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闽清民俗风情:出行


今天是正月十二了

在过3天就是正月十五了

这个年算是过好了

该出门打工的也要出门打工了

往年的话还可以“勾溜”一下在出门

由于疫情的到来

以及三年没有十八坂了

所以各位过完十五就可以收拾一下出门去咯

说到出门

乐享闽清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

闽清人是怎么出行的

闽清民俗风情:出行

闽清清自古地瘠民贫,尤其清道光年间,人口激增至10万多,单靠原来的农耕势难维持,故许多人需向外开拓。他们谋生的路线主要是:①工艺串乡;②去江河搞水上运输;③去南洋垦荒,种树胶;④长途挑货物出卖劳力;⑤上京出国、经商求学等。因域内山高沟深又无车缺马,故闽清过去只有以下几种交通手段:


(1)步行


闽清民俗风情:出行


行人背包袱、挑行李,沿村道、古道而行。古道(官路)开创于宋代,顺地势取捷径迂回于崇山峻岭中,山间有凉亭。古代闽清有两条重要官路:第一条是福延大路(即西驿道),由福州至南平,为唐元和二年福建观察使陆庶所建,是福州通向闽西闽北和出省晋京的交通要道。路宽6尺,多铺石块,全长200余公里,穿越闽清县境35公里。据讲早年举子上京考试即走此道。路线是:从县城出发沿小箬、大箬、安仁溪、嵩滩铺、牛头塘至水口宿夜,算第一站,去北京共72站。第二条是闽清通福州的要道。全长75公里。从县城出发经溪口、上埔、渡口,渡江至梅埔、石湖,入闽侯汤院,接西驿道至福州。此外,还有闽清至古田、闽清至永泰、闽清至尤溪三条古道及乡村纵横交错道路若干条。千里迢迢步行难免要过桥搭渡。桥多木板桥,每桥用若干块“桥透”接成。每一“桥透”用几块杉木厚板拼成,一般0.65米宽,4米长。桥下置3米高的木“桥脚”。“桥脚”与“桥透”,均用绳索拴连,走起来略可颤动,使人胆战心惊。渡是指人过溪要搭的舟渡。一般小溪无桥多涉水而过,大溪多有桥,无桥也有渡。渡船每船可载10多人,有“渡伯”专门摆渡。当地人每年收“渡谷”5斤左右,外地人收“渡债”若干。人工摆渡慢悠悠,等渡往往等得心烦。如有急事赶路,又红日西沉、云烟四起,更是忧心如焚。虽万唤千呼,但何济于事?每有“渡头落日人呼急,溪口烟生客到迟”之叹。尤当游子远行,又遇山洪暴发、浊浪排空、桥冲渡停,涛声咆哮,满目潇然,深感“出路半朝难”之苦。


(2)坐轿乘篼

闽清民俗风情:出行


篼是简式“竹轿”,用两人抬(轿四人抬),形如靠背竹椅,下设“脚踏”,晴雨天加竹骨“布罩”。闽清较大的村庄都设“扛轿馆”(多附神庙旁),常住轿夫,供役用。因当时官僚、豪绅、阔商、缠足妇女、新娘、老中医及妇女恶死的“外家人”都要乘篼坐轿。乘篼坐轿虽舒服,但一般人坐不起。最低每“铺”(10华里)要二斗米(12斤),算是当年高工价。故有“一扛扛、二染缸、三当店、四盐仓”的俗语。


(3)乘鼠船和木帆船

闽清民俗风情:出行


鼠船是闽清山溪的小木船,长二丈四尺,高、宽二尺五六寸,是浅水窄港的轻骑兵,只要有三尺宽、一尺深的水道即可通行,可载客10人或运货千斤。过去全县20多处街镇有鼠船码头。清末民初,鼠船可通建溪、沙溪、富屯溪源头。可惜上水速度太慢,但下水可日行百多里。早年邑人去南洋多步行或搭鼠船到县城,从县城搭“平水”(木帆船)下福州,再由福州乘汽船至马尾至厦门转香港,坐七昼夜洋船到新加坡,再转目的地。

因水路航行多有危险,陆路过溪渡水,又怕上游洪水突发被冲,加上社会不安定,故人们对出行每有恐惧心理。为了避凶趋吉,便产生了种种迷信习俗。如出门有“忌日”:有“七莫去,八莫转”(逢七逢八日不能出行,因七与死人“过七”“喊七”音同,八有“八败”之说,不祥);“逢四日莫出门”(因“四”与“死”谐音,不吉);“初一、十五日莫出门”(因初一、十五神鬼活动频繁,出行怕冲撞神鬼);“红纱日不宜出行”(历书上载“红纱日”不宜出行,俗有“红纱红纱,有去没回家”之说);“有不祥预兆不宜出行”(如蛇、虫入宅,碗碟打破,有人讲毒话等均以为系神灵预告);省璜、塔庄一带还有“初八、十四、二十三,男人出门无钱赚,女人出门无囝生”之忌语。因此,民间又有许多免灾避祸“措施”。如:小孩出门前母亲要把床草席翻起,并喊“吓弟今天去……地方”;小孩回家后,母亲说“吓弟转梨”之类话,然后将被席盖好,以免“魂掉外地”。撑船的人“水面讨食”禁忌更多,不但船有“二师父”(探花府郑一郑二郑三三位师傅里的郑二)神龛求庇护外,每天清早开船前多不讲话,更不能讲“拍破(翻船)、蛋(方言同浪音)、死亡”等话;吃饭时不能吃蛋或用碗覆盖或拖动,因“覆盖”暗示翻船,“拖碗”暗示船搁浅“犁”拖。如果有些话非说不可,也应用避讳语代之。如:人翻船到寸草俱无的地步,只说“寸草”,不说“俱无”;船触礁漏水要急拿“洋油箱”的白铁片钉牢堵洞,但只能说取“平安箱”片,不能说拿“堵漏片”。去南洋的人,出发前更是慎重,每是求神靠佛,神庙烧香许愿;如船过“白犬”岛,或“七洲洋”遇风暴,颠簸厉害,便高喊“神灵保佑”;平安到达目的地,信札回家,家人即备礼向神灵“还愿”。

随着社会进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内建成梅湖公路,闽清出现了第一辆汽车,可惜因抗战路毁车停。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1959年,外福铁路通车,接着先后建成各级公路71条,大小永久性桥梁489座,其中有两座跨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火车、汽车等各类机动车南来北往,摩托车、轻骑、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去年又开建京福高速公路。历来交通闭塞的闽清山区成为四通八达的地方。由于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许多陋俗逐渐破除。

来源:梅城印记

综合编辑:乐享闽清

上一篇新闻

高定 能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油王”和旗下油船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石油价格战牺牲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