的一点酸楚。 这点酸楚,从嗓子眼,到鼻孔,都习惯了。 当行程流调成为习惯,芸芸众生的轨迹一次次呈现。当防疫通知成为习惯,熟悉的地点突然变得陌生而危险。隔离、密接、封城……之前难以想象的事,也渐渐成为习惯。 也许,习惯了就好。 不习惯的,正在成为习惯。

那些被人崇拜的“财富英雄”,正在习惯崩盘;被人羡慕的“优质偶像”,正在习惯坍塌;习惯了996的打工人,正在习惯愤怒;习惯了“诗和远方”的行者,正在习惯沉默。 生活的压力下,分歧难以避免,甚至更加明显。眼睛的大小,都可以引发一场口舌风暴。视角各不相同,因视野变得偏狭,人们习惯了相信愿意相信的,怀疑希望怀疑的,寻找共识更加艰难。

2021年,习惯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力量,带来了被遗忘的初心。 在习惯中,2021年习惯性度过,2022年习惯性到来。 2022年,曾经的科幻文学中,这一年的人类已经无所不能,然而,2022年,我们只是更明白了已所不能。 还记得2000年吗?和今天的距离,就像那一年和1978年一样遥远。那一年很多人腰里别着传呼机,手机被称作“大哥大”,接电话也要收费,且价格不菲。那一年的春晚,郭冬临还有头发,和冯巩唱着“狗不理包子”。那一年的济南,房价还在两千左右,我认识的两个朋友正准备等跌到一千六再入手。那一年泉城广场很新,银座地下超市人山人海,网吧里,人们在各个聊天室谈天说地。那一年,新世纪的钟声激荡在每个人的梦里。一年前,澳门回归,一年后,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 22年原来这么快,再过22年,就是2044年了。那时的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好?能否像这22年一样。我不想乐观的预测,只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再大的困局也不过是一瞬。许多看似迈不过去的槛,被时间飞速穿过,如白驹过隙。 很多年后的人们,提起新冠病毒,或许就像是我们谈到十八世纪的天花;谈到2021年的世界,就像我们发现一处中古时期墓葬,留下的只有一点简单的信息。 人类不过是宇宙的一粒沙,而每一粒沙,都是一个宇宙。 正因如此,世界才有了更多让人期盼的理由。 期盼在2022年,在不够平安的世界,你能够平安、快乐、幸福。 做最真实最饱满的自己,远离自己应该远离的;选择自己应该选择的;放弃自己应该放弃的;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 让这些成为习惯。我们的习惯,就是世界的习惯。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都在努力改变自己,来习惯这个世界,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固执的理由?

此时此刻,按习惯,对2021道一声再见,希望一年后,与2022作别时,一切如愿。

2021年冬,手机摄于东营黄河入海口。

转发朋友圈, 更多朋友看。

所发文章,多为原创

更新缓慢,保证质量

喜欢作者,欢迎赞赏

如有意见,请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